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5)
2023(11551)
2022(9852)
2021(9123)
2020(7164)
2019(16366)
2018(15737)
2017(28246)
2016(15542)
2015(17070)
2014(16841)
2013(16676)
2012(15926)
2011(14688)
2010(14552)
2009(13280)
2008(13014)
2007(11127)
2006(10075)
2005(9337)
作者
(47216)
(39774)
(39259)
(37000)
(25340)
(19383)
(17651)
(15412)
(15365)
(14208)
(13668)
(13495)
(13055)
(12616)
(12497)
(12131)
(11905)
(11741)
(11656)
(11468)
(10019)
(9833)
(9533)
(9342)
(8998)
(8948)
(8758)
(8749)
(8140)
(7901)
学科
(69393)
经济(69317)
(39932)
管理(38303)
(27584)
企业(27584)
中国(24789)
地方(23672)
(22975)
方法(22042)
数学(19356)
数学方法(19197)
农业(16461)
业经(16247)
(14698)
(14372)
贸易(14357)
(14111)
(13867)
地方经济(13001)
环境(12005)
(11994)
(11971)
金融(11968)
(11872)
(11644)
银行(11598)
(11270)
技术(10619)
(9337)
机构
学院(217844)
大学(216660)
(92126)
经济(90439)
研究(87582)
管理(79028)
理学(67456)
理学院(66522)
管理学(65430)
中国(65344)
管理学院(65030)
科学(54910)
(47883)
(47508)
(46368)
研究所(42338)
(39652)
中心(39145)
(38608)
农业(37403)
业大(36777)
(31297)
(31106)
师范(30642)
财经(30559)
北京(29660)
(28682)
(27787)
经济学(27563)
(27413)
基金
项目(149305)
科学(117004)
基金(107244)
研究(104793)
(96600)
国家(95713)
科学基金(80115)
社会(68348)
社会科(64718)
社会科学(64703)
(60167)
基金项目(57241)
自然(51874)
(50779)
自然科(50616)
自然科学(50601)
自然科学基金(49691)
教育(46412)
资助(42072)
编号(40697)
(38600)
重点(34796)
成果(32042)
(32021)
(31386)
发展(30179)
(29705)
课题(29637)
创新(29462)
计划(28713)
期刊
(108408)
经济(108408)
研究(68079)
中国(52551)
(44114)
学报(40773)
科学(37356)
农业(30164)
大学(29744)
管理(29310)
(28409)
学学(28169)
教育(23702)
(23122)
金融(23122)
业经(19540)
经济研究(17837)
技术(17473)
(16382)
财经(14726)
问题(14186)
(12751)
资源(12510)
(12029)
国际(11541)
科技(11325)
(11270)
世界(11122)
商业(10988)
业大(10910)
共检索到348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玲  
90年代大量人口向珠江三角洲的迁移集聚 ,不仅使总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而且降低了人口性别比、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提高。虽然人口增速全国最高 ,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省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却低于东、中部部分省市 ,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人口迁入 ,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加快城乡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劳动用工的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缩小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国力,季任钧  
本文以经济发展迅速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应用托达罗人口迁移经济模式分析其人口迁移机制,对广东省人口迁移省际省内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飞  李绮明  
本文选取经济发达、外来工人数众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调查,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描述他们的经济社会境况,进而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影响珠江三角洲外来工迁移意愿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外来工的迁移意愿是在宏观的制度约束之下,结合微观个体因素做出的理性选择。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促进外来工留城和整体的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车慈慧  彭庆环  
90年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全方位的开发开放格局,以及党中央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启动,给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该地区的各级政府正抓住机遇,与浦东开发联动,决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浪中乘胜前进。这给珠江三角洲第二轮的经济开放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如它们经济发展起点高,注意规划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执法,以及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控制资源,保护环境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涧清  
珠江三角洲在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的目标已经提出,珠江三角洲今后将如何发展并出现什么样的图景,珠江三角洲的各级地方政府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认为,珠江三角洲今后的发展,既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方式,又不能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后尘,而是要另辟蹊径,选择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继续担当起现代化建设的探路先锋的角色。为此,本文向珠江三角洲各级地方政府提出建议,从现在起就要按照新的思维方式,逐步做出适应性的富有远见卓识的调整,脚踏实地地走新的发展路子,这样,珠江三角洲赶上亚洲"四小龙"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珠江三角洲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也不会是一句空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云才  
在对珠江三角洲田园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田园公园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和总结 ,并将珠江三角洲田园公园的发展归纳为六大发展模式。同时 ,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 ,进一步探讨了今后我国田园公园的发展契机、主题与设计、规模与经营、规范性和政策性等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增俊  
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探讨,以窥视我国教育战略研究目前应把握的一些重要问题。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雷  
展览经济是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不少地区把展览经济的发展作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试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几年来展览经济的发展实践来透视我国展览经济的发展前景。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傅朗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珠江三角洲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在土地、人口素质、自然环 境和金融生态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烈,吴唐生,沈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学强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议,从理论到实践上坚决摒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决定粤、闽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广东省认真执行中央政策,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提出“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对下更加放权”,经济格局由封闭型向外向型经济的方向转化。目前,全省已形成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周树德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综合改革,已成为广东全省最有活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地区。加速发展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提高整体素质,将进一步促进这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显著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番禺、深圳、珠海、佛山、顺德、南海、江门、台山、新会、中山、东莞、惠州、肇庆、清远等15个市16个市县。经过近14年的探索,这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具规模,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各种生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清泉  
论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城市发展状况,揭示了城市群发展的圈层结构,探讨了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势态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