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61)
2023(16052)
2022(14051)
2021(13496)
2020(11227)
2019(25828)
2018(25652)
2017(48996)
2016(27047)
2015(30827)
2014(30649)
2013(29074)
2012(26331)
2011(23481)
2010(23480)
2009(21373)
2008(20324)
2007(17889)
2006(15352)
2005(13166)
作者
(73538)
(60856)
(60569)
(57701)
(38761)
(29399)
(27729)
(24020)
(23314)
(21883)
(20784)
(20331)
(19066)
(18793)
(18651)
(18508)
(18435)
(18146)
(17433)
(17361)
(14921)
(14846)
(14574)
(14063)
(13740)
(13583)
(13505)
(13301)
(12183)
(12099)
学科
(98685)
经济(98559)
管理(75175)
(69383)
(56914)
企业(56914)
方法(46792)
数学(40926)
数学方法(40251)
中国(29889)
(28781)
(25765)
业经(22320)
地方(21922)
(20505)
农业(19494)
理论(18785)
(17942)
贸易(17934)
教育(17719)
(17613)
(17387)
(16629)
财务(16549)
财务管理(16510)
(15766)
企业财务(15578)
技术(15513)
环境(15366)
(14166)
机构
大学(368351)
学院(363889)
管理(143392)
(137909)
经济(134663)
理学(124727)
理学院(123303)
管理学(120654)
管理学院(120006)
研究(116287)
中国(85028)
(77582)
科学(72769)
(63080)
(56947)
(54950)
中心(54416)
业大(53765)
(52959)
(52883)
师范(52541)
研究所(51818)
财经(51234)
北京(48950)
(46595)
(43859)
农业(42623)
(42417)
师范大学(42033)
经济学(41066)
基金
项目(253738)
科学(199747)
研究(190276)
基金(181663)
(156596)
国家(155232)
科学基金(134355)
社会(117746)
社会科(111232)
社会科学(111204)
(100187)
基金项目(96701)
教育(91118)
自然(87071)
自然科(85074)
自然科学(85054)
(84284)
自然科学基金(83468)
编号(80135)
资助(74701)
成果(65868)
重点(56596)
(55955)
课题(55478)
(53636)
(52850)
大学(49772)
项目编号(49433)
创新(48967)
教育部(48733)
期刊
(146789)
经济(146789)
研究(109132)
中国(71274)
教育(57481)
学报(55615)
科学(50946)
管理(50855)
(49963)
(48482)
大学(44148)
学学(39575)
农业(34660)
技术(32783)
(28186)
金融(28186)
业经(25927)
财经(24259)
图书(23436)
经济研究(22864)
(20825)
问题(19345)
科技(17196)
理论(16854)
(16738)
(16693)
技术经济(16197)
书馆(15977)
图书馆(15977)
资源(15556)
共检索到527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骏宇  李元平  
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毕业时的城乡流动选择、地区流动选择、行业(部门)流动、城市流动选择,以及"先毕业后择业"与"一步到位"等现况。同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人口流动高度单向化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区域和行业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户籍制度对毕业生流动的限制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要从切实缩小二元经济差距入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万明钢  
当前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配置作用。从教育供给侧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受教育背景、专业选择和专业知识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必须构建融合开放的民族教育体系,培育良好的民族教育生态系统,提升民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状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石铮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搞清楚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为此,我们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看待大学生求职,与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相比,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受到了重点关注,这对广大大学生和高等学校都具有启示意义,为如何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明了方向,毕竟就业市场是检验人才质量的最重要和最可靠的场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彤  张姝  
国家就业体制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因其性别特征显得更为突出。本文从高校就业制度、社会因素和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做了深层次的分析。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要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减少性别损失;女大学生也要自我完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宇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构建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于整体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最基本的就业问题,高校大学生是当前社会就业难题的主体,更应当加以重视并妥善解决。文章基于就业优先战略思想,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推动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然性、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利娥  王继艳  
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经济和教育转型的大环境下,高校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就业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亟待革新。文章指出,应从稳定经济增长,健全社会制度;加强管控,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观念、提升综合能力等入手,改善就业困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颂梅  丁国钰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分析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变大学生就业转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适应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和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建议,同时也提出政府须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保障大学生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思尧  吴丹  
通过对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的检索,依据文献被引频次建立高影响力研究者的共被引矩阵,采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团体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对高影响力文献词频分析,对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研究走向进行了梳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建华  柳意  杨晓  
大学生是未来企业知识型员工的主体。本文依据纳什均衡理论,通过构建知识型员工与企业相互忠诚度模型,讨论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的相互忠诚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剖析了"先就业后择业"等一些错误就业理念,分析知识型员工不忠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即知识型员工不忠诚,企业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维权,但是却对新进大学生提高门槛。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了实施"实习保险制度"等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晓勤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的非理性行为等自身因素,这是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更大但通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分析,这种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行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时的各种认知偏差,其后果是降低就业成功率,加大就业风险。为此,提出防范大学毕业生非理性行为及减小就业风险的一系列对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于强  崔雅莉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重点研究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充分就业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忠平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大勇  贾楠  陈忞潇  
大学生就业难题显现出职业指导机制的不足。教育的信号作用失真、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寻找成本与交易成本过高、劳动力市场的失信现象与人才结构性困境,都使得学生的求职需求与社会产业需要不一致、人才的流动意向与社会人才结构布局相违背。在大学生、高校进行更加科学规划的同时,社会服务体系的介入也成为趋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奕琳  
文章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在于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社会意识领域、市场经济变革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并从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国家应该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相关政策;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制订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大学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谭洁  赵杨  
本文对主要吸纳大学生就业的18个行业在2003-2010年8年间增加值及大学生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行业结构与行业增加值结构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并且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分布不均匀。从提高行业增加值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角度而言:应大力发展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4个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2个新兴行业均具有一定的就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而且符合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应适当地予以扶持;制造业、金融业则应巩固和维持其当前的就业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