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9)
2023(4876)
2022(4260)
2021(3888)
2020(3008)
2019(7420)
2018(7246)
2017(13891)
2016(7617)
2015(8383)
2014(8049)
2013(8069)
2012(7700)
2011(6826)
2010(6594)
2009(5885)
2008(5498)
2007(4592)
2006(4032)
2005(3344)
作者
(20750)
(17363)
(16972)
(16076)
(10961)
(8491)
(7889)
(6923)
(6614)
(6214)
(6077)
(5785)
(5438)
(5406)
(5167)
(5166)
(5123)
(5090)
(5048)
(4954)
(4161)
(4156)
(4098)
(4037)
(3793)
(3755)
(3754)
(3706)
(3476)
(3445)
学科
(35481)
经济(35443)
管理(17743)
(15315)
地方(15203)
方法(13001)
中国(12720)
数学(12109)
数学方法(12018)
(9959)
(9784)
企业(9784)
农业(7276)
地方经济(7163)
环境(7086)
城市(7007)
业经(6301)
(5832)
(5614)
人口(5395)
城市经济(5152)
(4684)
(4376)
资源(4300)
技术(4143)
(3933)
贸易(3928)
(3888)
(3845)
(3631)
机构
学院(100712)
大学(100527)
(41703)
经济(40681)
管理(38030)
研究(37143)
理学(33177)
理学院(32658)
管理学(32106)
管理学院(31898)
中国(26000)
科学(23379)
(23075)
(18091)
(18011)
中心(17359)
研究所(16607)
(16590)
(16549)
业大(15680)
(15633)
师范(15529)
(13713)
财经(13647)
北京(13333)
(13043)
经济学(12986)
农业(12897)
师范大学(12881)
(12206)
基金
项目(75270)
科学(60028)
基金(54855)
研究(54671)
(47670)
国家(47296)
科学基金(41266)
社会(36332)
社会科(34377)
社会科学(34366)
基金项目(31063)
(30582)
自然(26575)
自然科(25938)
自然科学(25934)
自然科学基金(25412)
(25236)
教育(23493)
编号(21622)
资助(20673)
(17963)
重点(16891)
成果(16040)
(15842)
(15289)
课题(15096)
国家社会(15071)
发展(14603)
创新(14439)
(14402)
期刊
(45303)
经济(45303)
研究(31283)
中国(19165)
科学(15735)
(14564)
学报(14256)
(11793)
管理(11676)
大学(10615)
学学(9997)
农业(9847)
资源(8229)
城市(8130)
技术(8123)
问题(8091)
教育(8053)
(7462)
业经(7449)
(6758)
金融(6758)
经济研究(6576)
财经(5948)
现代(5542)
(5440)
(5164)
地理(5006)
科技(4624)
技术经济(4555)
人口(4498)
共检索到1459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田成诗  陈雨  
由于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但人口大规模集聚也将增加城市能源消耗。为探究三者之间联系,本文使用沪苏浙皖地区41座城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职工工资水平构建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城市人口虹吸力测算模型,测算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虹吸力。在此基础上,基于能源投入需求函数,使用固定效应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探寻人口虹吸及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不考虑城市人口虹吸作用时,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当考虑城市人口虹吸作用时,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随着城市人口虹吸力的增加而增加。本文为人口集聚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结论可为推进沪苏浙皖地区人口政策一体化,强化区域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奕辉  
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化,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变迁。本文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双重路径探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影响机制,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就二者的非线性关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商贸流通业集聚初期会促进城市规模扩张,但商贸流通业集聚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则会抑制城市规模扩张;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特征;进一步地,商贸流通业集聚能够通过创业活力提升和土地使用成本增加等路径影响城市规模。明晰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与城市规模的内在关联,对于流通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家强  黄莉芸  盛伟  唐代盛  
建构引入人力资本的Solow经济增长拓展模型,采用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和铁路运输时间距离权重矩阵,分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探讨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作用机制,通过考察省域间铁路运输时间距离变化,持续测度两类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集聚在空间上的主导效应分别为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两类人力资本表现出空间作用机制的异质性;伴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两类人力资本的空间效应分别呈现倒U形和U形变化规律;相对于非高铁时期,高铁时期人力资本集聚的空间效应更显著;健康资本投资倾斜与分散是调节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有效政策工具。因此,人力资本投资要系统考虑时间和空间协调性,适度集中的教育投资是较优的投资方法,健康资本则要选择空间均衡的投资方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东林  
利用科技部提供的地区科技进步监测数据,对苏、浙、沪、皖四省市的科技投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发现,经济发达的苏、浙、沪地区科技投入的指标值都明显高于与之毗邻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安徽省,因此,要提高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加大政府科技财力投入、建立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及大力培养与引进科技人才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安徽科技进步水平,缩小其与江苏、浙江和上海之间的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孔维嘉  
现阶段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探讨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在理论探讨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及空间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2011—2019年黄河中下游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增”的U型关系,且正向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2)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均能够起到数字经济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表现出一定的“数字鸿沟”效应;(4)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以更廉价的方式流向该区域,形成“虹吸集聚”,对邻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子英  张航  陈杰  
以地铁为典型代表的公共交通便利性对沿线商品住房的价格溢出效应已经在既有文献中充分展示,但本文首次提出,地铁的出现还会对住房市场的全局产生结构性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阐述相关理论机制,地铁的溢出效应不仅体现为周边房价的上涨,也会带来周边新建住房面积的下降;地铁的出现还会对整个住房市场的需求进行空间再配置,特别体现为地铁临近的住房市场会对距离较远的住房市场产生虹吸效应。其后,基于2012—2015年上海市全部60万套新房成交的微观数据,使用渐进DID的方法考察了地铁的出现对周边住房价格和面积的溢出效应。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新增的地铁会使得站点1公里范围内的新房价格上涨26.49%,套均住房面积平均缩小3.25平方米,这两种溢出效应均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空间上产生了虹吸效应,表现为3公里之外的新房价格下降了35.56%,套均面积则平均增加了3.40平方米;虽然地铁的出现对周边住房面积的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对单价的正效应,但地铁导致的周边住房总价上涨幅度依然显著,1公里范围内住房总价平均上涨了24.82%。本文的研究对于公共服务资本化、公平合理地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都有很重要的启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爱平  刘艳华  钟林生  徐勇  周凤杰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场的场域分异更为显著,但游客密度的集中程度在下降;(2)区域旅游场内存在较明显的"三阶梯"等级结构特征,且在考察末期,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场域范围不断扩大,尤以第二阶梯的扩大最为明显;(3)由场核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场强呈现出显著的衰减特征,各次级场域的场核间也存在明显的场强波动地带;(4)区域旅游场极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熊艳  魏志华  李超  
鉴于上市公司与房价地区差异的研究鲜见,文章首次从地区层面寻找上市公司影响房价的微观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从一级市场上融资、内部人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均会"虹吸"全国资金,增加当地货币资本,进而正向影响房价,即高融资或高减持地区成为"虹吸方";融资虹吸与减持虹吸对房价的影响存在差异,减持虹吸引起财富集聚,对房价的影响更多地由富裕阶层的购房需求所推动,而融资虹吸带来的财富影响比较分散。地区股票市值与房价呈现螺旋增长关系,在股市上涨期间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两者的增长率负相关;而在下跌期间财富效应占主导地位,两者的增长率正相关。文章从企业层面阐释了房价地区差异的金融成因及路径,并试图厘清股票市场与房价的增长结构,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滕飞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下,边界功能正在从传统的隔离向接触、渗透和开放转化,直至形成一体化边界,因此交界地区既可以产生"经济空洞",也可以创造经济奇迹。本文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为例,以行政边缘区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认为该地区目前仍属于东部地区的"经济低谷",并且省际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争夺激烈,通过将单个城市之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转化为几个功能各异的中心城市互动合作,是带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讨了中心城市互动合作的重点领域,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治等方面积累有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治国  欧国立  
基于多期DID和空间杜宾模型并使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等城市群2003—2019年的数据,分析了高铁网络对城市群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FDI流入有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城市群FDI流入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开通高铁对长三角、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定距离范围内其他城市引资存有虹吸效应,但对珠三角城市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去掉一线城市或重点城市后,高铁开通的虹吸效应或外溢效应不复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莹  俞路  韩贵峰  
在区域范围的城市旅游体系中,引入"中心地的中心性"概念,可以在这种旅游性的空间网络中考察城市地位的相对重要性,划分出城市的等级层次,判断出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更可以进一步得到区域空间的城市旅游构成关系。Voronoi图在地理学中是一种利用中心地的中心性广泛用于空间分割、空间邻域查找的空间剖分方法。引入这种方法,以苏浙沪地区为例,在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利用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原理,找出不仅具有规模性,而且具有空间组织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俊杰   徐淑云   周怡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它不仅体现在区域间的不均衡,也存在于特定区域内,例如中部六省之间的差异。省会城市作为省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是推动省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发展状况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部六省的发展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虹吸效应和囚徒困境现象。相对发达的省份,尤其是那些发展迅速的省会城市,会虹吸相对落后省份的资源。这导致人才、资金和物资等资源从落后地区省份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对后者的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此外,随着一些省份实施以强化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强省会”战略,地方政府之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囚徒困境”特征。即当一个省份致力于扩大其省会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时,邻近省份为了不失去竞争力,也被迫采取相似的策略,以防止资源流失。基于中部六省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虹吸效应的存在。特别是江西省,其省会城市首位度在过去十年左右呈现下降趋势,在吸引人口、人才、金融和产业等关键资源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其他省份,这是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缩小与邻近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那些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的省份需要加强省会城市的建设,以集聚更多资源于本省,并尽可能吸引邻近省份的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莹  
城市职能是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所承担的分工。在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按照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可以得到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要得到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首先要进行城市职能分类。对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指标到多指标的过程。以江浙沪地区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按照多因素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到这一城市体系的城市职能结构。上海是处于第一层级的综合性巨型城市,南京、杭州是处于第二层级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宁波、温州、绍兴、苏州、无锡是处于第三层级的综合性或专业化大城市,南通、盐城、徐州、金华是处于第四层级的综合性或专业化中等城市,其它12个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晨  孙威  
人口集聚区的地域特征差异对人口迁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从地域特征出发研究人口集聚区对于迁入人口的作用机制可为地域功能区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参考。本文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以东莞市为案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识别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的作用力以及各类拉力的作用强度。结果显示:①东莞市各乡镇人口集聚程度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在1995-2000年全市人口迅速集聚期,区域人口集聚度主要与地区就业岗位增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迁移的路径依赖相关。②该市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特色给迁入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对外来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③人口以路径依赖的形式进行链式迁移可以减低迁移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④对人口集聚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路径依赖拉力、就业岗位拉力、收入水平拉力;综合的区域拉力与人口集聚度呈三次曲线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振华  唐芹  蒋红  
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利用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江浙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该地区25个城市在2009-2012年间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运用传统DEA方法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次,运用SF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得到新的投入变量。最后,将新的投入变量和原始产出变量重新代入传统DEA模型,得到更加准确的效率值。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被低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被较大程度高估;大部分城市的决策与管理水平都较为成熟,但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上海和苏州的土地利用水平最高,江苏省的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浙江省的浙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