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4)
2023(9143)
2022(7712)
2021(7228)
2020(6122)
2019(13932)
2018(13496)
2017(26470)
2016(13661)
2015(15231)
2014(14643)
2013(13941)
2012(12103)
2011(10435)
2010(9795)
2009(8513)
2008(7937)
2007(6270)
2006(4850)
2005(3763)
作者
(33140)
(27819)
(27708)
(26358)
(17568)
(13240)
(12651)
(10982)
(10574)
(9475)
(9459)
(9252)
(8604)
(8332)
(8291)
(8287)
(8203)
(8172)
(7878)
(7848)
(6597)
(6490)
(6438)
(6403)
(6259)
(6193)
(5842)
(5672)
(5450)
(5412)
学科
(54422)
经济(54366)
管理(42046)
(39765)
(33089)
企业(33089)
方法(30518)
数学(27882)
数学方法(27543)
(15604)
中国(15037)
(13785)
业经(11393)
(10915)
财务(10885)
财务管理(10869)
企业财务(10396)
理论(9752)
农业(9683)
地方(9131)
技术(9095)
(8579)
贸易(8575)
(8347)
(8297)
环境(8115)
(7712)
(7638)
金融(7637)
(7529)
机构
学院(178230)
大学(178085)
(77615)
管理(77074)
经济(76370)
理学(68774)
理学院(68174)
管理学(67091)
管理学院(66745)
研究(50044)
中国(37270)
(33995)
(33833)
财经(28830)
科学(27771)
(26614)
经济学(25448)
中心(25132)
业大(24155)
经济学院(23301)
(22814)
财经大学(22123)
(21545)
(21385)
(21242)
师范(21189)
商学(21004)
商学院(20822)
经济管理(20796)
北京(19784)
基金
项目(134649)
科学(109774)
基金(101920)
研究(100115)
(87196)
国家(86513)
科学基金(77845)
社会(67837)
社会科(64550)
社会科学(64536)
基金项目(54956)
(52055)
自然(49580)
自然科(48565)
自然科学(48556)
自然科学基金(47698)
教育(47434)
(43460)
资助(40235)
编号(39334)
(30971)
重点(30025)
(29729)
国家社会(29311)
成果(29133)
(28417)
教育部(27996)
创新(27699)
人文(27673)
大学(26318)
期刊
(69939)
经济(69939)
研究(46794)
中国(28185)
管理(26850)
(26540)
科学(23122)
学报(21736)
大学(18544)
(17830)
学学(17683)
技术(17438)
教育(16581)
财经(14134)
(13260)
金融(13260)
农业(12599)
经济研究(12198)
(12179)
业经(12170)
问题(9657)
技术经济(8699)
统计(8655)
(8289)
财会(8154)
商业(8138)
资源(8072)
理论(7933)
科技(7791)
现代(7486)
共检索到230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潇  王琪汇  
为验证集聚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教育人力资本收益度量人力资本效率,按照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度集聚、中度集聚、高度集聚三档六类,兼顾人才质量以大学数量与质量为参照,进一步按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水平人才集聚、中水平人才集聚、高水平人才集聚三档六类,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运用多种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效率。研究结论:(1)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均能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而有所提升。(2)相比人口中度集聚城市,人口低度集聚城市依然拥有不低的人力资本效率,可能是长期人口自由流动导致城市间人力资本效率差异的收敛。(3)人才集聚最有利于人力资本效率的发挥,综合考虑人才数量与质量,即在人才高度集聚城市中优先选择高水平人才集聚城市,结合测算结果归纳出三个梯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金如  
本文基于人口要素流动视角,采用我国2011-2020年的省域经验数据,就人力资本高级化、人口集聚与服务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高级化和人口集聚均会对服务业结构优化产生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成为服务业结构优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本高级化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充分说明了“人口集聚是基础,人力资本高级化是根本”的服务业发展特征。人力资本高级化和人口集聚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交互效应存在且显著。人力资本高级化和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相互强化作用,对服务业结构优化能够产生更为强劲的赋能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均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但相比较而言,技术创新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边际贡献最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强欢欢  吴晓  王慧  
本文从动静结合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手法,初步解析了2000年以来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程度、集聚特征、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年以来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2)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在集聚分区、网络分析、人口重心中基本均表现出向东部地带集中的特征与趋势,其中西部的部分省(市/区)在网络关联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进一步分析其集聚类型,发现绝大多数省(市/区)的流动人口属同一类且主导社会特征为流动原因;(3)吸引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变化的因素仍以经济水平、交通优势、消费能力和投资空间等为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向东  
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是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的新动向。本文论述了上海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现象和集聚过程的阶段性,分析了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利弊及动力机制,指出了经济发展是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根本动力,提出了调控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强欢欢  吴晓  王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宏宇  梅静龙  黄宁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检验了工资水平、流动人口集聚和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工资水平的提高与出口贸易额显著正相关,其中低技能人群工资水平的提高会产生规模挤出效应,而中高技能人群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带来结构性改善效应。工资水平的差异是解释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工资变动对中等技能群体的流动意愿影响最强,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性调整对中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更为迫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谭江蓉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收入阶层乡城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力资本回报及其差异。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收入分层,其中10%最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阶层平均收入的8.34倍;乡城流动人口的平均教育回报率为2.39%,中低收入及以下阶层的教育回报率差异不显著,中高收入及以上阶层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显著;提高受教育年限对乡城流动人口中高收入及以上阶层的影响比较大,且最大受益者为高收入阶层;乡城流动人口的平均工作经验回报率为-0.31%,工作经验回报率在中高收入阶层以下均表现为负值,只有到了高收入阶层才呈现出并不显著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勤   王光辉  
高新技术企业是城市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程度越高,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就越显著;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通过提高个人收入增强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购房能力抑制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高学历流动人口存在挤出效应。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专项激励政策、增加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福利待遇和配套补贴、提升非中心城市和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等方式,减少高学历人才流失。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传开  康江江  宁越敏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山东省108个县(市、区)省内跨县(市、区)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省内流动人口的分布具有多中心特征,突出表现为垂直不均衡、对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较为敏感;省外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性较强,主要集聚于省会济南及沿海发达大城市的市区和县级市,突出表现为水平不均衡;影响山东省两类流动人口集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了省内流动人口向市区和非省际边缘区集聚,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省外流动人口向省内东部地区集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张娇娇  
社会融入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话题,而流动前后获得的各类人力资本是移民融入的决定要素之一。文章实证研究了国内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大都提升收入水平,促进社区参与,增强对流入地文化理念的接纳和长期居留意愿。但是,人力资本与不同融入维度之间的关系并非整齐划一,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对文化的影响最小;在多个人力资本变量中,岗位就业年数对融入的影响最为一致,其作用不亚于正规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本与融入之间存在一种有差别的关系,因融入的维度和测量指标而异。但是,不是提高了收入,流动人口就能全面融入;提升流动人口流入前的人力资本,强化流动后的工作经验积累,对于流动人口的全面融入至关重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琪  
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Logit和Mlogit模型分别检验子女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创业决策以及创业类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子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的子女平均人力资本能显著促进流动人口创业;使用各学历子女所占比例反映子女人力资本结构,证实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子女所占比例越大,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越大;子女人力资本在不同创业类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其更能促进雇主型创业。政策启示在于引导流动人口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立法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利用我国200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链式关系,探讨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会与当地人力资本形成有效互动,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也不能通过与人力资本的互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人力资本状况,在人力资本的对数值超过0.0886后,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影响为正,如果低于0.0886,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