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3)
- 2023(15162)
- 2022(13019)
- 2021(12155)
- 2020(10631)
- 2019(24437)
- 2018(24303)
- 2017(46960)
- 2016(25420)
- 2015(28812)
- 2014(28207)
- 2013(27594)
- 2012(25385)
- 2011(22769)
- 2010(22921)
- 2009(21189)
- 2008(20784)
- 2007(18671)
- 2006(15985)
- 2005(13797)
- 学科
- 济(106238)
- 经济(106130)
- 管理(75903)
- 业(75569)
- 企(62963)
- 企业(62963)
- 方法(55202)
- 数学(49407)
- 数学方法(48665)
- 农(27704)
- 财(26931)
- 中国(26755)
- 业经(22195)
- 技术(21257)
- 地方(20804)
- 学(20090)
- 贸(18718)
- 贸易(18709)
- 农业(18654)
- 制(18143)
- 易(18080)
- 务(17491)
- 理论(17470)
- 财务(17429)
- 财务管理(17386)
- 企业财务(16501)
- 和(14973)
- 银(14951)
- 银行(14900)
- 融(14628)
- 机构
- 大学(357622)
- 学院(357205)
- 济(146641)
- 管理(143869)
- 经济(143728)
- 理学(125333)
- 理学院(124000)
- 管理学(121634)
- 管理学院(120974)
- 研究(113762)
- 中国(85768)
- 京(76153)
- 科学(70115)
- 财(65672)
- 农(58801)
- 所(56336)
- 业大(54672)
- 中心(54454)
- 财经(53139)
- 江(53104)
- 研究所(51289)
- 经(48399)
- 北京(47507)
- 农业(46256)
- 经济学(45221)
- 范(44907)
- 师范(44423)
- 州(42066)
- 经济学院(41043)
- 院(40890)
- 基金
- 项目(245841)
- 科学(195431)
- 基金(180155)
- 研究(175994)
- 家(157068)
- 国家(155791)
- 科学基金(135914)
- 社会(112511)
- 社会科(106863)
- 社会科学(106832)
- 省(96842)
- 基金项目(95357)
- 自然(90138)
- 自然科(88220)
- 自然科学(88197)
- 自然科学基金(86694)
- 教育(83298)
- 划(81861)
- 资助(74739)
- 编号(70328)
- 成果(55518)
- 重点(55090)
- 创(54900)
- 部(54383)
- 发(51803)
- 创新(50716)
- 课题(48645)
- 科研(47475)
- 教育部(47080)
- 国家社会(46582)
- 期刊
- 济(150649)
- 经济(150649)
- 研究(99008)
- 中国(68683)
- 学报(54877)
- 管理(52783)
- 科学(52083)
- 财(52008)
- 农(51154)
- 大学(42231)
- 学学(39763)
- 教育(38147)
- 技术(34889)
- 农业(34724)
- 融(29920)
- 金融(29920)
- 财经(26102)
- 业经(24914)
- 经济研究(24834)
- 经(22386)
- 统计(20789)
- 问题(19991)
- 业(19912)
- 策(19700)
- 技术经济(19676)
- 科技(17772)
- 决策(17094)
- 版(16703)
- 商业(16451)
- 图书(16145)
共检索到513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曾雪婷 向华 童玉芬
运用SBM-ML方法测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创新投入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上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拉动作用明显。常住人口规模对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人才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创新投入与城市技术进步指数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表明政府短期投资能促进城市科技创新,长期投资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创新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 京津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江辉 王宾
本文在梳理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基础上,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效率是有效的,科普Malmquist指数大致呈现"M"型波动,而科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同时,北京市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最后,针对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和实证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199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分要素特征。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1990-2014年间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70,提升了7%;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仅仅起到协助推进作用;tFP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下降波谷的五阶段变化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均值为59.2%,且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划分为高增长率城市、低增长率城市及负增长率城市等三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为强相关,与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为中相关。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全要素生产率 测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满银 张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提高该区域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据2011—2015年京津冀地级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变量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变量组成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方法对京津冀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的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但河北省的创新效率基本高于京津冀的平均值。R&D经费投入比R&D人员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的影响更大一些,说明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创新更多地依赖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同时,发现京津冀区域政府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而人均GDP和国有成分占比均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协同创新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创新效率 工业企业 SFA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伟 杨思华
采用2011—2019年北京、天津各16个区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GMM模型,探究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地区间的异质性。实证结果显示:总体上京津冀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天津和北京的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正向作用较河北更为显著;尽管北京的金融业集聚程度远高于天津,但其对科技创新的促进效应却明显弱于天津。从京津冀整体来看,人力资本储备、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科技支出、研发经费投入、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科技创新均存在积极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和房价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不明显。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金融业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郝伟伟 张梅青 刘宗庆
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实现区域内城市自身一体化紧凑发展。探索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以及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一体化紧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市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紧凑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熵值法,综合计算出13个地级市从1999年到2012年的城市紧凑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大部分城市处于中等紧凑度水平;然后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构建了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模型,实证得出交通的改进与完善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紧凑度的提高,但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性;最后,通过构建交通—城市紧凑度—生产率模型,得出城市紧凑度高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植
本文通过索洛余值法估计了京津冀三地2006年到2016年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并进一步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比较估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京津冀三地的科技水平差异较大,以保守的估算结果看,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河北的2倍多;第二,北京的科技水平进步最快,天津次之,河北最慢;第三,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未在科技创新上对天津和河北形成明显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协同发展 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斯琴 张璞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对于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可以有效提升本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强化了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在促进当地生产率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斯琴 张璞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对于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可以有效提升本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强化了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在促进当地生产率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靳亚阁 常蕊
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ML指数,测算了2003-2013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通过将代表性污染物指标标准化得到反映环境规制的指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城市层面环境规制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2003-2013年我国TFP年均增长2.6%,具有连续性、累积性。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效率改进,而非技术进步。(2)环境规制强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倒N型"关系,总体上环境规制处于较低水平,对生产率有负向影响。(3)东部、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较大,中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较小。因此,制定适当的...
关键词:
ML指数 全要素生产率 环境规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宇博 裴桂芬
通过构建五投入两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测评指标体系,并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评,分别从空间差异与时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4.2%,主要依靠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技术效率贡献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时空差异,13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逐渐增长态势,但京津两地优于河北省多数城市,河北省内各城市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提升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京津冀区域创新格局的发展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英 马立平
研究目标: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变迁中的TFP变动情况。研究方法:采用窗口相邻联合参比Malmquist模型等多种DEA模型,从京津冀总量、三次产业和门类行业三个层面测算其TFP变化率,并对其变化率进行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纯技术和规模技术变化的分解。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三地技术进步提升明显,要素生产能力差距缩小。第二,三地三次产业生产技术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产业三地区要素生产能力差距一直较大,整体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资本深化现象较为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地区要素生产能力差距逐渐缩小,但天津第二产业技术效率改善最为明显,河北第三产业技术效率改善最为明显。第三,门类行业TFP变化率在三地间和行业间上存在较大异质性。研究创新:应用窗口相邻联合参比Malmquist模型测算决策单元较少时的TFP变化率。研究价值:丰富了TFP测算的研究层面和方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静文 王春超
本文选取2002~2007年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所涉及省份地区的县市数据对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集聚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将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经济集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占主导,从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当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值处于一定区间时,经济集聚不仅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城市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春 陈海东
基于“生产率悖论”研究视角,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周期内,信息技术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地级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信息技术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消费水平,推动了要素合理配置和消费结构升级,最终提高了生产率水平;在模型中引入城市地理区位和人口规模等虚拟变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且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也要高于大城市,以上均证明“生产率悖论”并不符合中国地级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萌 刘妮雅 王蒙蒙
本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关系与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耦合度在研究期内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而“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全要素”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基本以初级协调为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支持水平、商贸流通业资本存量和从业人数四项指标对系统耦合度起到主要作用。为进一步实现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系统高水平的耦合发展,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京津冀城市群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动态演进与趋势预测
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局部测度研究
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比较研究
地方经济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317个地级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证
京津冀产业单一、协同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的调节作用
财政纵向失衡、要素价格扭曲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266个地级市的证据
中国城市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230个地级市的经验研究
财政自主权、财政支出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230个地级市的检验
税收分成、地方政府行为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73个地级市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