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00)
- 2023(12439)
- 2022(10805)
- 2021(10109)
- 2020(8218)
- 2019(19127)
- 2018(18749)
- 2017(35373)
- 2016(19027)
- 2015(21138)
- 2014(21000)
- 2013(20854)
- 2012(18928)
- 2011(17066)
- 2010(16882)
- 2009(15216)
- 2008(14576)
- 2007(12626)
- 2006(10960)
- 2005(9326)
- 学科
- 济(76175)
- 经济(76089)
- 管理(54233)
- 业(54036)
- 企(41841)
- 企业(41841)
- 方法(35287)
- 数学(30711)
- 数学方法(30381)
- 农(26781)
- 中国(21261)
- 财(19977)
- 农业(19385)
- 业经(18815)
- 地方(16848)
- 学(16766)
- 制(12864)
- 环境(12831)
- 贸(12479)
- 贸易(12474)
- 理论(12302)
- 易(12086)
- 和(11901)
- 技术(11626)
- 务(11472)
- 财务(11412)
- 财务管理(11397)
- 划(11073)
- 企业财务(10822)
- 发(10438)
- 机构
- 大学(271504)
- 学院(269441)
- 管理(110325)
- 济(105301)
- 经济(102909)
- 理学(96788)
- 理学院(95691)
- 管理学(94086)
- 管理学院(93603)
- 研究(89499)
- 中国(63703)
- 京(56997)
- 科学(56384)
- 财(47287)
- 农(44336)
- 所(44112)
- 业大(41734)
- 研究所(40564)
- 中心(40450)
- 财经(38555)
- 江(37265)
- 范(36827)
- 师范(36533)
- 北京(35784)
- 经(35223)
- 农业(34448)
- 院(32459)
- 经济学(31528)
- 州(30721)
- 师范大学(29784)
- 基金
- 项目(194257)
- 科学(153336)
- 基金(141978)
- 研究(141878)
- 家(124030)
- 国家(122988)
- 科学基金(106003)
- 社会(90182)
- 社会科(85363)
- 社会科学(85340)
- 基金项目(76433)
- 省(75245)
- 自然(69046)
- 自然科(67428)
- 自然科学(67414)
- 自然科学基金(66196)
- 教育(64278)
- 划(63630)
- 编号(57800)
- 资助(56873)
- 成果(46125)
- 重点(43168)
- 部(42646)
- 发(41259)
- 创(40132)
- 课题(39133)
- 创新(37347)
- 国家社会(37210)
- 科研(36956)
- 教育部(36559)
- 期刊
- 济(111738)
- 经济(111738)
- 研究(78438)
- 中国(48481)
- 学报(44201)
- 农(42216)
- 科学(41698)
- 管理(37886)
- 财(33910)
- 大学(33515)
- 学学(31615)
- 农业(29829)
- 教育(29540)
- 技术(22191)
- 业经(19333)
- 融(18991)
- 金融(18991)
- 财经(17810)
- 经济研究(17176)
- 经(15135)
- 问题(14663)
- 图书(14526)
- 业(13929)
- 科技(13697)
- 版(13298)
- 理论(13230)
- 资源(12778)
- 技术经济(12596)
- 实践(12277)
- 践(12277)
共检索到377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兰峰 陈哲 甄雯
西部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是当下扶贫功坚主战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重大关切。本文结合宁夏少数民族聚居区1995—2016年的县区空间数据、2007—2016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与固定效应等计量方法,从时空二重维度对人口迁移背景下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减贫效应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人口迁移总体有益减贫,回族群众迁移较汉族存在明显时空滞后,呈现北汉南回的民族人口空间格局;基础设施配置的减贫效应较人口迁移存在空间分异,经济类基础设施配置与减贫存在多样均衡关系,教育设施配置的减贫效应始终显著,医疗、文体设施配置的正向减贫趋势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应尊重民族差异,兼顾效率与公平,精准识别不同群众的减贫需求,注重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激发人口迁移与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空间协同减贫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伟 王亚华 刘生龙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研究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重点分析了以火车交通时间为表征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1987、1995、2005三次全国1%抽样调查人口迁移数据进行的面板分析,结果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极大地影响了人口迁移,其中火车交通时间提速1%将会促使跨省人口迁移增加约0.8%。这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够显著地促进人口或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引力模型 交通基础设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琴 李敬 丁可可 雷俐
文章利用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抑制效应,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其占比达48.98%;(3)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受到数字基础设施门槛效应的影响,相较于低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而言,高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下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琴 丁可可 雷俐 郭莉滨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该影响会因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为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出要持续高质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好要素配置效率的渠道作用,并且要因地制宜地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配套政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琴 丁可可 雷俐 郭莉滨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该影响会因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为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出要持续高质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好要素配置效率的渠道作用,并且要因地制宜地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配套政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
关键词:
人口城乡迁移 面板数据 推拉模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卢现祥 李小平
交易费用的测量是新制度经济学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制度转型及其经济增长为检验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本文力争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贡献。第一,我们采用沃利斯和诺思(Wallis,North,1986)的基本思路,首次对中国各省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算。第二,我们对制度转型、经济增长和中国的交易费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制度转型降低了中国的交易费用,证实了好的制度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但是经济增长却没有显著地促进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与正统的新制度经济理论预期不符;第三,我们证实了交易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当市场上的交易费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规模效应可能会节省每笔交易的交易费...
关键词:
制度转型 经济增长 交易费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晓光 张勋 方文全
本文考察了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探讨了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机制。基准分析发现,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均可以带来显著的收入分配改善效果,即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可以同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因而总体上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还对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劳动力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文雁兵 张梦婷 俞峰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助于生产要素区间自由流动、经济空间格局优化重塑和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本文通过匹配交通基础设施、地理空间矢量、工业企业数据,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主干力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铁路、民用机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资源再配置效应。高速铁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提升效应约为3.10%,高速公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高达2.14%,普通铁路和民用航空作用不显著或不稳健;(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要素流动、市场准入、生产转移三种机制影响城市资源再配置效率。中国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本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有助于通过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还有助于挖掘其资源再配置效应,同时发挥"有形之路"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曾广录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均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产力状况和消费成本,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因而通过形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产生居民的消费差距效应: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均的程度越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效应就越强;反之就越弱。长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城乡公共支出不均造成了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均,是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举措之一就是改革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财政体制、改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均的现状;同时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关键词:
公共基础设施 投入不均 消费差距 协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志勇 刘畅畅
遵循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并对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可以通过助力农业增收和提高非农收入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南方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优于北方地区。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基于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均等化,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劲光 高静美
本文在回顾我国扶贫发展战略与贫困变化逻辑的基础上,利用1987—2006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贫困以及与贫困密切相关的农村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我国扶贫战略的发展是随着贫困概念内涵的变化而变化的;(2)基础设施的数量(存量)方面和质量方面对于贫困和农民收入的相关影响都非常重要,二者应同时受到关注;(3)基础设施数量与质量独立指标的实证效果与其综合指标的实证效果间存在着差异,综合指标的拟合效果优于独立指标的拟合效果;(4)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改进同时起到降低贫困、提高农村收入并改变收入构成的作用,但对于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却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正河 谭向勇
本文力图研制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以涵盖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些关于迁移决定、迁移规模、迁移流向及迁移者特点的一些理论观点;着墨研究了乡城人口的准城市化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城乡建设的双刃剑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文传浩 谭君印 李益 赵柄鉴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规模-技术"的减排效应为传导路径,运用GS2SLS和逐步回归法,探析"新基建"与工业污染排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新基建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且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信息基础设施完全通过工业规模扩张和工业技术进步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3)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不仅通过工业技术进步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还能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不过工业技术进步效应对直接减排效应具有减速作用。基于此,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新旧基建融合创新等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昌平 花亚州
文章测算了中国"乡—城"人口迁移对城镇平均劳动工资造成的影响,并基于劳动力异质性假定,运用固定替代弹性函数分别对城镇高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及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对城镇各类劳动者收入水平都存在负效应,其中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和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受到的冲击最大,而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仅有小幅度的下滑,由此助长了不同劳动群体的收入差距,而提高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可作为缓解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应积极推进就地城镇化战略,为社会资本在乡镇投资创造条件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从而在发挥迁移人口劳动力价值的同时避免对城镇劳动工资造成负效应;此外,还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劳动力 “乡—城”人口迁移 工资 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