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91)
- 2023(16688)
- 2022(14332)
- 2021(13519)
- 2020(11328)
- 2019(26483)
- 2018(25919)
- 2017(50097)
- 2016(26910)
- 2015(30154)
- 2014(29694)
- 2013(29221)
- 2012(26810)
- 2011(24057)
- 2010(23644)
- 2009(21459)
- 2008(20775)
- 2007(17621)
- 2006(15132)
- 2005(13263)
- 学科
- 济(114805)
- 经济(114687)
- 管理(76236)
- 业(70806)
- 企(58164)
- 企业(58164)
- 方法(54747)
- 数学(48743)
- 数学方法(48170)
- 中国(31388)
- 农(28208)
- 财(27302)
- 业经(23397)
- 学(22949)
- 贸(21210)
- 贸易(21200)
- 易(20648)
- 地方(19820)
- 制(19275)
- 农业(18839)
- 务(17126)
- 财务(17055)
- 财务管理(17018)
- 理论(16593)
- 银(16525)
- 银行(16485)
- 融(16452)
- 金融(16450)
- 和(16322)
- 环境(16248)
- 机构
- 大学(378545)
- 学院(373684)
- 济(157412)
- 经济(154453)
- 管理(150254)
- 理学(131492)
- 理学院(130112)
- 管理学(127789)
- 管理学院(127134)
- 研究(126233)
- 中国(95072)
- 京(80094)
- 科学(76275)
- 财(69474)
- 所(61574)
- 财经(57363)
- 中心(57298)
- 农(56547)
- 研究所(56500)
- 业大(54593)
- 经(52614)
- 江(50739)
- 北京(50723)
- 经济学(49137)
- 范(48462)
- 师范(47983)
- 院(46286)
- 经济学院(44503)
- 农业(44275)
- 财经大学(43186)
- 基金
- 项目(263650)
- 科学(208959)
- 基金(194982)
- 研究(191882)
- 家(169954)
- 国家(168624)
- 科学基金(145826)
- 社会(123383)
- 社会科(117113)
- 社会科学(117085)
- 基金项目(102636)
- 省(99147)
- 自然(94662)
- 自然科(92549)
- 自然科学(92525)
- 自然科学基金(90882)
- 教育(87935)
- 划(84588)
- 资助(81334)
- 编号(76714)
- 成果(61408)
- 部(59135)
- 重点(58732)
- 发(55318)
- 创(54241)
- 国家社会(52048)
- 课题(51883)
- 教育部(51278)
- 创新(50709)
- 科研(50709)
- 期刊
- 济(159440)
- 经济(159440)
- 研究(110221)
- 中国(64820)
- 学报(58029)
- 科学(54562)
- 管理(53604)
- 财(51332)
- 农(49563)
- 大学(44894)
- 学学(42206)
- 教育(37687)
- 农业(34766)
- 技术(32004)
- 融(30840)
- 金融(30840)
- 财经(27827)
- 经济研究(27499)
- 业经(24566)
- 经(23822)
- 问题(21049)
- 图书(19277)
- 统计(18488)
- 业(18348)
- 技术经济(17981)
- 理论(17890)
- 贸(17372)
- 科技(17042)
- 版(16611)
- 策(16369)
共检索到531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斌开 徐帆 谭力
本文首次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结构转变和中国住房需求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经验观察表明,"婴儿潮"很可能是2004年以来中国住房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基于微观家户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居民住房需求与年龄高度相关:个人在20岁以后住房需求快速上升,直到50岁以后开始逐步下降;这些实证结果对于测量误差、样本选择、住房产权类型都是稳健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组群效应"是50岁以后个体住房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以人口结构转变为基础,本文估算了1999~2025年中国的住房需求,发现住房需求增长率很好地拟合了2004年以来住房价格的变化;同时,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中国住房需求增长率在2012年以后大幅下降,这...
关键词:
人口普查 人口结构 住房需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伟贤 沈小源 陈淋铃
通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2011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试点地区儿童教育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养改善计划具有明显“增智”效应,显著提升受益儿童获取高中教育可能性约7.5个百分点,并提高受益儿童高中及以下受教育年限。异质性分析显示,男孩、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背景较差的儿童从营养干预政策中获益更多,同时在低收入、财政教育支出较高和国家试点地区政策效果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营养干预通过改善受益儿童的健康、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提高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未来发展信心来促进儿童教育进步。在实证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实施分级专项补助、加强项目管理监督以及与社会公益、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等政策建议,为后续完善和推广营养干预计划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营养干预 教育表现 义务教育 政策评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腾 姚洋
结合普查数据和"百度迁徙"数据,研究城际人口流动现象的影响与成因。对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城市房价升速与城市人口增长率有显著关联,除户籍人口以外,流动人口的影响也较大。流动人口每上升1%,房价将提升0.36%。而"百度迁徙"数据表明,房价对人口迁入的负反馈不显著。人们选择迁入一个城市,主要取决于此城市工资水平相对于原居住城市的差值以及两城市的距离远近。并未发现高房价抑制人口迁入的证据。因此,工资和房价水平都较高的城市仍将有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并进一步推高房价。解决一线城市房价增长过快的问题,关键在于提升二
关键词:
房价 工资率 人口迁移 “百度迁徙”数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斌
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利用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中国住房自有率对人口流动性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住房自有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房自有率每提高1%,会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约0.13%;同时,高住房自有率对人口的流动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文章的研究还发现:文盲人口、老年人口和未婚、离婚丧偶人口比例越大,越有可能抑制劳动力参与率;而青年人口、未婚人口和中学学历等人口比重越大,人口流动性也会越大。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潘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总量仍然偏多的情况下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失衡,其突出表现为:男女性别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严重错位,不相适应。这些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偏误,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管控缺失的原因。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特殊性决定它的调整要比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调整要艰难得多。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动态均衡发展并与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要求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人口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人口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必须依此目标从理论、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社会习俗等方面综合发力,强力调整人口结构,使之动态均衡化、合理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庞瑞秋 庞颖 刘艳军
利用我国2000年五普的数据,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根据因子生态分析的结果,得出2000年影响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为:知识分子阶层、一般工薪阶层、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一般员工阶层、低素质的蓝领阶层和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外来人口阶层。运用聚类分析技术划分的2000年长春社会区类型为:人口密集的工人聚居区、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近郊工业人口聚居区、知识分子聚居区、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和近郊城镇人口聚居区。同时,这6类社会区形成了以同心圆模式为主,综合扇形和多核心结构要素的空间结构模型。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结构 因子生态分析 社会区 长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叶青 叶跃 徐琼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当前尤其表现在对城镇化及房价的影响重大而紧迫,有必要重点关注。本文主要遵循有关人口理论,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分析湖北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变迁趋势及对城镇化和房价的强、中、弱势影响程度,并提出如何重视和调整人口结构性相关问题,推进人口与城镇化和房价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城镇化 房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韩润霖 韩晓静 张立龙 卢晓莉
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和失能率进行分析。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重将分别从2020年的9035.29万人和17.72%增至2035年的12438.23万人和33.14%。受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和老年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口ADL失能率将从2020年的5.76%降至2035年的4.92%。其中,男、女性老年人口失能率将分别从4.92%、6.55%降至3.79%、5.87%。农村失能老年人口呈现失能重度化和高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下降主要是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所带来的轻度失能率快速下降的结果;中度失能率略有下降,重度失能率不断上升,中、重度失能率保持在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农村失能老年人 失能率 高龄化 失能风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塞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它是检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力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在同一时间内,对11亿多人口逐一进行了21个项目的登记调查。这次普查,准备时间短,只有一年半,而国际上通常准备时间为3—5年;经费少,中央财政拨付的人均普查经费只有0.16元人民币,而国际上人均普查经费最高的为10余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普查经费亦达2美元;流动人口多,全国有流动人口3000多万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可谓规模空前,困难空前。现在,举世瞩目的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已取得普查登记、数据手工汇总和10%提前抽样数据处理的圆满成功,并将取得全部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工作等人口普查工作的全面成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立华 成艾华
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始终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不存在缩小的趋势;(2)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成就相对较低的县市同样也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县市;(3)普遍而言,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不仅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教育平等程度也比较低;(4)少数民族内部的教育不平等及其与汉族的教育成就差距,是影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不平等最为关键的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使用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年龄数据,基于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及老龄化程度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处于重塑的关键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及老龄化程度的中心保持不变,仍然向功能核心区和部分拓展区集中化聚集,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扩散则比较缓慢,逐渐向西南方向的王佐、西红门、南苑等街道延伸。老年人口分布范围有扁平化的南—北收缩趋势,形成"中心高、外围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老年人口 空间聚集 标准差椭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若愚 钟易霖 踪家峰
以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因子、少数民族人口因子、知识分子因子、产业工人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成都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即:传统第三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构成的客观因素与城市规划、宏观政策构成的主观因素是限制、调节和控制成都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兵 李震 孙丽棠
本文利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中国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微观数据及1999—2018年的城市层面指标,基于中国加入WTO中美确立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准自然实验,采用Bartik方法构建城市层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详细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区域劳动力市场技能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市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就业占比,加剧了就业技能偏向,且其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同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不仅对制造业部门就业技能偏向的影响存在动态演变特征,还对服务业部门形成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出口升级在其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显著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增长,且该影响具有长期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关键词:
老年人 家庭类型 人口普查 居住安排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婉清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已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普查内容逐步充实、普查方法更科学、普查技术更先进、资料开发更深入。本文回顾了我国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对将来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的展望,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人口普查制度,及时准确反映全国及各地的人口变化情况。
关键词:
中国 人口普查 改革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旅游社区居民外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问卷和人口普查数据的鼓浪屿实证研究
长江下游宏观区域生育率转变研究──用GIS方法和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时空分析
基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住房市场需求分析
住房价值与社区质量——基于城镇住户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非线性定价组合与电力需求——基于中国居民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住房需求持续高涨之谜:基于人口结构视角
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房地产业的地区差异——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空间模式变化——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