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90)
2023(8528)
2022(7073)
2021(6250)
2020(5198)
2019(11456)
2018(11012)
2017(21100)
2016(11243)
2015(11925)
2014(11601)
2013(11601)
2012(10902)
2011(10106)
2010(10191)
2009(9422)
2008(8850)
2007(7832)
2006(7114)
2005(6373)
作者
(35943)
(30287)
(30207)
(28538)
(19127)
(14705)
(13352)
(11862)
(11485)
(10664)
(10436)
(9804)
(9744)
(9482)
(9426)
(9243)
(9002)
(8815)
(8641)
(8594)
(7676)
(7488)
(7375)
(7012)
(6884)
(6696)
(6464)
(6170)
(6050)
(5904)
学科
(71370)
经济(71316)
管理(31313)
(28443)
方法(24138)
数学(21943)
数学方法(21839)
(21798)
企业(21798)
地方(17302)
中国(15220)
(14526)
(13491)
地方经济(12657)
业经(12254)
(12133)
(10030)
贸易(10027)
(9833)
环境(9767)
(9677)
农业(9560)
产业(9453)
(8131)
(8086)
金融(8086)
经济学(7486)
(7445)
银行(7397)
(7106)
机构
大学(172810)
学院(171862)
(84959)
经济(83734)
研究(66527)
管理(62705)
理学(55131)
理学院(54412)
管理学(53543)
管理学院(53234)
中国(47956)
科学(41197)
(35564)
(35325)
(34714)
(33836)
研究所(32580)
业大(28867)
经济学(28252)
中心(28008)
财经(27994)
农业(27564)
(25519)
经济学院(25359)
(24322)
(23262)
北京(22129)
科学院(21664)
财经大学(20821)
(20385)
基金
项目(119122)
科学(93912)
基金(89573)
(81410)
国家(80797)
研究(78283)
科学基金(68161)
社会(54649)
社会科(52020)
社会科学(52008)
基金项目(47818)
(45202)
自然(45064)
自然科(44060)
自然科学(44045)
自然科学基金(43304)
(38582)
资助(35837)
教育(33985)
重点(27583)
编号(27469)
(26929)
(26002)
(24423)
国家社会(24086)
计划(23418)
科研(23096)
创新(23087)
教育部(21918)
人文(21138)
期刊
(94440)
经济(94440)
研究(51812)
学报(33182)
科学(30157)
(30019)
中国(28439)
(24548)
大学(24071)
学学(23648)
管理(22690)
农业(19883)
经济研究(17702)
财经(14982)
(13905)
金融(13905)
业经(13256)
(13120)
问题(12521)
技术(12241)
(10308)
技术经济(10294)
(9278)
统计(9177)
商业(9024)
世界(8795)
资源(8621)
业大(8527)
(8395)
国际(8231)
共检索到249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近年来,源源不断的劳动适龄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等,传统的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步减退,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把握时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一、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雪祺  
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DM、SAR、SEM三种空间计量方法,从老年抚养比、高等教育人口比、城乡人口比三个角度探究人口结构变化对数字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应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情况下,老年抚养比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乡人口比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正相关,同时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高等教育人口比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正相关,但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在应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情况下,老年抚养比、高等教育人口比对数字经济的影响保持不变;城乡人口比与数字经济发展虽然仍旧显著正相关,但其空间效应转变为负向溢出。因此,应加速推动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城乡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博  陈开璞  
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有着长期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联合国发布的1978—2100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参考Papetti(2019)的框架,通过内生化劳动变量并与中国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相结合,构建包含家庭、厂商、政府三部门的两期和多期OLG模型,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产生了长期的下行影响。通过对影响渠道的分解发现,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的影响是有效劳动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养老金以及人口政策调整四个渠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期,有效劳动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对自然利率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影响,储蓄率的下降对自然利率产生了较小的正向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总体呈负向影响,并且将持续到2035年。之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因素造成的自然利率的下行压力将得到一定的缓解。需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并提高劳动者劳动效率,以缓解有效劳动不足的影响,同时降低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或出台政策鼓励家庭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自然利率的下行趋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博  陈开璞  
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有着长期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联合国发布的1978—2100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参考Papetti(2019)的框架,通过内生化劳动变量并与中国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相结合,构建包含家庭、厂商、政府三部门的两期和多期OLG模型,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产生了长期的下行影响。通过对影响渠道的分解发现,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的影响是有效劳动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养老金以及人口政策调整四个渠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期,有效劳动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对自然利率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影响,储蓄率的下降对自然利率产生了较小的正向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对自然利率总体呈负向影响,并且将持续到2035年。之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因素造成的自然利率的下行压力将得到一定的缓解。需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并提高劳动者劳动效率,以缓解有效劳动不足的影响,同时降低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或出台政策鼓励家庭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自然利率的下行趋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慧斌  李连友  
从中国农村人口现状来看,积极的一面是总人口的不断减少和永久居民的比例,这符合现代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其背后也存在消极方面,即农村人口年龄,性别和质量的结构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与影响。文章在阐述农村人口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汪伟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卫  
文章提出了人口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资本劳动比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假说,基于2003-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化与对外直接投资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考察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发现,人口结构变化对资本劳动比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资本劳动比与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正相关,验证了资本劳动比是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作用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建伟  陈鹄飞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基本面可能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劳动力将从过剩转为短缺。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供给减少可能导致工资的持续上涨与物价水平的抬升。本文通过分析理论和典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却发现,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对总需求的抑制作用可能大于其对总供给的拖累作用,所以劳动人口的减少并不会导致长期的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劳动人口的减少同时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则经济体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因此,为避免中国未来因为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可能产生的经济下行和通缩风险,需要在人口、收入、教育以及结构调整等政策方面提前做好应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李秋雨  朱邦耀  
首先从人口结构视角,揭示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再以2003—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纳入空间效应后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并估计了人口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劳动年龄人口、城镇人口以及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失业人口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文章从人口扶贫、人口政策调整、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管振   孙志军  
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教育对人口结构的作用。将这一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在估计理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教育对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体技术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二,教育通过降低生育率和提升寿命,推动人口老龄化和提升人口抚养负担,并通过推迟毕业时间,降低劳动参与率;第三,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劳动参与率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人均收入的增长。总而言之,教育解释了人口结构的变动,但是并未加剧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压力。研究结果不仅扩展了教育经济影响的分析视角,也对完善我国公共教育和生育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馨艺  张琼  
人口结构转变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既是一个国际性的命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典型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就此展开了长时间的多角度探索,但鲜有研究对此进行系统性总结。本文以人口结构转变理论演进为切入点,结合现有分析方法和结论对人口结构转变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传导路径进行了回顾性梳理。结论表明,首先就方法论而言,人口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已经从早期的总量分析过渡到了如今的结构性分析,并且学者在分析过程中也逐渐从人口如何影响一国或地区的消费、储蓄、投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中间变量的角度来思考人口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具体传导路径;其次,尽管文献结论倾向于认为人口结构转变会对这些中间变量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汪长江  
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我国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之下,长三角与珠三角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人均量低、增速慢等方面。研究证明,这种差距是长三角相对于珠三角在人口结构上的不优化等原因造成的。本文认为,其根源是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状况所形成的“地区亚健康心态”而导致的发展观念上的落伍和发展态度上的缺陷。因此,地区政府必须以一种正确的人口观念,来构建整个地区的健康心态,进而转变发展态度,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魏杰  杨林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一系列经济结构变化将会产生:一方面,过去的高投资高储蓄的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渐成历史;另一方面,集约化的质量深化型经济增长模式有待开启。从2013年53.7%的城市化率和3.3∶1的城乡收入比判断,刘易斯拐点应该还没有到来,但是从农产品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看,我国经济又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来临的特征,结论是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了。这种提前背后是制度扭曲,土地制度制约了农业部门的规模化经营,户籍制度减缓了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转移。未来我国经济增速势必放缓,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常态的概念、降低经济增长预期成为必然。事实上,经济增速的长期下降趋势几乎使得维持7%的经济增速也略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杏  M.W.Luke Chan  
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20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将人口结构指标引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并用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计量方法分别测算其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考虑到老年抚养比在经济增长方程的内生性,我们还将滞后30年的就业人数比率作为工具变量来识别老年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结果显示老年抚养比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口增长率对储蓄和投资有着负相关,但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工作年龄人口比率对储蓄存在负相关,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但估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在加入其他制度和人口变量之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