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04)
- 2023(13665)
- 2022(11436)
- 2021(10624)
- 2020(8575)
- 2019(19600)
- 2018(19054)
- 2017(35988)
- 2016(19093)
- 2015(21113)
- 2014(20850)
- 2013(20429)
- 2012(19024)
- 2011(17125)
- 2010(17265)
- 2009(15632)
- 2008(15039)
- 2007(13259)
- 2006(11715)
- 2005(10319)
- 学科
- 济(84518)
- 经济(84407)
- 业(53407)
- 管理(49607)
- 企(38569)
- 企业(38569)
- 农(33882)
- 方法(32030)
- 数学(28422)
- 数学方法(28012)
- 中国(27676)
- 地方(23838)
- 农业(22755)
- 业经(21255)
- 财(18303)
- 制(16296)
- 银(14570)
- 银行(14556)
- 发(14467)
- 学(14252)
- 融(14244)
- 金融(14243)
- 行(14079)
- 贸(13900)
- 贸易(13884)
- 易(13419)
- 环境(12793)
- 技术(12431)
- 地方经济(12102)
- 和(11420)
- 机构
- 学院(262536)
- 大学(260209)
- 济(111402)
- 经济(109089)
- 管理(102551)
- 研究(90571)
- 理学(87631)
- 理学院(86645)
- 管理学(85180)
- 管理学院(84654)
- 中国(70006)
- 京(54591)
- 科学(52208)
- 财(50772)
- 农(44569)
- 中心(44025)
- 所(43627)
- 江(40787)
- 财经(39719)
- 研究所(39224)
- 范(37007)
- 业大(36944)
- 师范(36677)
- 经(36151)
- 北京(34353)
- 经济学(34081)
- 农业(33335)
- 州(32764)
- 院(32623)
- 经济学院(30663)
- 基金
- 项目(177817)
- 科学(142153)
- 研究(134317)
- 基金(129524)
- 家(112132)
- 国家(110782)
- 科学基金(96219)
- 社会(87938)
- 社会科(83242)
- 社会科学(83225)
- 省(70336)
- 基金项目(68114)
- 教育(61266)
- 自然(59545)
- 划(58374)
- 自然科(58169)
- 自然科学(58156)
- 自然科学基金(57086)
- 编号(54673)
- 资助(51770)
- 成果(44017)
- 发(43545)
- 重点(39796)
- 部(39324)
- 课题(37829)
- 创(37422)
- 国家社会(36732)
- 发展(35194)
- 创新(34932)
- 展(34614)
- 期刊
- 济(129917)
- 经济(129917)
- 研究(80793)
- 中国(58076)
- 农(46090)
- 管理(38381)
- 财(38049)
- 科学(36933)
- 学报(36575)
- 教育(31276)
- 农业(30809)
- 大学(29817)
- 融(29443)
- 金融(29443)
- 学学(27852)
- 业经(24862)
- 技术(24343)
- 经济研究(19263)
- 财经(19249)
- 问题(17215)
- 经(16625)
- 业(14151)
- 图书(13174)
- 版(12922)
- 技术经济(12433)
- 世界(12147)
- 理论(11912)
- 科技(11865)
- 资源(11858)
- 经济问题(11688)
共检索到406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军奎
以陇东南Q村为个案,在分析农村人口流动动因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人口流动导引的一系列家庭代价。家庭功能遭致消解性代价方面,表现为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抚养和老年人养老照料功能弱化;家庭风险多发频发性代价方面,表现为婚姻和家庭稳定性下降、青少年越轨行为突出和家庭成员安全风险增大;家庭分化或衰落性代价方面,表现为空巢家庭、隔代家庭和独身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的空壳化和复杂分化成为部分家庭走向衰落的前兆。代价视角的分析表明,需要将家庭置于相关制度设置和公共政策讨论的核心,明确家庭建设在中国农村社会具有的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发展和守护家庭,调动家庭自我保障、自我调节和服务的功能及积极性,是政府相关政策制定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关键议题。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姬超 马华
家庭农场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一次创新,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尽管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但相比单个农户来说,家庭农场仍然具有规模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因此能够为农业稳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正效应。舞钢市家庭农场的实践说明,家庭农场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乡村转型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土地流转费用、农业补贴归属等问题上,农场主与流出土地农户也时而产生分歧和矛盾。过高的交易费用极大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各地乡村持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加以解决。各级政府要适时出台激励和保障政策,引导农场主向种植粮食作物方向发展,从...
关键词:
家庭农场 三农问题 乡村转型 土地流转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锦华 沈亚芳
本文利用江苏省扬州市卸甲镇农村社区调查数据,考察了该社区住户20年来的职业流动情况,分析了家庭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住户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社区住户的职业流动比较活跃,其中,非稳定的兼业阶层具有最强的职业流动性;对于低职业阶层来说,人力资本对于其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高职业阶层来说,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则相对较强。大力发展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家庭特别是低职业阶层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是促使其实现向上职业流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人力资本 职业阶层 职业流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志林 程广帅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使用我国农村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孩子数量与农户家庭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户通过多生孩子并不能促进家庭发展,而参与市场活动则对家庭可持续生计具有积极的影响。农户多生儿子可以促进家庭发展,而多生女儿则不能。
关键词:
子女数量 可持续生计 生育政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学敏 赵国栋
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影响其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考察了我国家庭资本投入对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经济资本、心理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越高。四类资本的投入均能对子女非认知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大;从学习毅力、社交能力、班级融入、情绪稳定性和思维开通性五个维度来看,社会资本的影响依然稳健显著且系数最高。阶层异质性检验显示,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在心理资本和文化资本投入上存在“阶层再生产”特性,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两类资本投入回报越大,而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投入上却并未有此特性。综上,加强低阶层家庭社会资本投入以发展子女的非认知能力,可以有效弥合阶层之间的未来差距,需政府和家庭双方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建华 杨晨晨 徐玲玲
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的农业发展导向,探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可为其有序发展提供路径参照。本文以苏南家庭农场为例,对其发展中所涉及的政府政策明确细化程度、土地流转规范程度、融资及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识别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深政策细化程度、实现"一对一"技术帮扶、规范农业用地流转过程、构建家庭农场保障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树立农户质量安全认证意识、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交流合作、优化农业区域经济布局等方面提出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晓慧 刘燕舞
运用回顾性实地调查法,以湖南省Y村8个农民大家庭26个孩子的陪读教育史为例,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视角,发现无论是随迁型陪读还是城市化型陪读,对农民做出陪读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家庭目标、家庭收入、家庭分工、家庭周期以及家庭分层。发展型家庭目标、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合理的代际分工与性别分工、处于有利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上层农民家庭的教育竞争与城镇化动力等有利于促使农民家庭做出陪读抉择。通过审视近三十年来农村陪读教育史的演变状况发现,国家对农民家庭陪读需求的政策瞄准需要重视农民家庭对政策实施的反应。除市域城市化陪读应让其自然发展外,未来政策瞄准的重点应聚焦于县域和镇域层面的城镇化陪读类型,并着力发展适合陪读劳动力剩余的县域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顺顺 张伟
家庭保障作为人生存发展保障最重要的内容,就其实现形式而言,最基础的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家庭保障性劳动付出,这是人生存发展的"家庭基础保障";最根本的是要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能够就业并获得劳动报酬,它是人生存发展的"家庭根本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人生存发展的家庭保障。当前,女性对人生存发展的家庭保障面临"两种保障"严重失衡的现象,要实现女性对人生存发展家庭保障的内在平衡,女性个体要做"能动的人",实现职业发展与"家庭保障"平衡;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平衡女性就业与"家庭保障"的制度体系;将人生存发展保障
关键词:
家庭基础保障 家庭根本保障 内在平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顺顺 张伟
家庭保障作为人生存发展保障最重要的内容,就其实现形式而言,最基础的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家庭保障性劳动付出,这是人生存发展的"家庭基础保障";最根本的是要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能够就业并获得劳动报酬,它是人生存发展的"家庭根本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人生存发展的家庭保障。当前,女性对人生存发展的家庭保障面临"两种保障"严重失衡的现象,要实现女性对人生存发展家庭保障的内在平衡,女性个体要做"能动的人",实现职业发展与"家庭保障"平衡;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平衡女性就业与"家庭保障"的制度体系;将人生存发展保障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予以落实。
关键词:
家庭基础保障 家庭根本保障 内在平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卫平 牛新春 熊艳青
借鉴阿斯丁的学习投入-环境-结果(I-E-O)理论模型,使用东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生学情调查项目构建的混合截面数据(2014—2021年),试图探索医学专业中家庭初代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及“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客观”弥合效应。研究发现,相较医学专业非家庭初代大学生,医学专业的家庭初代大学生在绩点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的劣势。相较其他因素,学生投入和院校投入依然是影响医学专业家庭初代与非初代大学生发展的核心因素。进一步考察发现,“双一流”建设政策客观上弥合了医学专业家庭初代与非初代大学生在毕业规划上的差异。建议医学专业推动“双一流”建设更关照弱势学生,尤其是家庭初代大学生的绩点和求学深造的劣势问题,注重师生互动和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开设相应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慧
健康消费无论对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抑或是居民福利提升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中的江苏样本,考察了江苏居民健康消费的基本状况,并通过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江苏居民健康消费的个体与家庭因素,得到如下结论:居民的健康消费与居民个人的年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有无医保、身体锻炼频率、经常看病的医疗机构级别、城乡地区分布,家庭的收入、人口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消费;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努力提高全民参保意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重视妇幼健康消费需求的增长;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关键词:
健康消费 个体 家庭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涵 付裕琳
智慧农业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引擎而备受关注。以重庆市Q村为典型案例,运用实地访谈、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基于“技术赋能、组织协同、环境驱动”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系统要素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智慧农业的创新实践是复杂治理场域中技术、组织、环境三因素系统耦合的结果,呈现的主要机制为:一是赋能机制,即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硬件基础,智能管理平台的系统集成则实现核心功能的稳态运作,为智慧农业的场景应用搭建数字底座;二是协同机制,即通过党政分工动员与多元主体合作实现利益融合与资源激活,使发展智慧农业具备组织保障;三是驱动机制,即政治制度势能的正向激励与外部竞争压力的负向激励共同构成智慧农业发展的实践动能。因此,应从加强技术风险防控、推进组织结构协同、提升环境赋能效益三个方面对智慧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调适,以实现智慧农业生态的整体优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涛 李芸萌
在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双重步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吉林省的人口流动、城市集群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都出现了新转变,分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口流动特征可以发现,人口流动对吉林省城市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都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一项在理念、制度、产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规模创新工程,对于加速推动城市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应改变县域发展“齐步走”的现状,围绕县域人口、产业、区位等特征,以大工程、大项目为抓手,科学规划推动新型城市集群发展。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市集群 产业结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许志中 张诚 刘祖云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变迁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影响着村民社会交往、村落组织形态,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技术赋能理论,从个体、家庭、村落三个层面和生产、权力、组织三个维度构建起“技术重塑乡村”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个体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村民生产观念、强化了村民权力认知、拓展了村民交往范围;在家庭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了家庭生产方式、平衡了家庭权力生态、增强了家庭组织韧性;在村落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细化了村落生产空间、调整了村落权为结构、丰富了村落组织形态。
关键词:
技术赋能 农业技术 重塑 乡村社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苏运勋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