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5)
2023(10483)
2022(8976)
2021(8082)
2020(7029)
2019(15925)
2018(15429)
2017(29970)
2016(16533)
2015(18270)
2014(18198)
2013(17998)
2012(16654)
2011(15015)
2010(14950)
2009(13935)
2008(13992)
2007(12680)
2006(10644)
2005(9265)
作者
(50871)
(42759)
(42617)
(40488)
(26904)
(20741)
(19308)
(16935)
(15902)
(15035)
(14450)
(14059)
(13581)
(13427)
(13388)
(13256)
(13239)
(12690)
(12294)
(12275)
(10846)
(10399)
(10155)
(9866)
(9633)
(9443)
(9384)
(9333)
(8649)
(8604)
学科
(68392)
经济(68308)
管理(48274)
(45640)
(35344)
企业(35344)
方法(34628)
数学(31279)
数学方法(31042)
(20747)
(19329)
中国(17939)
(15008)
(14908)
贸易(14908)
(14512)
业经(13579)
农业(13328)
(12877)
地方(12806)
(11297)
财务(11282)
财务管理(11252)
企业财务(10684)
(10514)
环境(10489)
银行(10454)
技术(10223)
(9885)
金融(9881)
机构
大学(245118)
学院(241985)
(102418)
经济(100513)
管理(93496)
研究(82839)
理学(82363)
理学院(81400)
管理学(80081)
管理学院(79618)
中国(60232)
科学(53261)
(50179)
(50000)
(46735)
(43646)
业大(41980)
农业(40316)
研究所(40192)
中心(38375)
财经(37911)
(34658)
(34603)
经济学(32932)
北京(30584)
经济学院(30325)
(29437)
师范(28995)
(28864)
财经大学(28421)
基金
项目(170277)
科学(133497)
基金(126391)
研究(115619)
(113430)
国家(112529)
科学基金(95105)
社会(76035)
社会科(72236)
社会科学(72210)
基金项目(67841)
(65852)
自然(63564)
自然科(62174)
自然科学(62150)
自然科学基金(61114)
(56483)
教育(52481)
资助(50972)
编号(43972)
重点(38509)
(37985)
(36037)
(35570)
成果(34626)
科研(33860)
计划(33537)
创新(33431)
国家社会(32542)
教育部(32152)
期刊
(101617)
经济(101617)
研究(65668)
学报(46588)
(43776)
中国(40712)
科学(40407)
(36590)
大学(33626)
学学(32396)
管理(29581)
农业(29112)
(19627)
金融(19627)
财经(18750)
经济研究(18035)
技术(17393)
业经(16507)
教育(16379)
(16059)
(15788)
问题(14379)
(13165)
技术经济(12240)
业大(12098)
(11916)
商业(11866)
统计(11854)
科技(11638)
理论(11027)
共检索到335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甘娜  胡朋飞  
人口流动深刻影响了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而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财政非均等化问题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客观上通过"分母效应"改变了各地区常住人口人均意义上的转移支付规模,再结合我国人口主要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这一流向特点,可以说,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转移支付制度的非均等化效应。但是,由于转移支付制度无法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导致人口流动缓解转移支付制度非均等化效应仅仅停留在通过常住人口分母基数增加而形成的"数字游戏"之上,是转移支付机制不完善的病态下的"正效应"。要使人口流动真正发挥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甘娜  胡朋飞  
人口流动深刻影响了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而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财政非均等化问题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客观上通过"分母效应"改变了各地区常住人口人均意义上的转移支付规模,再结合我国人口主要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这一流向特点,可以说,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转移支付制度的非均等化效应。但是,由于转移支付制度无法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导致人口流动缓解转移支付制度非均等化效应仅仅停留在通过常住人口分母基数增加而形成的"数字游戏"之上,是转移支付机制不完善的病态下的"正效应"。要使人口流动真正发挥良性的分母作用,需从流动人口管理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两方面同时着手。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胡德仁  刘亮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发现,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而要实现均等化,则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胡德仁  刘亮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财政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对此文章提出实现财政转移支付横向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如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洪曙; 亓寿伟;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个五级别共58个指标、涵盖七类公共服务的综合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对2005—2012年各省份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财政投入和产出水平的空间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考察了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七类支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转移支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方式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从空间相关关系来看,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各类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影响明显,但对公共安全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产出影响不显著。相邻省份的财力支持会显著降低本省份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以及本省份的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服务这类公共品的产出水平。因此,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应考虑对相邻省份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德仁  刘亮  
采用基尼系数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可以看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转移支付以后地区间财力差异依然较大。实现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包括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洪曙  亓寿伟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个五级别共58个指标、涵盖七类公共服务的综合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对2005—2012年各省份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财政投入和产出水平的空间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考察了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七类支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转移支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方式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从空间相关关系来看,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各类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影响明显,但对公共安全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产出影响不显著。相邻省份的财力支持会显著降低本省份社会保障的财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磊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而采用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十分不平衡,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较多,对各种转移支付形式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做具体分析。通过建立一个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简单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的青海省和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作者发现:税收返还拉大了地方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程度;一般转移支付对缩小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作用非常弱,甚至在一些省份起着拉大公共服务差距的作用;专项拨款基本上起到了缩小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凤伟  
利用1994—2005年甘肃省的县级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甘肃省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了甘肃省县级财力的相对差距,但是却扩大了县级财力的绝对差距;维持地方政府运转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主要目标,而缩小地区间财力绝对差距的目标未受到重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静  
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所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目前,各地公共产品提供很不均衡,这一局面亟待改变。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有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但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运行环境和制度本身设计都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此提出了完善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些措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谷成  
在分权化财政体制下,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收入分配的不对称以及包括要素投入价格和生产能力在内的成本差异都将导致财政差异的产生。为消除财政差异,均等化转移支付要求将财政能力均等化至全国平均水平,并对各地区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和成本予以补偿。在中国目前的分权约束条件下,宏观经济指标法是衡量中央以下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理想选择。在支出需求方面,应在承认特定地区成本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以支出需求为基础的最低标准的转移支付,使某些公共服务的财政需求简便而客观地得以补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芝  寇铁军  
本文以我国横向财力失衡的财政调节效应为视角,采用省级财政收支数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我国各区域人口数据,运用泰尔熵指数模型对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多维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对横向财力失衡的调节方向和调节力度呈现多重性、复杂性特征。最后,本文围绕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定位提升、策略调整以及制度创新等多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尹恒  康琳琳  王丽娟  
本文运用中国2000多个县级地区1993~2003年的财政数据,借鉴收入分配文献中发展出来的收入来源不平等分解法,对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得到了十分稳健的结论: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但没有起到均等县级财力的作用,反而拉大了财力差异,特别是在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造成了近一半的县级财力差异;专项补助和税收返还是非均等性最强的转移支付;明确定位在缩小财力差异的各项因素法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虽然从财政供养人口平均财力的不均等角度看,它们具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然而从总人口平均的角度分析,它们是非均等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德仁  刘亮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保证,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其他因素可能会在转移支付的分配过程中起作用。通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2004-2006年中国各地区财政数据建模,分析中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价值取向表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导向是:更倾向于民族地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地方机构运转和保工资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