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08)
2023(15556)
2022(13251)
2021(12520)
2020(10081)
2019(23596)
2018(23329)
2017(44562)
2016(23927)
2015(26960)
2014(26913)
2013(26700)
2012(24860)
2011(22785)
2010(22564)
2009(20644)
2008(20110)
2007(17315)
2006(15407)
2005(13917)
作者
(67670)
(56154)
(55707)
(52926)
(35941)
(26686)
(25364)
(22120)
(21481)
(19962)
(19153)
(19067)
(17770)
(17730)
(17248)
(17202)
(16639)
(16130)
(15989)
(15922)
(13980)
(13593)
(13309)
(12780)
(12577)
(12566)
(12371)
(12108)
(11253)
(10938)
学科
(105687)
经济(105572)
管理(65150)
(62675)
(50329)
企业(50329)
方法(43605)
数学(37168)
数学方法(36808)
中国(33785)
(28003)
地方(24248)
业经(23962)
(22585)
(21080)
(21019)
贸易(21005)
(20390)
农业(18958)
(18478)
(17106)
银行(17073)
理论(16772)
(16669)
环境(16581)
(16555)
金融(16554)
(16482)
技术(14924)
(14819)
机构
大学(345475)
学院(341744)
(146309)
经济(143420)
管理(134717)
研究(121640)
理学(116373)
理学院(115045)
管理学(113337)
管理学院(112711)
中国(91481)
(75141)
科学(71622)
(64793)
(60141)
研究所(54755)
中心(53295)
财经(52177)
(49945)
北京(48581)
(47764)
(47668)
(47482)
师范(47161)
业大(46584)
经济学(45343)
(44031)
经济学院(40808)
(39318)
财经大学(38931)
基金
项目(230606)
科学(182947)
研究(174059)
基金(168414)
(145512)
国家(144297)
科学基金(124095)
社会(111691)
社会科(105791)
社会科学(105767)
基金项目(88815)
(86854)
教育(79077)
自然(77497)
自然科(75679)
自然科学(75664)
自然科学基金(74316)
(73894)
编号(70675)
资助(68913)
成果(58397)
(52205)
(52054)
重点(51590)
课题(48900)
(47723)
国家社会(46441)
教育部(45426)
创新(44439)
人文(44030)
期刊
(162871)
经济(162871)
研究(109811)
中国(66565)
管理(49878)
学报(49156)
科学(48176)
(46552)
(45955)
教育(41847)
大学(38059)
学学(35314)
农业(32984)
(30831)
金融(30831)
技术(28498)
经济研究(27189)
业经(26268)
财经(25616)
(22073)
问题(21405)
图书(18581)
(17480)
(17028)
技术经济(16582)
世界(16508)
理论(16426)
现代(15711)
科技(15609)
国际(15285)
共检索到510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芳  
在对人口红利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转变的道路,对人口红利的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中国在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之际,应该关注不同区域人口发展状况的差异性,以劳动力流动作为中国未来收获新人口红利的一种特有机制,以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作为获得新人口红利的核心源泉,以期为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合理有序引导劳动力的流动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力  桂江丰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唐代盛  邓力源  
人口红利问题发端于"人口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命题,长期以来,对人口红利的研究集中于人口总量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较大程度地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本文基于供给和需求这一结构性视角,对人口年龄结构极具生产性的人口红利最新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认为开拓供给和需求相结合的综合性人口红利测度模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动态模型的研制等将是人口红利理论未来研究的重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维庆  
今年是中国人口学会成立30周年。为了全面回顾和总结30年来中国人口学会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北京召开"纪念中国人口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1年年会"。中国人口学会作为人口科学领域的群众性学术团体,30年来,已发展成为拥有2300多名个人会员的组织。学会理事会至今已有7届,马寅初先生出任首届名誉会长,许涤新、刘铮、彭珮云等同志历任会长,宋健、胡焕庸、蒋正华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在学会中任职,珮云同志现在还是第七届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阶段的分析,得出人口红利变化会呈现倒U型曲线的一般规律,并依次经历三个关键转折点。采用增长贡献分解法对中国人口红利变化的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人口红利区间,在2010年越过人口红利拐点,此后人口红利贡献率持续降低,并将在2030年转向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变化通过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等四个维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基本路径、劳动要素、资源要素、政策调控和根本目标等方面进行转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延保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进入一个繁荣时期,无论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对高等教育内部规律及国际比较都有较多的研究,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社会关注点,如扩招、并校、债务、学风及"去行政化"等都有很多评述,然而也有些社会舆论包括一些老教育工作者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印象不甚美好,甚至认为是"一团糟"。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段辉  
本文在流行的"人口红利"论基础上重新反思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据此提出三个主要论点:"人口机会窗口"不能与经济高速增长简单归因;"人口红利"不简单等同于"人数红利";流行的"人口红利"论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具有历史契合性,在缔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透支、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压力。继而探索依赖"人才红利"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淑清  
文章利用宁夏各年统计年鉴以及走访相关部门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对宁夏人口转变、人口红利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描述性分析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相关计量模型,重点就宁夏人口转变对储蓄的影响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聂辉华  邹肇芸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与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短期内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会低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期,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低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中国必须摆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钟水映  赵雨  任静儒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充要条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得到补偿,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是中国未来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有利因素。文章依据加入了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和受教育程度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中国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减轻甚至抵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贺菊煌  
本文用一个含中青年人对幼年人抚养和对老年人赡养的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中较重要的是:①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对储蓄率没有大的正影响(储蓄率只在人口转变时期小幅度上升);②幼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力比老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力小得多;③快速的生育率下降虽然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但它同时引起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金宏  张伟佳  毛仁俊  田阳  
将三段式年龄结构表示为三角图中的点,则其时序轨迹可以表达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通过分类梳理世界各国(地区)及中国各省份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化模式,并预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长期均衡位置,发现人口年龄结构演化具有充分的“各态历经性”,可称为“年龄结构转变”,其基本路径是:从多子化的年轻型人口出发,经历少子红利化、转折和负债老龄化3个阶段到达少子-高龄型人口的长期均衡位置。发达国家(地区)已处于第三阶段中期,发展中国家(地区)多处于第一阶段中后期,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地区)还处于转变初期,甚至还在起点徘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于2010年经过红利拐点进入第三阶段,加速赶上发达国家(地区)的转变进程。预测结果显示,2100年中国人口的均衡年龄结构为少儿占15%、劳动力占55%、老年人占30%,世界各国(地区)也会向这一方位聚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裴长洪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创立了"开放型经济"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遗传了马克思主义优化培育的基因,深深扎根于我国亿万人民的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辛勤浇灌,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它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创新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它的理论框架包括: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作为纲要,本文只是提出了理论的基本架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