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90)
2023(14432)
2022(12434)
2021(11608)
2020(9998)
2019(23159)
2018(22511)
2017(42002)
2016(22908)
2015(25394)
2014(25100)
2013(24598)
2012(22537)
2011(20213)
2010(19741)
2009(18329)
2008(17867)
2007(15465)
2006(12891)
2005(11328)
作者
(66954)
(56206)
(55857)
(53294)
(35279)
(27254)
(25469)
(22137)
(21207)
(19659)
(18938)
(18792)
(17762)
(17594)
(17467)
(17392)
(17371)
(16717)
(16168)
(16051)
(14032)
(13633)
(13569)
(12878)
(12851)
(12561)
(12471)
(12156)
(11351)
(11166)
学科
(92711)
经济(92606)
管理(64072)
(62164)
(50716)
企业(50716)
方法(47265)
数学(42626)
数学方法(42116)
(26084)
(24380)
中国(24315)
(19825)
业经(19240)
(18792)
贸易(18787)
(18326)
(16700)
(16695)
财务(16647)
财务管理(16607)
地方(16429)
农业(16193)
企业财务(15786)
技术(13682)
(13512)
银行(13453)
(13109)
金融(13106)
环境(13073)
机构
大学(322050)
学院(319625)
(132425)
经济(130005)
管理(125208)
理学(109803)
理学院(108574)
研究(108398)
管理学(106506)
管理学院(105922)
中国(81001)
科学(69255)
(66913)
(60886)
(58589)
(55066)
业大(53587)
中心(51164)
研究所(50792)
农业(48562)
财经(47698)
(45650)
(43617)
经济学(41240)
北京(41139)
(39543)
师范(38953)
(38889)
经济学院(37562)
财经大学(35771)
基金
项目(227425)
科学(178795)
基金(168179)
研究(156124)
(150255)
国家(149082)
科学基金(127364)
社会(100674)
社会科(95647)
社会科学(95620)
基金项目(89601)
(88200)
自然(86038)
自然科(84147)
自然科学(84119)
自然科学基金(82646)
(75515)
教育(71799)
资助(68760)
编号(60830)
重点(51767)
(50014)
(47763)
(47491)
成果(47321)
科研(45399)
创新(44552)
计划(44413)
国家社会(42850)
教育部(42495)
期刊
(131239)
经济(131239)
研究(85607)
学报(58769)
中国(55944)
(52550)
科学(51477)
(46477)
大学(43371)
管理(42901)
学学(41271)
农业(35326)
技术(27173)
(25849)
金融(25849)
教育(25480)
财经(23041)
经济研究(22684)
业经(21452)
(19789)
(19452)
问题(17917)
统计(17050)
(16764)
技术经济(15865)
(15438)
(15384)
科技(15194)
业大(15072)
理论(14967)
共检索到452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源  庞丽华  陈功  
探讨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对于释放居民购买力,促进消费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差分GMM和系统GMM模型,更加系统地研究了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经济发展,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的负向和正向作用均会被强化,并且少儿抚养比的负向作用要大于老年抚养比的正向作用;(2)受教育水平、性别比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会增加居民储蓄率,城镇化会抑制居民储蓄率的提高;(3)老年抚养比、性别比、家庭规模、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通过加入控制变量和转换计量方法,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改变,模型稳健性较好。基于结果,本文提出了私人养育成本社会化、建立动态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城镇化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鸿沟、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郑基超  倪泽强  刘晴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理性人会将工作阶段收入在终生进行平均,这会带来消费和储蓄的变化,推而广之,随着整个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储蓄率会相应变化,文章通过实证发现2000年来的储蓄率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当整个社会工作年龄人口比重变大时储蓄率会上升,实证结果有利于厘清关于储蓄率变化的误解,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并根据情况完善和调整相应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晓华  
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深入探究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9-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高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伟  
文章运用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适应性。计量结果表明:城镇样本较好地支持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农村样本则较好地支持了凯恩斯理论。长期收入增长率是居民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高增长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另外,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地区差异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高宏  
本文以1991—2014年全球范围内的91个经济体为样本,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化方面,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期寿命的提高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抵消甚至超过了老龄人口负担上升的负效应。未来,随着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衰减,人口红利进一步消退,中国需要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芦东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储蓄率的失衡。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三期迭代模型,解释了人口结构因素和收入增长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实证研究,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在未来中期波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凯风  潘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水平之高、速度之快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探寻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原因,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如何作用于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结构作用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广义系统GMM方法分别对全国样本、东中西分区域样本进行了参数估计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城镇化率等角度分别分析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构建长效配套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支持老年服务化发展、协调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沫凝  
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质量红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人力资本提升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从理论上推导了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及人力资本提升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关系,并利用1990-2014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显著负相关,人力资本提升会通过增加收入提高居民储蓄率,但一期滞后会因为降低未来收入不确定性而降低居民储蓄率。最后本文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董丽霞  赵文哲  
本文在内生人口结构视角下研究了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检验了抚养比、储蓄率和人均实际GD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少儿和老人抚养比与储蓄率都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远高于老人抚养比升高的幅度,因此经济增长会伴随储蓄率的升高;此外,低出生率导致的老龄化过程会降低资本积累的动态无效率,但会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思家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建立了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用以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我国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影响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储蓄率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它还受到少儿抚养比变化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抚养比持续下降,那么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同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最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存在剧烈经济波动,居民储蓄率就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性改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瞿凌云  
我国经济不平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储蓄率。提升消费动力有助于我国经济在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上转入新常态。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基础,动态求解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城乡研究了居民收入的波动和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其的影响特点。研究结论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惯性,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则依据收入波动而呈现较高弹性。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农村居民满足理论规律。在生育率不断下降情况下,农民倾向于降低当期消费而提高储蓄以应付养老。较完善的社保体制导致城镇居民养老储蓄动机较小;由于子女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蒙  李亚楠  许江山  
中国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是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人口结构一直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中国较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计量分析研究证实:在我国老年抚养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影响很大,不管是在全国层面的数据分析还是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都显示出显著正影响,同时计量结果表明在养老制度不完善时,老龄化程度越高,储蓄率越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俊山  尹银  
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可知,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对居民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影响并不一致,1991~1997年间,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储蓄率。1998~2007年间,独女可生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尽管相对于二孩及以上的政策地区,存在储蓄与孩子的互替,储蓄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性别比失调导致的婚姻市场挤压,储蓄的婚姻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在高储蓄率的背后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储蓄率影响的下降,预计中国未来的居民储蓄率会有所降低。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常态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锋  秦豫徽  李紧想  
研究如何适当降低居民储蓄率、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2009-2013年我国内地省域数据,综合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空间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因素(包括抚养比、性别比、户规模、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等)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居民储蓄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总体上以"高-高"和"低-低"集聚模式为主,且东部地区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二,男女性别比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影响,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倾向于多消费、少储蓄;第三,家庭规模小型化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促进居民消费率的提高;第四,非劳动年龄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