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8)
2023(10691)
2022(8874)
2021(8018)
2020(6421)
2019(14561)
2018(14139)
2017(26684)
2016(13996)
2015(15387)
2014(15394)
2013(15235)
2012(14278)
2011(12989)
2010(13076)
2009(12001)
2008(11720)
2007(10346)
2006(9390)
2005(8744)
作者
(41177)
(34322)
(34125)
(32249)
(21686)
(16240)
(15536)
(13291)
(13033)
(12403)
(11691)
(11502)
(11106)
(10941)
(10831)
(10637)
(10367)
(9823)
(9818)
(9719)
(8761)
(8390)
(8339)
(7921)
(7779)
(7646)
(7589)
(7506)
(6967)
(6737)
学科
(68459)
经济(68400)
(39150)
管理(38240)
(30582)
企业(30582)
中国(23202)
地方(22635)
方法(21000)
(19625)
业经(18011)
数学(17339)
数学方法(17141)
农业(13554)
地方经济(13104)
(13039)
(12914)
产业(12430)
(12312)
(11880)
银行(11861)
(11830)
金融(11830)
(11787)
技术(11645)
(11578)
(11441)
贸易(11429)
(10977)
环境(10702)
机构
学院(203212)
大学(199810)
(87239)
经济(85460)
管理(76115)
研究(74939)
理学(64665)
理学院(63908)
管理学(62865)
管理学院(62482)
中国(56894)
科学(44521)
(43742)
(38610)
(37682)
研究所(33928)
中心(33864)
(32695)
(31637)
财经(30127)
(28553)
业大(28283)
师范(28220)
北京(28112)
(27348)
(27266)
经济学(26832)
(25918)
农业(25290)
经济学院(24106)
基金
项目(135144)
科学(107662)
研究(101423)
基金(96554)
(84032)
国家(83310)
科学基金(71660)
社会(65770)
社会科(62562)
社会科学(62551)
(54928)
基金项目(50821)
(45486)
教育(45201)
自然(43830)
自然科(42805)
自然科学(42798)
自然科学基金(42044)
编号(40444)
资助(38287)
(36425)
成果(32454)
重点(31286)
发展(29625)
课题(29333)
(29162)
(29121)
(28803)
国家社会(27477)
创新(27250)
期刊
(104348)
经济(104348)
研究(64455)
中国(46383)
(31376)
管理(30945)
科学(29186)
学报(28767)
(27685)
教育(23400)
大学(22353)
农业(21769)
学学(21005)
(20927)
金融(20927)
技术(19650)
业经(19533)
经济研究(16975)
财经(14548)
问题(13912)
(12837)
(11258)
商业(10797)
技术经济(10524)
科技(10425)
(10081)
现代(9927)
世界(9415)
(9264)
(9156)
共检索到318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逯进  刘璐  周惠民  
基于我国31个省区1993-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供求协同三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及耦合特征,并结合空间重心距离分析,讨论了三系统耦合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结果显示,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和产业发展均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人口结构2015年起出现转变,加之供求结构自2003年以来失衡加速,导致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二系统的良性耦合对于三系统耦合具有支撑优势,但此优势可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婷婷  逯进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 1997—2017年面板数据,从系统协调发展视角分析了各省级经济体的储蓄、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三大系统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三系统综合指数趋势图来看,2005年之前三者均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以后人口结构综合指数趋于平稳,储蓄近些年也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态势,而经济增长虽然继续上升,但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第二,从长期看,三系统存在较为稳定的正向协调发展特征,其中"人口—储蓄"二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三系统的优化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而"人口—经济"和"经济—储蓄"二系统空间匹配效率较低,不利于三系统耦合度的提升;第三,无论是三系统还是二系统,其耦合数值均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并且区域差距日趋明显;第四,从三大系统空间重心变动的轨迹特征看,我国经济、储蓄和人口结构重心整体呈现出阶段性方向转移特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罗婷   张永庆   龚银银   郑苏江  
借鉴协同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复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动态演化过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9—2021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采用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哈肯模型确定了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并进一步探究复合系统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2009—2021年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均优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2)2009—2021年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良性耦合低度协调状态,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特征,但各综合经济区耦合协调程度不一;(3)高技术产业是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的快参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序参量,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协同增长效应;(4)高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和产业集聚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多产业协同集聚下,某类型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会引起该类行业生产率更大的提高。由此,当城市处于福利最大化就业结构状态时,至少有一类劳动力会因同行业劳动力规模扩大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效用,这样,原有城市稳定的纳什均衡必然被破坏;这种"同行业效应"也强化了厂商因竞逐集群租而选址,加剧了劳动力向同行业主导的城市流动,经城市与人口双边选择而最终形成城市规模太大且结构不匹配。因此,传统城镇化的核心观点"人口自由流动必然形成最优的城市结构与规模,以及策略性产业政策壮大中小城市一定能够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口"就会受到较大质疑。文章以最优城市结构是否一定符合完全专业化或完全多样化趋势为出发点,首次利用双边市场匹配理论,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益民  严丰慕  
法律理论是哈耶克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立法与自由》作为其法律理论的集中阐发,也包含了他对社会经济秩序及其构成方式和作用方式的认识或理解。由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入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极具启示意义的指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王艳华  张洁  冯海龙  苗长虹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研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部地区8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定量研究了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倒U型"趋势,经历了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走向协调发展的变化过程;②中部地区内部,湖北耦合度最高,河南耦合度最低,山西和河南耦合度变化趋势较为相似;③中部地区人口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可以划分为协调型耦合、磨合型耦合、拮抗型耦合和低水平协调耦合等四种类型,不同地区耦合类型空间异质性明显,四种类型城市的比重为5.9%、16.6%、19.1%和58.3%;④人口与产业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洪敏  穆怀中  
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进行了测算,发现1990—2012年两大结构耦合度呈倒"U"型变化,由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趋向协调;两大系统内指标关联度不一,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第二产业关联度较大,而城镇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有较高关联;我国31省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中西分异规律,进一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可分成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低水平协调型四种类型,大部分省份为磨合型和拮抗型,且呈现梯度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柳军锋  
本研究在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方法计算得到我国产业与消费2个系统结构间的耦合度来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匹配程度做出量化判断,以此对我国消费升级趋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做出合理预测。根据测算结果,本研究对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促进虚实体经济协同并进、多维度创新匹配商品体系、突破相关体机制现有障碍等相关的具体配套措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春友  鲁晓玮  
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集群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引入生态系统理论,遵循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产方式逻辑,探究产业活动类型与生态系统耦合模式(自由耦合、固定耦合、约束耦合和自适应耦合)匹配对污染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机理。选取绍兴纺织印染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偏离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活动类型与生态系统耦合模式的合适匹配对污染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有积极影响;对于高不确定性、低共享性产业活动,生态系统宜采用自由耦合模式,对于低不确定性、高共享性产业活动,宜采用固定耦合模式,对于中不确定性、中共享性产业活动,宜采用约束耦合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江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部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要求与生产和消费部门高度耦合。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耦合协同视角定量评估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流通业与农业生产部门耦合较差,与消费部门的城乡、区域耦合差异是制约我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质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化水平提升是提高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而城乡发展差距则会制约流通业发展质量的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宇翔  梁龙武  付智  余国兴  刘嘉欣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际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创新环境效益值小于0.20时,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创新能力效益值大于0.146或者小于0.066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2)我国并不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优质协调发展的省域,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一般协调型,这些地区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环境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发展很不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较为落后。基于此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曹琳剑  齐自君  王利莎  
基于城镇化与建筑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收集天津市10余年间城镇化和建筑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城镇化与建筑业协同发展的阶段特征及互动关系,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连素兰  何东进  纪志荣  洪伟  吴柳萍  曹彦  
林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协同发展状态越来越好,2010年耦合协调度为0.44,处于过渡期,2013年以后耦合协调度高于0.8,进入协同发展良好状态。同时,2014年福建省各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状况存在空间差异,三明市协同状态排名第一,厦门市排名最后,闽南(除厦门外)和闽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大于0.6,闽中和闽东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小于0.55;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福建省各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海峰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流通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互动模型,以北京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200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研究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等级,并分析其时序演变规律和协同发展类型,主要研究结论为北京"新型城镇化、流通业与旅游业系统"存在显著的协同发展关系。当前,北京三个子系统之间耦合交互作用显著,各子系统均处于较高发展水平且协同一致,系统实现了优质协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秀  侯光明  王俊鹏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难以用一般的经验研究方法直接观察,现有研究中鲜见两者协同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针对上述理论缺口,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描述企业创新行为,提出M-T创新系统耦合概念,建立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运行,以探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的演化机理。结果显示:M-T创新系统演化具有典型的增长性、一致性与复杂性。管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在耦合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又因发展阶段各异,整体上显示出从交替主导到趋于一致的演化特征,并带来创新效率的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