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4)
- 2023(11589)
- 2022(9769)
- 2021(8854)
- 2020(7346)
- 2019(16782)
- 2018(16103)
- 2017(31130)
- 2016(16779)
- 2015(18776)
- 2014(18964)
- 2013(18913)
- 2012(17797)
- 2011(16354)
- 2010(16575)
- 2009(15488)
- 2008(15339)
- 2007(14052)
- 2006(12277)
- 2005(11224)
- 学科
- 济(92290)
- 经济(92217)
- 管理(44694)
- 业(42226)
- 方法(35492)
- 企(32957)
- 企业(32957)
- 数学(31583)
- 数学方法(31270)
- 中国(21668)
- 地方(21652)
- 农(20943)
- 学(18459)
- 财(17770)
- 业经(17390)
- 制(14482)
- 农业(14334)
- 地方经济(13969)
- 贸(13205)
- 贸易(13200)
- 易(12728)
- 融(12000)
- 金融(11997)
- 环境(11922)
- 银(11808)
- 银行(11783)
- 和(11697)
- 行(11258)
- 理论(11037)
- 务(10573)
- 机构
- 学院(254811)
- 大学(254350)
- 济(114318)
- 经济(112003)
- 管理(92281)
- 研究(92116)
- 理学(79302)
- 理学院(78330)
- 管理学(76916)
- 管理学院(76421)
- 中国(67865)
- 科学(56120)
- 京(53141)
- 财(50085)
- 所(48181)
- 农(44610)
- 研究所(43777)
- 中心(41259)
- 财经(40159)
- 江(38398)
- 业大(37794)
- 经济学(36912)
- 经(36285)
- 农业(35147)
- 北京(33519)
- 范(33487)
- 师范(33153)
- 经济学院(33118)
- 院(32312)
- 州(30457)
- 基金
- 项目(165998)
- 科学(130085)
- 基金(119990)
- 研究(119919)
- 家(105238)
- 国家(104392)
- 科学基金(88127)
- 社会(77425)
- 社会科(73391)
- 社会科学(73367)
- 省(65187)
- 基金项目(63052)
- 自然(55475)
- 教育(54853)
- 划(54678)
- 自然科(54173)
- 自然科学(54153)
- 自然科学基金(53207)
- 资助(49014)
- 编号(47802)
- 成果(39106)
- 重点(38132)
- 发(37706)
- 部(36730)
- 创(34031)
- 课题(33769)
- 国家社会(32513)
- 创新(31924)
- 性(31648)
- 科研(31605)
共检索到380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倪鹏飞 杨华磊 周晓波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发现:(1)1994~2011年人均GDP较高和较低的省份,经济重心都先向省会城市聚集,然后再远离省会城市,且前者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大于后者;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经济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2)1990~2011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人口重心开始缓慢地远离省会城市;人均GDP较低的省份,人口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3)2011年整体上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小于人口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4)人口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滞后于经济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总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围绕省会城市呈现收缩和扩张的脉动现象,并在脉动的过程中,经济重心调整的步调快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偏离省会城市。这些发现和结论,将为以后制定和实行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提供事实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省会城市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数据挖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振霞 李含琳 苏朝阳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空间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慧 渠丽萍 杨保战 陈一璐 汤云
[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金成 李博雅
在界定泛渤海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刻画了该地区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结果显示:泛渤海经济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据此认为,实现泛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须认清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中西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各地区间的轴带建设和经济联系,强化地区分工与合作,由点—轴发展向网络化发展转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小风 黄贤金 张兴榆 陆汝成 李衡
运用重心模型,采用1996~2006年江苏省经济和环境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COD、SO2和TSP排放重心坐标,揭示江苏省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排放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江苏省环境宏观战略决策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经济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方向偏移,GDP重心偏移距离为14.81 km,工业产值重心偏移距离为12.84 km;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偏移程度大于东西方向的偏移程度。环境污染排放重心也向东南方向偏移,COD和TSP排放重心轨迹呈现较大变化,SO2排放重心轨迹变动较小;COD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79.26 km,SO2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15.73 km,TSP...
关键词:
经济重心 污染排放重心 演变路径 江苏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焕峰 李佩仪
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计算方法,采用1986—2007年中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区域污染等数据,计算出各年的区域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路径对比、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角度阐述了经济重心与区域污染重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演变轨迹看,所有重心均向偏南方向移动,相互间空间关系较为紧密。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区域污染重心 区域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我国31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和经济重心坐标。输出重心点空间变化图,阐述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与经济重心的比较,揭示科技创新重心移动与经济重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落在河南省南部,不断向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偏移;科技创新重心不断贴近经济重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科技资源禀赋、配置效率和创新环境的差异演变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冬民 尚嘉欣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2016年陕西省下辖10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及雾霾污染(PM2.5浓度值)等数据,以ArcGIS10.3为数据分析平台,运用重心模型,测算各年份经济重心坐标与雾霾污染重心坐标,多角度探讨经济重心和雾霾污染重心转移轨迹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经济重心总体上向西南方向偏移,经济重心在经度和维度上偏移距离分别为1.76 km和8.33 km,雾霾污染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偏移,雾霾污染重心在经度和维度上偏移距离分别是4.37 km和3.59 km。经济重心轨迹呈现较大变化其整体偏移距离为8.51 km,雾霾污染重心轨迹变动较小其整体偏移距离为5.66 km,陕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雾霾污染程度存在不均衡性,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陕西省 经济重心 雾霾污染重心 演变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候景伟 马振宁 吴昕燕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几何重心南侧快速移动到北侧,且继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大;③粮食重心主要位于几何重心北侧,重心的跳动幅度最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④宁夏经济重心与粮食重心的空间耦合性不高,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具有显著的空间耦合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振亚 陈丽华 姜德文 余新晓
【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初步探究地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分县区的土地利用、城乡人口、三大产业数据计算1990—201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城乡人口和三大产业增加值重心及其偏移方向和偏移距离;构建重心偏移的重叠性和变动的一致性公式,研究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经济因子重心的动态演化及耦合关系。【结果】1)1990—2010年,京津冀地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