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8)
- 2023(14174)
- 2022(12008)
- 2021(11015)
- 2020(9597)
- 2019(21737)
- 2018(21351)
- 2017(41397)
- 2016(22488)
- 2015(24894)
- 2014(24806)
- 2013(24415)
- 2012(22339)
- 2011(19929)
- 2010(19466)
- 2009(17945)
- 2008(17678)
- 2007(15608)
- 2006(12908)
- 2005(11139)
- 学科
- 济(90157)
- 经济(90048)
- 管理(64638)
- 业(63951)
- 企(52258)
- 企业(52258)
- 方法(47350)
- 数学(42584)
- 数学方法(42073)
- 财(25344)
- 农(23981)
- 中国(22628)
- 学(19619)
- 业经(18568)
- 贸(17926)
- 贸易(17922)
- 易(17472)
- 务(16981)
- 财务(16936)
- 财务管理(16902)
- 制(16217)
- 农业(16181)
- 企业财务(16107)
- 地方(15940)
- 技术(14388)
- 银(13526)
- 银行(13468)
- 环境(13153)
- 融(13043)
- 金融(13040)
- 机构
- 大学(323013)
- 学院(321612)
- 济(130662)
- 经济(128184)
- 管理(125629)
- 理学(110717)
- 理学院(109487)
- 管理学(107427)
- 管理学院(106843)
- 研究(105725)
- 中国(77159)
- 科学(68607)
- 京(65831)
- 农(62501)
- 财(58201)
- 业大(54820)
- 所(54297)
- 研究所(50179)
- 农业(50086)
- 中心(49748)
- 财经(48138)
- 江(45664)
- 经(43916)
- 经济学(40766)
- 北京(39855)
- 范(39313)
- 师范(38734)
- 院(37681)
- 经济学院(37256)
- 财经大学(36230)
- 基金
- 项目(229677)
- 科学(180550)
- 基金(169626)
- 研究(156882)
- 家(151644)
- 国家(150439)
- 科学基金(128428)
- 社会(101293)
- 社会科(96185)
- 社会科学(96156)
- 基金项目(90583)
- 省(89861)
- 自然(87181)
- 自然科(85286)
- 自然科学(85256)
- 自然科学基金(83777)
- 划(76588)
- 教育(72911)
- 资助(69318)
- 编号(60381)
- 重点(52275)
- 部(50745)
- 发(48182)
- 创(48060)
- 成果(46951)
- 科研(45827)
- 计划(45116)
- 创新(45038)
- 教育部(43108)
- 国家社会(42688)
- 期刊
- 济(126814)
- 经济(126814)
- 研究(83119)
- 学报(59647)
- 农(54469)
- 中国(52847)
- 科学(52706)
- 财(46071)
- 大学(43908)
- 管理(42279)
- 学学(42247)
- 农业(36627)
- 技术(26411)
- 教育(25294)
- 融(25005)
- 金融(25005)
- 财经(23416)
- 经济研究(21459)
- 业经(21241)
- 经(20052)
- 业(19720)
- 问题(17750)
- 版(17346)
- 统计(16560)
- 业大(15660)
- 技术经济(15613)
- 科技(15447)
- 策(15397)
- 商业(14749)
- 理论(14116)
共检索到438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借助反事实因果推论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以克服传统人口统计学的弱点,使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作为生育水平指标,尝试讨论流动人口的选择性对估计其生育水平的影响作用;并在控制选择性后,比较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差异,以期为深入讨论人口流迁与生育的因果关系提供基础。Heckman二阶段模型表明,观测到的流动与非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差异由于选择性而存在偏差。三种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得到一致结果:剔除人口流动的选择性后,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人口;且两者的差异大部分可以被选择性所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人口流动有助于降低生育水平。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生育水平 选择性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文章将CFPS2010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起来,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对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进行样本匹配后,分析了两者在时期孩次递进比指标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计算了分孩次的生育率。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一孩递进生育延迟;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二孩递进生育与三孩递进生育延迟;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递进生育延迟。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影响的进度效应存在,这些可以用中断理论来解释。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文章将CFPS2010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起来,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对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进行样本匹配后,分析了两者在时期孩次递进比指标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计算了分孩次的生育率。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一孩递进生育延迟;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二孩递进生育与三孩递进生育延迟;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递进生育延迟。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影响的进度效应存在,这些可以用中断理论来解释。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二孩与三孩生育水平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降低有着因果关系,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影响的数量效应存在,融合理论在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中适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笑秋
文章对寇尔生育指数进行了旨在消除年龄结构影响的改进,将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应用于1982~2006年女性婚姻结构对生育水平影响的分析中。结果表明,与原寇尔生育指数相比,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在计算时,需要更多数据,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使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但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因消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其分析结果更客观准确。因此,在使用寇尔生育指数分析中国人口数据时,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和迅速变动,应该而且必须对其进行改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苗海民 张顺莉 朱俊峰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属选择性迁移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工外出务工带动了其未成年子女的迁移,但未成年子女迁移却不利于农民工父母的迁移,呈现出农民工家属选择性迁移的特征。第二,农民工家属迁移规模的增加与土地流转概率不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迁移显著加大了家庭经济压力,并可能降低家庭对父母迁移的经济投入,进而降低了父母迁移的概率。农民工基于经济理性不得不使其父母留守农村,从而形成了代际分工式半工半耕和代际接力式市民化模式,土地流转速度降低。面对当前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困难与土地流转滞后,只有通过进一步推动城乡联动式改革,全面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土地流转的制度成本,才能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进而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家属迁移 农民工 半工半耕 土地流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唐家龙 马忠东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大潮形成了社会变革与城乡变迁中最令人瞩目的人口现象,但是在生育率研究方面,人口流动的影响到底如何仍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样本数据,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计算和比较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生育率水平与孩次和年龄模式方面以及户籍性质方面的差别,表明人口流动极为显著地降低了农业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并进而在全国层面产生了降低生育率的显著影响。因此,流动人口不仅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而且还在降低生育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破除流动人口就是"超生游击队"的陈旧观念,并认识到人口流动实际上是生育率降低的有力促进因素之一。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生育水平 户籍性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很多人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持否定的态度。与此相反,本文从迁移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增加,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等方面,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人口 迁移与流动 生态环境 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严善平
文章依据计量人口学的有关理论,对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中国的人口迁移率与年龄、学历和职业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描述,指出有关的迁移特征、与理论模型的异同点及其形成原因,并通过模拟迁移函数得到有关参数,从统计上进一步证实了记述分析得到的有关结论。文章的主要发现是:90年代后期中国的年龄—迁移率曲线呈现了与理论模型比较接近的变化倾向,但男性与女性的移动模型有较大的差别;教育程度、人口迁移政策、传统文化等因素对迁移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家龙
对时变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人口迁移选择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文章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解析了处理时变性因素的三种方法(调查时点法、局部倒推法和全面倒推法),剖析了不同方法下数据结构、统计模拟及实证结果的变化与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将导致不同的数据结构,且导致时变性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出现变化;时变性变量和非时变性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力度和统计显著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对全面倒推法下分年的迁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教育的选择性与传统方法出现差异,这与经验观察相符。
关键词:
人口迁移 选择性 时变性 同时性偏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小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文章通过对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生育数据的分析发现,近年来二孩和多孩的总和生育率比过去略有提高,而六普数据显示的极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孩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其中居住于农村的育龄妇女的一孩生育率下降明显,其原因是近年来农村婚育年龄推迟,导致农村育龄妇女的未婚比例显著提高。在排除了六普育龄妇女孩次结构的影响后,六普的递进生育率水平实际上与2005年的水平相当。所以,从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孩次特征及其影响原因来看,六普数据显示的低生育水平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生育漏报。另外,六普数据反映出中国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已接近1.5,基本达到了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
关键词:
六普 生育水平 婚育推迟 终身生育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峻峰
分析生育模式的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通过计算 1 991~ 2 0 0 0年中国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 ,清楚地看出 ,提高初婚年龄和拉大一孩至二孩生育间隔所造成的生育模式的变化导致中国 1 0年间TFR偏低。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较之TFR更加接近中国妇女的实际终身生育水平
关键词:
生育模式 生育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