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9)
- 2023(11113)
- 2022(9210)
- 2021(8532)
- 2020(7138)
- 2019(16390)
- 2018(15758)
- 2017(30194)
- 2016(16218)
- 2015(17903)
- 2014(17209)
- 2013(17410)
- 2012(16424)
- 2011(14850)
- 2010(14668)
- 2009(13464)
- 2008(13196)
- 2007(11420)
- 2006(10125)
- 2005(9321)
- 学科
- 济(73710)
- 经济(73623)
- 管理(41119)
- 业(41092)
- 方法(33891)
- 数学(31026)
- 数学方法(30806)
- 企(30336)
- 企业(30336)
- 中国(22545)
- 农(19159)
- 财(17861)
- 学(17214)
- 贸(17042)
- 贸易(17034)
- 易(16700)
- 制(13484)
- 业经(13455)
- 农业(13252)
- 地方(12445)
- 融(11395)
- 金融(11395)
- 银(11306)
- 银行(11243)
- 环境(10822)
- 行(10821)
- 出(9871)
- 体(9710)
- 务(9710)
- 财务(9706)
- 机构
- 大学(243791)
- 学院(236563)
- 济(110503)
- 经济(108969)
- 研究(96275)
- 管理(85638)
- 理学(74812)
- 理学院(73833)
- 管理学(72586)
- 管理学院(72174)
- 中国(71798)
- 科学(59419)
- 京(53284)
- 所(51278)
- 农(50018)
- 研究所(47387)
- 财(47052)
- 中心(40622)
- 农业(40087)
- 业大(39821)
- 财经(38484)
- 经济学(36927)
- 经(35572)
- 院(34532)
- 北京(34192)
- 经济学院(33513)
- 江(32411)
- 科学院(30260)
- 范(29303)
- 财经大学(29149)
- 基金
- 项目(166245)
- 科学(131208)
- 基金(126261)
- 家(115994)
- 国家(115165)
- 研究(110699)
- 科学基金(95735)
- 社会(75093)
- 社会科(71404)
- 社会科学(71391)
- 基金项目(65841)
- 自然(63761)
- 自然科(62353)
- 自然科学(62331)
- 自然科学基金(61325)
- 省(59401)
- 划(53306)
- 资助(52607)
- 教育(49036)
- 重点(38964)
- 部(38607)
- 编号(38502)
- 发(36168)
- 创(34134)
- 国家社会(33701)
- 科研(32894)
- 中国(32855)
- 计划(32570)
- 创新(32300)
- 教育部(32203)
- 期刊
- 济(112009)
- 经济(112009)
- 研究(72873)
- 学报(48138)
- 中国(44309)
- 农(43573)
- 科学(42964)
- 大学(35138)
- 财(33750)
- 学学(33648)
- 管理(30847)
- 农业(29924)
- 经济研究(21300)
- 融(21012)
- 金融(21012)
- 财经(19683)
- 业(17647)
- 经(17153)
- 教育(16194)
- 问题(15587)
- 贸(15381)
- 技术(15363)
- 业经(15031)
- 世界(14854)
- 国际(14427)
- 业大(12589)
- 版(11902)
- 统计(11775)
- 技术经济(11645)
- 资源(11470)
共检索到349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旸 蔡昉
人口结构变化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影响一个国家的潜在增长率。人口红利消失将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经在文献中被证实。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中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的转变,这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非常相似。我们分别对中国1980~2030年和日本1960~2010年的潜在增长率进行了估计,通过对比发现,与日本相似,由于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将迅速降低。然而,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仍然坚持采用经济刺激计划试图维持之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并破裂,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可能远不止是"失去的十年"。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教训,避免采用经济刺激方案,人为推高经济增长率。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晓明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资本投资效率逐渐下降,在技术进步未显著改善的情况下,传统的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下行压力增大。然而,随着中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经济社会结构已步入深度转型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市化进程等结构性因素正经历着内生变化,结构性因素对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走势将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潜在增长率 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旸 蔡昉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根据测算,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平均潜在增长率仅有6.6%。因此,如何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在增长核算方程内,对各种改革措施进行模拟,最终发现:(1)尽管增加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能提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但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只能获得短期的增长效应,在长期将出现递减现象;相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增长效应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要素投入。(2)如果在"十三五"初期各项改革发挥作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生产税减少20%、劳动参与率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构建了一个结构型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将劳动投入结构、资本投入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运用199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这一时期要素产出弹性的动态特征,并估算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研究表明:近年来潜在增长率下降,主要由资本存量增速下降所导致,但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减缓了这一趋势。近10年来实际增长率变化主要受潜在增长率变化影响,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减缓,是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所致,未来政策重心应从需求管理过渡到供给管理,着力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时变弹性 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率 产出弹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蔡昉 陆旸
我们根据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对投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一定假设之后,估计了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见图1及表1)。我们采用的增长核算方程及其对中国潜在GDP增长率进行的估计,基于一定的外生假定条件,这些假设锁定了中国未来潜在GDP增长率和其他相关变量的发展轨迹。下面我们分别论述这些假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海斌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幅放缓到2013年的7.7%。经济放缓一部分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发达国家在危机后的经济调整导致全球最终需求放缓,迫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推动转为内需主导。从国内因素来看,最近两三年的经济下滑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继2008~2010年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近两三年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到中性。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放缓。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霍天翔 周岩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总量或将突破110万亿元,名义GDP增速将在8%以上,两年平均增速5.1%左右,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约为15%,与2020年基本持平,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方面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虽然如期完成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6%以上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已无悬念,但要使2022年经济增长回归至疫情前水平,
关键词:
潜在增长率 稳增长 着力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徐徕 吴虹仪
潜在增长率的估计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该文采取HP滤波法和状态空间法估计中国总体的潜在增长率和各地区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归纳潜在增长率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市场改革和经济开放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推动力量。各地区潜在经济增长率在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收敛趋势,在空间上呈现潜在增长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和区域间异质性凸显同时并存的现象。(2)规模报酬递增是维持经济增长潜力的逻辑,市场开放是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关键渠道,城市是规模报酬递增实现的场所,因而经济活动将不断向城市集聚。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在于规模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雅君 田依民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波动的考验,因此探究经济波动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四变量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从时间维度和时点维度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反应,得到如下结论:宏观经济风险的经济波动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效果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差异性,即经济波动率冲击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的影响是正向的,在长期内影响则变为负向。故当整体宏观经济的风险不确定性出现暂时性增加,国家应侧重实施旨在长期降低经济波动率的政策,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短期内的政策效果。
关键词:
潜在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TVP-VAR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学能 卢盛荣
本文在理论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例如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人口结构等嵌入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对1993—201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16—204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走低的原因主要是潜在增长率本身的下降,应该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在基准情景和悲观情景下,2016—2020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9%、6.5%;2021—2025年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谭灵芝
采用生产函数法,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产生的碳排放量纳入到碳排放总量增长框架中,借助年度省级面板数据对2000—2016年各要素碳排放产出弹性进行计算,估算我国潜在碳排放量增长率,并预测分省潜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量增长仍是投资驱动型和工业增长型;从供给侧角度看,潜在碳排放量增长率的下降,主要源于投资结构向好,净出口向中高端延伸所引致。但需求侧管理所产生的消费领域碳排放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投资和净出口碳排放量的减少;根据预测结果,经济在三种发展情境下(基准、乐观、悲观),碳排量变化差异都不大;分省预测结果可知,不同区域潜在碳减排率仍存较大差异。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供给侧 要素 潜在增长率 区域分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盛磊 陈垚彤
生产率是影响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全周期和子周期两种视角,利用C-D生产函数对我国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呈现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特征;未来我国将跨越上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036-205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将更加接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战略目标,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关键词:
潜在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C-D生产函数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Jason Furman
关于"未来潜在增长点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其不可预知性同样重要。本文试图通过结合未知因素(未来生产率增长、劳动力市场表现)与已知因素(人口结构的演变)来回答增长前景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及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在内的世界其他经济体一样,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人口问题。这个挑战来自几十年前的生育决策,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美国在未来十年中的增长率将维持在2%左右,比较可能处在0.9%2.7%之间,而高于3.0%则比较不可能。健全的政策可以提高这一潜在增长率,例如税收改革、监管改革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结合预计
关键词:
美国经济 潜在增长率 人口结构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Jason Furman
关于"未来潜在增长点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其不可预知性同样重要。本文试图通过结合未知因素(未来生产率增长、劳动力市场表现)与已知因素(人口结构的演变)来回答增长前景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及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在内的世界其他经济体一样,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人口问题。这个挑战来自几十年前的生育决策,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美国在未来十年中的增长率将维持在2%左右,比较可能处在0.9%2.7%之间,而高于3.0%则比较不可能。健全的政策可以提高这一潜在增长率,例如税收改革、监管改革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结合预计
关键词:
美国经济 潜在增长率 人口结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海春
本文所定义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剔除短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经济所具有的长期增长能力。经济波动一般就是因为各种短期因素的干扰使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比方说,现有生产能力为100,但由于突发大规模自然灾害或者消费者突然降低消费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实际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