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18)
2023(13776)
2022(11513)
2021(10623)
2020(8910)
2019(19693)
2018(19106)
2017(36320)
2016(18998)
2015(20920)
2014(19842)
2013(18894)
2012(16703)
2011(14765)
2010(14226)
2009(12471)
2008(11573)
2007(9747)
2006(7890)
2005(6336)
作者
(48374)
(40848)
(40420)
(38397)
(25771)
(19484)
(18098)
(15863)
(15476)
(13994)
(13826)
(13725)
(12741)
(12674)
(12335)
(12194)
(12172)
(11877)
(11645)
(11566)
(9670)
(9636)
(9636)
(9421)
(9150)
(8903)
(8743)
(8543)
(8004)
(7925)
学科
(76763)
经济(76699)
管理(58380)
(56670)
(47426)
企业(47426)
方法(35984)
数学(31871)
数学方法(31465)
技术(21546)
中国(21246)
(19505)
(17970)
地方(17925)
业经(17069)
农业(13934)
技术管理(13831)
理论(12875)
(12763)
环境(12652)
(12591)
贸易(12582)
(12172)
(11363)
(11359)
(11351)
财务(11322)
财务管理(11303)
(10944)
企业财务(10761)
机构
学院(250849)
大学(248548)
(105525)
管理(104075)
经济(103621)
理学(92056)
理学院(91097)
管理学(89581)
管理学院(89090)
研究(78219)
中国(56897)
(49634)
科学(46610)
(45086)
中心(37599)
财经(37532)
(35532)
(35323)
业大(34710)
(34543)
经济学(33509)
(33214)
研究所(32662)
(32651)
师范(32366)
经济学院(30564)
(29554)
北京(29537)
财经大学(28431)
商学(28176)
基金
项目(187112)
科学(152418)
基金(139267)
研究(138306)
(121006)
国家(120062)
科学基金(106644)
社会(92401)
社会科(87982)
社会科学(87965)
基金项目(75009)
(74102)
自然(68175)
自然科(66787)
自然科学(66776)
自然科学基金(65583)
教育(64611)
(61824)
编号(54195)
资助(53729)
(44788)
重点(42207)
(41660)
创新(41069)
(40994)
成果(40412)
国家社会(39733)
课题(36962)
教育部(36807)
人文(36335)
期刊
(102977)
经济(102977)
研究(68316)
中国(46692)
管理(38828)
科学(34955)
(33843)
学报(32854)
(28243)
教育(28008)
大学(26551)
技术(26511)
学学(25172)
农业(20223)
(17743)
金融(17743)
业经(17570)
财经(17510)
经济研究(17425)
(15227)
科技(14679)
技术经济(14046)
问题(13388)
(12314)
资源(11802)
统计(11717)
(11678)
商业(11479)
现代(11084)
(10869)
共检索到343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知桂  陈家敏  
为了发挥我国人口对创新体系构建的协助作用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厘清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8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抑制本地技术创新,且不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人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而融资环境、财政分权程度和教育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3)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人才集聚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倒U型"影响,其最优的影响范围为75~200千米。最后,本文从建设教育强国、改善融资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善浪  张作雄  刘国平  
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碳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空间变化;在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区域碳生产率主要受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造业的集聚不经济和产业结构低下是当前阻碍我国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时间趋势上看,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作用在逐步增强,但在不同区域表现有所不同。因此,仅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提高碳生产率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必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雅青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魏学辉  段小雪  陈思  
本文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空间自相关性,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通过对空间效应的分解分析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与金融集聚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集聚对周边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改进型创新和模仿型创新上;金融集聚对本地的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行业异质性,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和保险业上。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宣烨  
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并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具有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半衰"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松松  董正英  
在产业集聚理论的理论框架下,运用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视角,实证探究了科技服务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科技专业化集聚产生的MAR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为正;(2)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产生的Jacobs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跨区域溢出效应为负但不显著;(3)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显著提升当地的创新水平,而专业化集聚却不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更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韩坚  费婷怡  吴胜男  段进军  
区域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考虑到经济活动中影响区域创新的要素资源配置会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我们把产业集聚因素引入到创新产出和投入的生产函数中,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集聚、R&D资本投入以及R&D人员投入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Moran’s I指数验证区域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外溢效应使得邻近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能够相互影响。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创新产出具有积极正向作用,产业集聚显著影响区域创新产出;制造型产业集聚和服务型产业集聚正向影响区域创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差距受产业集聚程度高低的影响。最后针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韩坚  费婷怡  吴胜男  段进军  
区域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考虑到经济活动中影响区域创新的要素资源配置会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我们把产业集聚因素引入到创新产出和投入的生产函数中,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集聚、R&D资本投入以及R&D人员投入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Moran’s I指数验证区域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外溢效应使得邻近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能够相互影响。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创新产出具有积极正向作用,产业集聚显著影响区域创新产出;制造型产业集聚和服务型产业集聚正向影响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丽娟  丁焕峰  王露  
金融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采用2011—2019年2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不仅能有效助推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还对邻近区域创新产生了空间正外溢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集聚对实质性创新、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则表现为“虹吸效应”;机制分析表明,金融集聚能通过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两条渠道促进区域创新。基于此,当前应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空间正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创新发展策略,同时应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区域协同合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利用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县级行政区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效应,即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本地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滚雪球"效应;邻近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教育、市场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可充分利用经济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红利,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可为区域创新协同提供合作通道,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需有全局思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嘉仪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