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34)
- 2023(14237)
- 2022(12440)
- 2021(11505)
- 2020(9677)
- 2019(22497)
- 2018(22053)
- 2017(42967)
- 2016(23015)
- 2015(25753)
- 2014(25358)
- 2013(24742)
- 2012(22528)
- 2011(19955)
- 2010(19551)
- 2009(17502)
- 2008(16693)
- 2007(14014)
- 2006(11816)
- 2005(9594)
- 学科
- 济(92147)
- 经济(92047)
- 管理(65134)
- 业(62147)
- 企(51431)
- 企业(51431)
- 方法(49107)
- 数学(43905)
- 数学方法(43360)
- 农(23415)
- 中国(22915)
- 财(22902)
- 学(19875)
- 业经(19435)
- 地方(18303)
- 农业(16024)
- 贸(15763)
- 贸易(15757)
- 易(15222)
- 务(15201)
- 财务(15132)
- 财务管理(15100)
- 环境(14515)
- 技术(14461)
- 理论(14459)
- 企业财务(14354)
- 和(14255)
- 制(13650)
- 划(12394)
- 融(11778)
- 机构
- 大学(320543)
- 学院(318113)
- 管理(130951)
- 济(125307)
- 经济(122745)
- 理学(115979)
- 理学院(114731)
- 管理学(112515)
- 管理学院(111957)
- 研究(101003)
- 中国(72306)
- 京(66528)
- 科学(64361)
- 财(55172)
- 业大(49646)
- 农(49629)
- 所(48759)
- 中心(46452)
- 财经(46369)
- 研究所(45082)
- 江(42907)
- 经(42521)
- 范(41542)
- 师范(41143)
- 北京(41046)
- 农业(38968)
- 经济学(38324)
- 院(37525)
- 州(35245)
- 财经大学(35109)
- 基金
- 项目(234858)
- 科学(185898)
- 基金(172815)
- 研究(167880)
- 家(151039)
- 国家(149874)
- 科学基金(130440)
- 社会(106725)
- 社会科(101332)
- 社会科学(101308)
- 基金项目(92723)
- 省(90839)
- 自然(87235)
- 自然科(85262)
- 自然科学(85242)
- 自然科学基金(83710)
- 教育(77539)
- 划(76853)
- 资助(71403)
- 编号(67322)
- 重点(52207)
- 成果(51891)
- 部(51694)
- 发(48838)
- 创(48633)
- 科研(45506)
- 创新(45402)
- 课题(45257)
- 教育部(44644)
- 国家社会(44292)
- 期刊
- 济(122198)
- 经济(122198)
- 研究(87476)
- 学报(51615)
- 中国(50054)
- 科学(47758)
- 管理(44848)
- 农(43019)
- 财(40269)
- 大学(39531)
- 学学(37524)
- 教育(30972)
- 农业(30369)
- 技术(27644)
- 融(21599)
- 金融(21599)
- 财经(21590)
- 业经(20667)
- 经济研究(20020)
- 经(18275)
- 问题(16420)
- 图书(15704)
- 科技(15620)
- 业(15567)
- 理论(15117)
- 统计(15063)
- 技术经济(14965)
- 资源(14684)
- 版(14611)
- 实践(13988)
共检索到429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海山 梁裕珩
本文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聚与植被恢复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人口集聚程度与植被总值正相关。机制分析表明,人口集聚表现出人口增加的地区总面积小于人口退出地区总面积的特征,并且人口退出地区存在着“人退林进”的现象,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全国层面的植被总量。人口集聚更快的地区,政府会增加林业投资,更快推进退耕还林,从而有利于植被恢复,因而政府行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目标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人口集聚 空间基尼系数 植被恢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会忠 万里洋 陶建格 张峰
文章选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2008—2013年人口和GDP历史数据,利用ESDA、地理集中度及区域重心法,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探究了人口、经济的动态演化和分布特征,分析了两者间的集聚差异。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2008—2013年人口集聚特性总体变动幅度较小,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化趋势明显;莱州湾东部区域人口密集度较大,而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区经济聚集性较强,人口的空间集聚与经济集聚分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乃全 耿文才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面板模型 动态演变 上海市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士炜 余文涛
【目的/意义】人口与经济集聚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而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好集聚与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法】基于扩展的生产密度函数,利用中国1998~2018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从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与五线城市视角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结论/发现】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呈N型曲线关系,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对雾霾污染呈现先促增后促减,当超过地区土地、环境与资源承载力时,会加剧雾霾污染。进一步考察发现,中等城市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呈倒U型曲线,而超大城市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表现为正相关性。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基于此,在发挥集聚规模经济效应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地区环境承载力,且雾霾污染治理应以区域联治为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人口空间分布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的人口规模在地理空间上的集散程度与分布位置,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是近年来城市地理学和人口学共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动趋势,发现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及影响机制,对城市社会经济、产业布局、建设规划及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其空间分布特征会随时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特征的变化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流动特征 地理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绍稳 徐光远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城市产业分工和人口合理分布,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借鉴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将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从产业和人口两个方面测度城市发展趋势,揭示城市发展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人口逐渐向大城市流动的规律。在梳理产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的逻辑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选取1995-2015年云南省州市产业与人口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产业与人口集聚的规律与互动关系,检验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理论,为确立产业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人口规模等级,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指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可斌 旷鹏程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金如
本文基于人口要素流动视角,采用我国2011-2020年的省域经验数据,就人力资本高级化、人口集聚与服务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高级化和人口集聚均会对服务业结构优化产生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成为服务业结构优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本高级化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充分说明了“人口集聚是基础,人力资本高级化是根本”的服务业发展特征。人力资本高级化和人口集聚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交互效应存在且显著。人力资本高级化和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相互强化作用,对服务业结构优化能够产生更为强劲的赋能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均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但相比较而言,技术创新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边际贡献最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调整人口分布,实现区域人口、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种条件下,对我国人口分布进行合理性判断显得尤其重要。从我国的人口分布格局来看,尽管存在局部性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区域,但整体上我国的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是具有一致性的。以这一判断为出发点,本文在从传统角度分析地形海拔、水热条件、土地供养能力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等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地理成本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从地理成本角度分析了其对个人行为方向选择、资本投资方向选择等的约束性作用及进一步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接着又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了地理成本对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较差地域地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宇莹 余宇新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规模分布 齐普夫定律 集聚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空间集聚 经济增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军 师银芳 王大为
以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为基础,利用1985—2009年内蒙古及周边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NPP分类指数模型模拟内蒙古各潜在植被类型NPP,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内蒙古地区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分布特征,多年均值介于0~366.5 gC·m-2·a-1之间,高值区中心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北部;②各潜在植被类型中,碳汇潜力贡献率最大的潜在植被类型为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ⅢC),其值为23.6%;最小的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类(ⅡC),接近于0;③内蒙古潜在植被类型NPP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且随寒温→微温→暖温、微干→微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陈忠暖
利用EDSA-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总体来看,广州市总人口和户籍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呈现出较典型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分布规律,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逐步形成多个次中心,多核心空间结构日渐成熟,但中心城区的"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广州市在以大型居住区建设为先导的人口郊区化过程中,更应注重郊区,尤其是近郊区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减少中心城区人户分离现象及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交通需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也呈现较明显的多核心分布结构,形成了中心城区较高密度的、相对均匀化的空间集聚和中心城区外围高密度的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耀军 任正委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力度越大,同时,沿海地区聚集的人口也越多。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的市别差异较大,个别城市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内陆城市,人口迁移流入集中于24个沿海城市,约占沿海城市总数的一半。借助GIS技术,应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略微移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从人口密度方面看,2010年较2000年在空间上人口聚集程度有所下降。提出了优化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GIS 沿海城市 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