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0)
2023(5617)
2022(3943)
2021(3503)
2020(2759)
2019(5961)
2018(5970)
2017(11915)
2016(6518)
2015(7232)
2014(7146)
2013(6752)
2012(5776)
2011(4913)
2010(4798)
2009(4398)
2008(4460)
2007(4106)
2006(3820)
2005(3784)
作者
(17712)
(14777)
(14702)
(14172)
(9428)
(6932)
(6688)
(5656)
(5593)
(5192)
(5090)
(4840)
(4749)
(4693)
(4602)
(4571)
(4383)
(4349)
(4275)
(4086)
(3690)
(3652)
(3530)
(3483)
(3400)
(3388)
(3166)
(3080)
(2925)
(2881)
学科
(28862)
经济(28824)
(20259)
管理(17545)
(14420)
企业(14420)
中国(13191)
(11113)
方法(10741)
数学(9469)
数学方法(9415)
农业(8126)
业经(7649)
(7578)
人口(7454)
(6644)
劳动(6627)
(5584)
地方(5338)
(5217)
财务(5202)
财务管理(5200)
(5081)
企业财务(5077)
(4864)
金融(4864)
产业(4764)
(4735)
银行(4723)
发展(4574)
机构
大学(92202)
学院(90773)
(42084)
经济(41420)
管理(33503)
研究(31875)
理学(28989)
理学院(28711)
管理学(28219)
管理学院(28064)
中国(24280)
(19633)
(19055)
科学(17331)
财经(16209)
(15885)
(14983)
经济学(14832)
(14538)
研究所(14367)
中心(14140)
经济学院(13459)
(13378)
财经大学(12328)
业大(12103)
北京(11841)
(11759)
师范(11611)
农业(11231)
(11043)
基金
项目(61313)
科学(49738)
基金(46754)
研究(45076)
(40610)
国家(40286)
科学基金(35213)
社会(31977)
社会科(30266)
社会科学(30261)
基金项目(24166)
(22426)
自然(21201)
自然科(20787)
自然科学(20785)
教育(20538)
自然科学基金(20452)
(18963)
资助(18678)
编号(17529)
国家社会(14402)
成果(14230)
(13977)
重点(13770)
(13226)
教育部(12471)
(12312)
人文(12122)
课题(11820)
(11681)
期刊
(44644)
经济(44644)
研究(29030)
中国(19823)
(15066)
(14425)
学报(13926)
科学(13610)
管理(12473)
大学(11326)
学学(10751)
(10011)
金融(10011)
农业(9598)
财经(8922)
教育(8317)
经济研究(7974)
(7741)
业经(7071)
技术(6696)
问题(6566)
(4870)
世界(4581)
现代(4432)
(4344)
(4234)
人口(4153)
国际(4097)
技术经济(4006)
经济问题(3941)
共检索到136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改变企业的要素结构、通过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应对,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老龄化做出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但资本劳动比的上升并不一定表现为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在规模较大、融资约束较轻的企业,老龄化促使其用固定资产投资替代了劳动,但在规模较小和融资约束程度较为严重的企业,人口老龄化并没有显著提高其固定资产投资,只是缩小了其劳动力雇佣规模,说明企业规模和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要素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此外,文章还发现人口老龄化主要促使企业利用资本替代低技能劳动力,而人口老龄化的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率水平较高和非出口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从微观企业投资视角拓展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的研究范畴,并通过规模效应和融资约束角度分析了制约工业企业提高智能化生产程度的因素,从而对传统的见解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助力企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赵建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年轻人会购入资产为老年生活做准备,成为资产的需求者;老年人则会出售资产换取消费品,成为资产的供给者,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通过资产供需结构的变化决定资产价格的长期走势。美国、日本以及其它OECD国家的经验都基本上验证了这一点。本文阐释了人口结构与资产价格关系的作用机理,在OLG框架下结合价格调整模型,构建了一个非均衡的资本资产价格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没有明显的技术进步情形下,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实际资产价格会进入一个长期的下跌通道。我们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当前的生育政策以及提倡养老金年金化给付,是解决和缓解这一问题的三个主要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凌霄  南永清  张忠根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数据,考察了老龄化、村公共品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家庭农业经营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均显示:老龄化对家庭农业经营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村公共品对农业经营呈正向影响,并且村公共品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对家庭农业经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的扩展研究表明,不同特质的村庄在公共品投入以及拥有公共品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导致公共品对老龄劳动力农业经营的缓冲作用而有所不同。村公共品的这一缓冲作用会随着村庄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资本的丰富而得到强化。建议加大对农村老龄人口的帮扶力度,大力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老龄劳动力的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雨桐   路先锋   李军  
基于1994—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从产业结构视角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由负到正的非线性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当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超过0.871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由负转正;在负向影响阶段,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资本的“相对价格”渠道与“相对数量”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在正向影响阶段,“相对数量”渠道的作用不再显著,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相对价格”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异质性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由负转正的影响越显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鹏飞  张力  
在理论分析上,将劳动生产率和人口老龄化引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利用数理推导得出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实证层面上,基于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固定效应回归以及面板门槛回归分析了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存在"U"型曲线关系,二者现阶段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现阶段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二、当企业转型升级或生产技术增长到一定阶段,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就呈同方向变化;三、虽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但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反向效应并不平滑,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竞博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区域经济具有增长潜能的标志性指标,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保持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动态特征。短期内,人口老龄化在当期和滞后一期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长期效应并未凸显。进一步研究证实,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人口老龄化最大劳动生产效应的拐点位于8.65%~8.79%之间。在采用老年抚养比指标反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条件下,研究结论仍然稳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瑞红  朱俊生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经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受之影响,劳动参与率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对全国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参与率呈现明显高年龄化,且男性参与率明显高于女性。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参与率典型负相关,即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劳动力人口规模开始下降,且下降程度由温和转向较为激烈。因此,亟需构建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改革调整生育政策,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充分挖掘人口综合素质红利,营造宽松就业环境等,以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带来的冲击。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莹  童玉芬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是否相关?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劳动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对劳动参与率具有负向影响。政策启示:政府应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以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减少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减轻未来对劳动力供给的压力,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朴英爱  杨颖  
由于地区间人口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区别,老龄化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造成的影响也呈现出差异性特征。本文分别从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两个角度阐释不同区域老龄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建立门限面板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发现,在低老龄化地区,老龄化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在老龄化程度较重的地区,老龄化则阻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劳动力流动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结合本文理论和实证模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吕小柏  李红松  
由于生产技术及产业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不同产业存在不同的资本替代劳动的可能程度,这种程度可以用替代弹性衡量,各产业替代弹性的大小分布即为资本替代劳动的产业特征。在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均资本增加,替代弹性大于1时,将导致劳动的总收入减少,进而就业减少,替代弹性小于1时,则就业增加。利用CES生产函数对我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初步测算表明,我国整体资本替代劳动的可能程度处于中性,但第二产业则存在严重程度的资本替代劳动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秋霖  许多  周羿  
文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人工智能应用及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考察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个经济体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人口老龄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诱因;智能化生产对当地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有助于抵偿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智能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属于"诱导式创新",与劳动力之间是替代关系,而且是"补位式替代",不是"挤出式替代"。如果维护好这些特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老龄化大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曹荣荣  郝磊  
结合健康与劳动力供给格局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探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健康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机制。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5年的全国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反映中老年人力资本最基础的因素——健康,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克服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良好的健康状况会增加劳动供给时间;健康与劳动供给时间存在交互影响,劳动供给时间增加能够改善健康;不同户口状态下,健康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东杰  唐教成  
本文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因素引入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两者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运用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老年抚养比对劳动参与率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对劳动参与率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两者的交叉影响则为负数。为消除内生性问题,采用总抚养比和人均社保收入两个工具变量再次检验,估计结果较为一致。收入提高和教育水平发展与劳动参与率正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为维持适度的劳动参与率以促进经济增长,需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旭青  杜丽永  朱启荣  
随着中国果业种植的发展,人工成本对苹果种植的影响和制约日益显现。本文以苹果生产环节为例,利用1998—2017年全国和7个主产省面板数据,将生产要素区分为机械、其他物质、家庭用工和雇工,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定量测算苹果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分析近20年来中国苹果生产环节用工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苹果生产用工20年来下降27.15%,但是用工结构发生了显著转变,雇工比重由2.87%大幅上升至28.24%。其他物质和家庭用工的产出弹性均为0.32,是影响苹果增产的核心因素。在资本与劳动替代关系中,机械—家庭用工、机械—雇工总体上呈替代关系,但机械替代劳动效应弱于粮食作物,其他物质—家庭用工呈互补关系,其他物质—雇工呈替代关系并且其替代弹性是机械—雇工的两倍。基于此,提出降低人工成本要进一步挖掘不同种类资本替代劳动的潜力、短期首选是通过增加其他物质投入来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长期是增加与上述模式相配合的机械投入来提升机械化水平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