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91)
- 2023(20172)
- 2022(17331)
- 2021(16088)
- 2020(13572)
- 2019(31477)
- 2018(30827)
- 2017(59371)
- 2016(31976)
- 2015(35945)
- 2014(35613)
- 2013(35178)
- 2012(32388)
- 2011(29247)
- 2010(29292)
- 2009(27065)
- 2008(26098)
- 2007(22842)
- 2006(20222)
- 2005(18130)
- 学科
- 济(144053)
- 经济(143898)
- 管理(89537)
- 业(84156)
- 企(68774)
- 企业(68774)
- 方法(63445)
- 数学(55936)
- 数学方法(55127)
- 中国(37425)
- 农(35176)
- 财(33202)
- 学(30411)
- 业经(29522)
- 地方(28516)
- 贸(24863)
- 贸易(24848)
- 制(24179)
- 易(24109)
- 农业(23905)
- 理论(21502)
- 和(20332)
- 务(20058)
- 财务(19970)
- 财务管理(19923)
- 环境(19843)
- 融(19744)
- 金融(19742)
- 银(19691)
- 银行(19626)
- 机构
- 大学(459193)
- 学院(455754)
- 济(192391)
- 经济(188628)
- 管理(176144)
- 研究(159998)
- 理学(152674)
- 理学院(150977)
- 管理学(147923)
- 管理学院(147130)
- 中国(119949)
- 京(98660)
- 科学(98377)
- 财(85974)
- 所(81209)
- 农(75718)
- 研究所(74113)
- 中心(71295)
- 财经(69213)
- 业大(68559)
- 江(65839)
- 经(63096)
- 北京(62821)
- 经济学(59790)
- 农业(59345)
- 范(58604)
- 院(58050)
- 师范(57923)
- 经济学院(53674)
- 州(52587)
- 基金
- 项目(311279)
- 科学(244680)
- 基金(227699)
- 研究(222693)
- 家(200682)
- 国家(199095)
- 科学基金(170298)
- 社会(141631)
- 社会科(134354)
- 社会科学(134317)
- 省(119203)
- 基金项目(118683)
- 自然(111810)
- 自然科(109298)
- 自然科学(109267)
- 自然科学基金(107326)
- 教育(102471)
- 划(101355)
- 资助(96263)
- 编号(88630)
- 成果(71633)
- 重点(70233)
- 部(68822)
- 发(66337)
- 创(63816)
- 课题(61446)
- 科研(59963)
- 创新(59691)
- 国家社会(59454)
- 教育部(58941)
- 期刊
- 济(208565)
- 经济(208565)
- 研究(136787)
- 中国(86878)
- 学报(75375)
- 科学(68960)
- 农(67534)
- 管理(66287)
- 财(65011)
- 大学(57308)
- 学学(54093)
- 教育(47076)
- 农业(46596)
- 技术(41185)
- 融(38858)
- 金融(38858)
- 经济研究(35600)
- 财经(34453)
- 业经(31250)
- 经(29655)
- 问题(26686)
- 业(25091)
- 统计(24488)
- 技术经济(23492)
- 图书(22284)
- 贸(22110)
- 策(21588)
- 版(20986)
- 世界(20719)
- 科技(20680)
共检索到675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芦东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储蓄率的失衡。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三期迭代模型,解释了人口结构因素和收入增长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实证研究,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在未来中期波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晓华
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深入探究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9-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高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结构 经济增长率 房价 储蓄率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斯
本文以内生人口结构为视角,以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设定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人口结构、储蓄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部地区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各方面走势也与全国水平相似;经济增长使得少年抚养比出现持续性下降,除东部地区外,经济增长使老年抚养比也出现缓慢下降,但后续逐步趋于平稳;除东部地区外,少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出现持续性上升,而老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未来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需要有更高的储蓄率进行应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郑基超 倪泽强 刘晴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理性人会将工作阶段收入在终生进行平均,这会带来消费和储蓄的变化,推而广之,随着整个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储蓄率会相应变化,文章通过实证发现2000年来的储蓄率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当整个社会工作年龄人口比重变大时储蓄率会上升,实证结果有利于厘清关于储蓄率变化的误解,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并根据情况完善和调整相应政策。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储蓄率 面板数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源 庞丽华 陈功
探讨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对于释放居民购买力,促进消费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差分GMM和系统GMM模型,更加系统地研究了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经济发展,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的负向和正向作用均会被强化,并且少儿抚养比的负向作用要大于老年抚养比的正向作用;(2)受教育水平、性别比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会增加居民储蓄率,城镇化会抑制居民储蓄率的提高;(3)老年抚养比、性别比、家庭规模、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通过加入控制变量和转换计量方法,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改变,模型稳健性较好。基于结果,本文提出了私人养育成本社会化、建立动态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城镇化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鸿沟、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等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文哲 董丽霞
本文将在内生人口转变框架下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在内生人口转变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除了年龄结构效应,更重要的还有行为效应,包括审慎储蓄的行为效应和养老储蓄的行为效应。利用跨国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6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人口转变的影响不同;并且由于人口转变的行为效应,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也不都是负的。当一个国家经历了落后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发达阶段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都呈"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在行为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的交替作用下,少儿抚养比升高导致储蓄率先后呈"升高-下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锋 秦豫徽 李紧想
研究如何适当降低居民储蓄率、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2009-2013年我国内地省域数据,综合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空间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因素(包括抚养比、性别比、户规模、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等)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居民储蓄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总体上以"高-高"和"低-低"集聚模式为主,且东部地区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二,男女性别比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影响,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倾向于多消费、少储蓄;第三,家庭规模小型化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促进居民消费率的提高;第四,非劳动年龄人口...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俊山 尹银
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可知,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对居民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影响并不一致,1991~1997年间,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储蓄率。1998~2007年间,独女可生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尽管相对于二孩及以上的政策地区,存在储蓄与孩子的互替,储蓄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性别比失调导致的婚姻市场挤压,储蓄的婚姻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在高储蓄率的背后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储蓄率影响的下降,预计中国未来的居民储蓄率会有所降低。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常态发展。
关键词:
计划生育政策 居民储蓄率 性别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高宏
本文以1991—2014年全球范围内的91个经济体为样本,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化方面,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期寿命的提高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抵消甚至超过了老龄人口负担上升的负效应。未来,随着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衰减,人口红利进一步消退,中国需要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人口结构 负担效应 寿命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金全,郭整风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十分关注储蓄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在较低人均资本水平下,较高的储蓄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利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不存在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实际GDP水平值对储蓄增量的显著反向影响。因此,较高的收入增长是储蓄提高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平稳导致了储蓄率对实际GDP增长率的正向影响减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祚军 常雅丽 黄立群
本文基于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借助菲尔普斯的"黄金律水平",研究了全球108个国家的最优储蓄率与实际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国家表现出最优储蓄率围绕实际储蓄率上下波动。考虑到各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以经济增长预期为变量的理想最优储蓄率,得出能达到国家预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储蓄率水平。最后,综合影响储蓄率的经济性、制度性、结构性因素,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储蓄率的各类因素,发现这些因素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储蓄率的作用发生改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董丽霞 赵文哲
本文在内生人口结构视角下研究了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检验了抚养比、储蓄率和人均实际GD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少儿和老人抚养比与储蓄率都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远高于老人抚养比升高的幅度,因此经济增长会伴随储蓄率的升高;此外,低出生率导致的老龄化过程会降低资本积累的动态无效率,但会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
关键词:
少儿抚养比 老人抚养比 储蓄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汪伟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小勇 杨传波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的关系能检验出经济究竟以何种方式增长。新古典模型预言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形式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却对经济增长率有长期的增长效应。本文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分析出了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具有长期的增长效应,因此增加储蓄、鼓励对私人资本的投资仍然是帕累托有效率的政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