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3)
2023(12570)
2022(11080)
2021(10522)
2020(8786)
2019(20013)
2018(19951)
2017(38796)
2016(20866)
2015(23272)
2014(22808)
2013(22268)
2012(20062)
2011(17751)
2010(17715)
2009(16485)
2008(15734)
2007(13764)
2006(11943)
2005(10076)
作者
(57543)
(47376)
(47273)
(44881)
(30300)
(22921)
(21590)
(18626)
(18048)
(16892)
(16278)
(15793)
(14820)
(14791)
(14551)
(14356)
(14223)
(14056)
(13458)
(13436)
(11680)
(11370)
(11272)
(10857)
(10679)
(10500)
(10500)
(10441)
(9447)
(9285)
学科
(79616)
经济(79440)
管理(58893)
(56057)
(47456)
企业(47456)
方法(38345)
数学(32115)
数学方法(31750)
中国(23473)
(21715)
(21404)
业经(18561)
(17251)
地方(15650)
理论(15322)
农业(14590)
(14373)
财务(14306)
财务管理(14288)
(14263)
(13645)
贸易(13638)
企业财务(13605)
(13322)
(13204)
环境(12301)
技术(12040)
教育(11502)
(10953)
机构
大学(287465)
学院(286097)
管理(115945)
(110820)
经济(108355)
理学(101317)
理学院(100219)
管理学(98368)
管理学院(97862)
研究(92867)
中国(66707)
(60454)
科学(57584)
(50794)
(45902)
研究所(41840)
业大(41570)
中心(41533)
财经(41466)
(41365)
(39628)
(38879)
师范(38574)
北京(38194)
(37654)
(33821)
(32896)
经济学(32451)
农业(32255)
师范大学(31166)
基金
项目(199977)
科学(157846)
研究(148394)
基金(145271)
(125269)
国家(124177)
科学基金(107748)
社会(94018)
社会科(88196)
社会科学(88167)
基金项目(77869)
(77717)
自然(70108)
教育(68549)
自然科(68516)
自然科学(68501)
自然科学基金(67253)
(65305)
编号(62091)
资助(59375)
成果(49889)
重点(44048)
(43853)
课题(41636)
(41514)
(41437)
项目编号(38765)
创新(38416)
科研(38157)
教育部(38138)
期刊
(119696)
经济(119696)
研究(84578)
中国(50497)
学报(43472)
科学(41193)
管理(41082)
(37918)
(37709)
教育(34344)
大学(33259)
学学(31157)
农业(26772)
技术(23902)
(21331)
金融(21331)
业经(20027)
财经(19498)
经济研究(19264)
(16554)
图书(15935)
问题(15298)
理论(13963)
科技(13714)
技术经济(13203)
实践(12926)
(12926)
(12864)
(12853)
现代(12818)
共检索到406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塔娜  李国正  艾小青  
改革开放37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日益枯竭,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在制造业萎缩、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女性流动人口的充分就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续人口红利。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女性流动人口"迁而不工"的数量高达三千万,家庭束缚、受教育水平较低、职业技能缺乏、收入的性别差异、单一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女性流动人口"迁而不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认为,通过社会投资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规模,进而降低家政服务成本、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搭建求职咨询与职业介绍平台是实现女性流动人口充分就业的重要路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塔娜  李国正  艾小青  
改革开放37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日益枯竭,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在制造业萎缩、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女性流动人口的充分就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续人口红利。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女性流动人口"迁而不工"的数量高达三千万,家庭束缚、受教育水平较低、职业技能缺乏、收入的性别差异、单一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女性流动人口"迁而不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认为,通过社会投资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规模,进而降低家政服务成本、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与职业技能认证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阴宏敏  郭丽芳  
分析我国人口红利转变和消失对建筑业的影响,提出通过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提升劳务人员素质以实现"人力资本红利",从而有效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对建筑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建筑业规模和效率的稳定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季素萍  李涛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昉  
本文援引国际经验 ,把人口转变引致的不同人口年龄特征阶段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源泉 ,或人口红利 ;论证了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 ,中国人口转变对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 ;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 ,由此提出最大化促进就业是维持人口对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关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广大流动人口的工作及住宿经常变换,对于这些流动人口的信息难以跟踪掌握,也难以有效管理。这样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无法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因此,需要对流动人口的现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伟   罗盖  
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住选择行为是人口迁移流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和深入渗透,数字产业已经深刻影响到中国经济结构,对当前仍主要处于中低端行业流动的流动人口的就业及其收入带来潜在冲击,进而对该群体的城市居住选择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从流动人口居住选择影响因素及数字产业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选择的影响两方面入手,对其研究。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谭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托马斯·G·罗斯基  
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一持续性的增长势头使各种物质财富激增。工作机会的迅速扩大与高水平的就业率曾是中国长期繁荣的两大突出成就。而现在,这两方面均出现险情。有资料报导,现已出现大量解雇,大规模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集中表现为社会保障福利和其他公共资源的获得。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户籍类型造成的城乡差分及因户籍地引起的内外之别共同作用于个体社会保障的可获得性,三个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梯级差别,乡-城流动人口处于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双重弱势;而且,经济越发达,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而在经济欠发达之地,他们与本地市民的差距较小,呈现出低水平融入的特点。这些发现表明,各级政府改善流动人口社会福利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地区现行的制度安排,而这些制约维系着不同身份人群之间在公共资源可及性和可得性方面的不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商俊峰  
近几年,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在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的立足点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要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都要出现一定的问题,城市化要付出代价。我们所要做的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和各个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促进作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戚阳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化,人口跨户籍所在地流动的浪潮冲击着既有户籍制度中就业领域的不平等。由于我国传统社会结构性、体制性及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现今流动人口就业领域存在着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待遇较低、就业保障被边缘化、就业范围单一、就业权益受到侵害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等主要问题。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正形成的当下,应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权益与户籍相脱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增强流动人口权利意识等方面入手,逐步消除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歧视,保障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健  卫平  
人口红利变动和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红利、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经济增长率较低时,总抚养比下降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增长率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时,总抚养比上升直至人口红利消失并不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自身,而且还与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来提高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