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6)
2023(6851)
2022(5759)
2021(5014)
2020(4034)
2019(8952)
2018(8492)
2017(16106)
2016(8814)
2015(9271)
2014(8831)
2013(8687)
2012(7733)
2011(6975)
2010(6771)
2009(6072)
2008(5868)
2007(4844)
2006(4235)
2005(3431)
作者
(27414)
(23057)
(22850)
(21385)
(14525)
(11202)
(10090)
(8867)
(8815)
(7911)
(7692)
(7467)
(7298)
(7175)
(7111)
(7000)
(6881)
(6780)
(6584)
(6329)
(5784)
(5550)
(5224)
(5204)
(5193)
(4980)
(4841)
(4840)
(4631)
(4540)
学科
(38471)
经济(38421)
管理(23938)
(23337)
方法(17712)
数学(16469)
数学方法(16369)
(16297)
企业(16297)
中国(13702)
(10163)
地方(8586)
(7960)
(7623)
贸易(7622)
业经(7544)
(7445)
(7382)
农业(7369)
环境(7009)
城市(6828)
人口(6267)
技术(5632)
产业(5312)
(5106)
城市经济(5069)
(5029)
(4943)
(4711)
财务(4709)
机构
大学(127481)
学院(126090)
(54938)
经济(53937)
管理(49007)
研究(46127)
理学(43981)
理学院(43413)
管理学(42691)
管理学院(42470)
中国(32068)
科学(30405)
(28900)
(26686)
业大(24616)
(23765)
农业(23359)
研究所(22215)
(21008)
中心(20319)
财经(18097)
经济学(17806)
(16773)
(16738)
(16452)
经济学院(16391)
农业大学(16227)
北京(15854)
(15163)
师范(14874)
基金
项目(97248)
科学(77371)
基金(74128)
(68285)
国家(67771)
研究(61719)
科学基金(57876)
社会(43661)
社会科(41603)
社会科学(41593)
基金项目(40305)
自然(39750)
自然科(38952)
自然科学(38940)
自然科学基金(38253)
(36726)
(32245)
资助(28810)
教育(26793)
重点(22043)
编号(21270)
(20938)
(20892)
(20345)
计划(20144)
国家社会(19512)
创新(19186)
科研(19088)
教育部(17522)
(17445)
期刊
(50535)
经济(50535)
研究(34430)
学报(25976)
(24374)
科学(23676)
中国(19315)
大学(18756)
学学(18439)
农业(16532)
管理(15024)
(13916)
经济研究(9439)
(9235)
问题(8967)
业经(8423)
财经(8413)
技术(8034)
(7748)
金融(7748)
业大(7684)
(7289)
城市(7069)
(6928)
资源(6740)
科技(6684)
农业大学(6640)
商业(6400)
技术经济(6344)
统计(6249)
共检索到166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先锋  叶晨  陈永安  
分析了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和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能够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但同时人口集聚也具有房地产价格效应,其中,房地产的抵押担保效应和挤出效应均会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而土地财政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体来看,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姚鹏  张明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日渐集聚于城市某一区间,并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显性特征。在系统阐释工业企业集聚效应理论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工业企业集聚效应促进论"及"城市类型差异论",以此来多维识别工业企业集聚这一城市产业布局策略的作用。同时,采用1999—2015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在稳健性分析和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1)工业企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相较非省会城市、非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业企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而资源型城市并不具备这一特点。(3)工业企业集聚不满足"Williamson效应"的拐点性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小生产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陈浩  
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对城市交通设施和人口集聚密度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城市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对城市产出效率增长存在人口密度门槛,即只有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才能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在小于该人口密度的城市,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将对城市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着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存在着交通设施的过度供给...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鹏  莫珂迪  
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性因素。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人口集聚情况下的影响机制,利用2006-2015年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影响存在人口密度门槛,人口密度的升高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边际效应随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升高。分地区估计结果表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供给增加使城市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人口密度门槛在地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能够抵消集聚不经济,人口密度门槛随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提高;而中西部地区未达到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人口密度门槛,在人口密度低的西部地区城市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过度供给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泽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的,将样本划分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展开异质性分析,同时考察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一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四线城市则不明显。流通产业集聚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心颖  
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异质性使得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合理解释人口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究竟几何。根据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考察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人口聚集度的上升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但表现出地区差异:人口聚集对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呈东、中、西部递减态势;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印证了"威廉姆森假说"。文章政策涵义明显:实施分类指导的人口政策,对于处于"倒U"形不同阶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提升教育水平和吸引人才,以改善同质低端劳动力过度聚集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损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斯婕  张萃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平淡  屠西伟  
提高碳全要素生产率是有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数据,研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显著抑制了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变得不再显著。宏观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抑制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碳技术效率和碳技术进步的抑制,在匹配城市土地出让数据的基础上,制造业集聚扩大了土地供给面积、提高了土地成交价格,导致集聚拥挤效应凸显,阻碍知识溢出,不利于提高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微观机制分析表明,在匹配企业微观数据后,制造业集聚显著抑制了企业绿色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损害了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萃  
从一个较新的城市等级体系视角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顶级城市,集聚程度持续上升,而制造业则呈现出由顶级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的态势。基于对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实证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其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进步的机制来实现;而制造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这意味着城市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已发生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城市生产率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进一步的动态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对特大城市生产率和城市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壮雄  杨扬  
本文在Combes等人的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格点搜索的NLS回归来识别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表明,集聚效应是解释中国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基本原因,而选择效应并不存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集聚效应在城市与企业层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累计集聚效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S型关系,小城镇向小城市以及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扩张能够带来更大的边际集聚效应,而集聚效应系数与企业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集聚中获益更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