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6)
- 2023(9062)
- 2022(6822)
- 2021(6256)
- 2020(5096)
- 2019(11077)
- 2018(11198)
- 2017(22214)
- 2016(12022)
- 2015(12948)
- 2014(12979)
- 2013(12672)
- 2012(11616)
- 2011(10408)
- 2010(10332)
- 2009(9557)
- 2008(9256)
- 2007(8517)
- 2006(7759)
- 2005(6911)
- 学科
- 济(52753)
- 经济(52680)
- 农(49321)
- 业(36546)
- 农业(32979)
- 管理(25038)
- 业经(18593)
- 中国(17183)
- 地方(15355)
- 方法(14874)
- 企(14693)
- 企业(14693)
- 数学(13406)
- 数学方法(13321)
- 农业经济(12494)
- 发(12435)
- 制(11371)
- 财(10907)
- 发展(10829)
- 展(10821)
- 人口(10035)
- 村(9574)
- 农村(9554)
- 收入(8962)
- 体(8558)
- 土地(8425)
- 策(8168)
- 学(8135)
- 建设(7819)
- 贸(7510)
- 机构
- 学院(164730)
- 大学(158489)
- 济(71769)
- 经济(70266)
- 管理(63261)
- 研究(57923)
- 理学(54820)
- 理学院(54291)
- 管理学(53421)
- 管理学院(53129)
- 农(50740)
- 中国(45082)
- 农业(38196)
- 科学(33961)
- 京(32466)
- 业大(31857)
- 财(30004)
- 所(28949)
- 中心(28857)
- 江(27168)
- 研究所(26043)
- 农业大学(23736)
- 财经(23269)
- 范(22838)
- 师范(22695)
- 省(22525)
- 经(21337)
- 经济学(21291)
- 州(21019)
- 经济管理(20660)
- 基金
- 项目(113327)
- 科学(90055)
- 研究(87951)
- 基金(81451)
- 家(69855)
- 国家(69058)
- 科学基金(59649)
- 社会(58679)
- 社会科(54979)
- 社会科学(54964)
- 省(48194)
- 基金项目(43754)
- 编号(38053)
- 教育(37602)
- 划(36925)
- 自然(34756)
- 自然科(33914)
- 自然科学(33908)
- 自然科学基金(33300)
- 资助(30609)
- 农(30566)
- 成果(30034)
- 发(27091)
- 课题(25185)
- 部(25044)
- 重点(24736)
- 国家社会(24571)
- 创(23002)
- 制(22935)
- 发展(22618)
- 期刊
- 济(89193)
- 经济(89193)
- 农(58060)
- 研究(47894)
- 农业(39573)
- 中国(38648)
- 学报(25737)
- 科学(25035)
- 业经(22895)
- 大学(21016)
- 学学(20139)
- 财(20041)
- 融(18615)
- 金融(18615)
- 业(17812)
- 管理(16880)
- 教育(15836)
- 农业经济(15026)
- 农村(14595)
- 村(14595)
- 问题(13625)
- 技术(12787)
- 经济研究(11329)
- 世界(11033)
- 版(10932)
- 财经(10657)
- 经济问题(10084)
- 农村经济(9733)
- 资源(9522)
- 社会(9422)
共检索到253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蕾
现有研究大多表明,人口空心化带来居民向心力、凝聚力衰退以及乡村社会资本瓦解等问题,使农村公共品自主供给陷入困境。然而,以留守务农居民为参照系的统计分析显示,外出务工未明显降低居民对农村公共品的参与意愿,但改变居民对不同农村公共品的偏好。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由于外出务工居民无法完全脱离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不会明显降低居民对农村公共品的参与意愿。外出务工弱化居民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降低其对与农业生产相关公共品的参与意愿,但外出务工也带来家庭收入增加,带动其对与农村生活相关公共品的参与意愿。政府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外出务工居民对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公...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适 周永刚 王志刚
自2009年开始,中国进入后新农合时代,新农合在增进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方面效果突出,但面临的阻力不断增大。本文运用Heckman双阶段模型和一手调研数据研究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参与的影响因素、满意度、支付意愿等重要问题。当前参合居民对新农合满意度较高,可接受的最大参合费用均值为185.55元·人/年。防大病、节省医药开支是农村居民继续参合的主要原因,参合费用太高则成为参合者中断参与新农合的首要因素,而医院诊疗费用增幅过大、参合费用上涨太快、大病报销比例偏低、政策宣传不够等则是参合者的主要担忧。个人特征变量对个体参与意愿与支付意愿选择的影响比较微弱,家庭特征变量(家庭年收入、是否有欠款、是否通村公路、医疗距离、是否开通有限电视)和参与特征变量(参合时长、新农合满意度、门诊报销是否超出补偿上限、是否报销过住院(手术)费)等是决定参合者参与意愿与支付意愿的关键变量。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新农合 参与 支付意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适 周永刚 王志刚
自2009年开始,中国进入后新农合时代,新农合在增进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方面效果突出,但面临的阻力不断增大。本文运用Heckman双阶段模型和一手调研数据研究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参与的影响因素、满意度、支付意愿等重要问题。当前参合居民对新农合满意度较高,可接受的最大参合费用均值为185.55元·人/年。防大病、节省医药开支是农村居民继续参合的主要原因,参合费用太高则成为参合者中断参与新农合的首要因素,而医院诊疗费用增幅过大、参合费用上涨太快、大病报销比例偏低、政策宣传不够等则是参合者的主要担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新农合 参与 支付意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小平 王情 谷晓坤
以山东省和福建省为例,通过农户调查对两地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探索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实施机制,为保障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两个样本区农户居民点整治意愿都比较高,普遍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期望较高,并且补偿方式上倾向于选择一次性货币补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在土地处理方式与安置方式上有不同的诉求:在土地处理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农户较为愿意将其土地全部征收,多数愿意转为镇民,反之,农户只较为愿意进行居民点整治,转为镇民的意愿较低;在安置方式方面,虽然都较为愿意选择就地集中改造建村或新建中心村,但是,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春晓 严奉宪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分析农村居民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889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灾经历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受灾经历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中起遮蔽效应;价值取向在农村居民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个体与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相比,自我效能感对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的影响更弱、更平稳。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意愿,需要注重应灾宣传内容的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减灾公共品供给参与原则,并注重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郝慧娟
扩大我国内部需求的核心潜力在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为了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本文基于2003-2019年的省级农村数据面板,以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分为三大经济区考察了区域异质性关系。本文研究发现:在观测期内,我国农村整体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居民消费各类项目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交通供应、教育供应和社会保障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地区角度来看,各个区域间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差别,交通供应和社会保障是三大经济区居民消费提升的核心因素,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则是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关键要素。我国政府应该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转移支付水平,通过农村公共品供给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收入机会,引导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
公共品供给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消费效应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辰辰 李文
以山东省135个县(市、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系统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刺激效应,对其影响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农保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来增加消费,对其消费能力并无显著影响。新农保的政策效果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试点的第二年,但随着新农保政策运行时间的增加,新农保缴费与收益的关系日渐明确,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的刺激作用逐渐消失。区域分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试点主要对社会养老基础薄弱的内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关键词:
新农保 农村居民消费 双重差分估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其芳 罗荷花
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消费品,以至今还未参与新农保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性别、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地理位置、"邻居亲朋等是否已经参与新农保"等6个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意愿的主要因素,在新农保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和"邻里效应",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秧分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一户多宅"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程度 逐步回归分析 山东省村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贵全 曲凯
以2000年Landsat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14278.38h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3569.60hm2/a,扩展强度指数为0.091%,用地比重为8.05%。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增加了906个,斑块平均密度为33.27个/100km2,斑块平均面积为24.20hm2。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涂诗意 孟庆跃 李慧 王维夫 孙晓筠
目的:描述山东省农村自报高血压患者调查前一年治疗高血压病的费用,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为降低农村高血压患者治疗费用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入户调查和现场体检收集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高血压患者调查前一年治疗费用,并运用对数正态变换、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影响治疗费用的因素。结果:农村高血压患者调查前一年人均治疗费用为787.7元,是否患有并发症、是否按医嘱服药、调查前一年是否曾住院、患者对病情的知晓程度和患者病程的长短是影响高血压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高血压患者疾病经济负担沉重,并发症和住院治疗是导致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经济因素。健康知识和治疗依从性对治疗费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高血压 治疗费用 疾病经济负担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林 靳共元 赵静
立足"中国梦",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涵与要求,把握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目标和重点内容,以山东省的济南、青岛和菏泽三个农村地区为中心进行考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三个地区的幸福指数,研究发现: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四条路径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合理调整、注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建设和提高政府信用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杰 肖善才 欧名豪 欧维新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为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区域和整治时序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1)浦口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较大的泰山等街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该区域受南京市区辐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和农户的整理意愿强烈,而修正系数较小的盘城等街道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依附性大,参与主体的意愿也较低。(2)到2030年浦口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6894.27 hm2,现实潜力为4382.99 hm2,占理论潜力的63.5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欢欢 熊学萍
居民金融素养偏低会影响金融决策,降低其金融福祉。利用山东省调查数据,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农村居民客观和主观金融素养对其金融决策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产生负的直接效应,但对金融市场参与态度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主观金融素养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中发挥不完全中介作用;客观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和金融市场参与态度的影响受主观金融素养的调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强 孟如
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数字内容社交素养、数字媒体创新素养和数字安全保护素养4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数字生活参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数字消费、数字文娱、数字出行、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生活参与度。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对不同领域数字生活的影响有较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素养通过强弱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居民各领域数字生活影响存在差异,尤其是弱关系网络对参与复杂数字生活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教育培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统筹协调强、弱社会网络,提升社会学习能力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