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31)
- 2023(17760)
- 2022(14768)
- 2021(13529)
- 2020(11363)
- 2019(25736)
- 2018(25460)
- 2017(48107)
- 2016(26687)
- 2015(30012)
- 2014(29882)
- 2013(29069)
- 2012(26688)
- 2011(23830)
- 2010(23735)
- 2009(21608)
- 2008(21032)
- 2007(18596)
- 2006(16299)
- 2005(14341)
- 学科
- 济(100602)
- 经济(100470)
- 管理(73074)
- 业(69992)
- 企(56851)
- 企业(56851)
- 方法(44473)
- 数学(38177)
- 数学方法(37734)
- 中国(30181)
- 农(29966)
- 学(26175)
- 财(25236)
- 业经(23824)
- 地方(20055)
- 制(20033)
- 农业(20002)
- 贸(18322)
- 贸易(18314)
- 理论(17892)
- 易(17773)
- 技术(16296)
- 银(16089)
- 和(16032)
- 银行(16002)
- 环境(15771)
- 融(15634)
- 金融(15626)
- 行(15260)
- 务(15185)
- 机构
- 大学(379711)
- 学院(375806)
- 济(143564)
- 管理(142968)
- 经济(140365)
- 研究(134144)
- 理学(123987)
- 理学院(122473)
- 管理学(120009)
- 管理学院(119364)
- 中国(96873)
- 科学(88099)
- 京(82582)
- 农(74705)
- 所(70054)
- 研究所(64530)
- 业大(64387)
- 财(64336)
- 中心(59407)
- 农业(59322)
- 江(55486)
- 北京(51906)
- 财经(51782)
- 范(50739)
- 师范(50031)
- 院(48605)
- 经(47209)
- 州(44491)
- 经济学(42728)
- 技术(42523)
- 基金
- 项目(265343)
- 科学(206100)
- 基金(190988)
- 研究(186320)
- 家(171799)
- 国家(170146)
- 科学基金(142892)
- 社会(115611)
- 社会科(109270)
- 社会科学(109237)
- 省(104247)
- 基金项目(101338)
- 自然(95806)
- 自然科(93536)
- 自然科学(93505)
- 自然科学基金(91819)
- 划(89155)
- 教育(85459)
- 资助(77994)
- 编号(74824)
- 成果(60627)
- 重点(60255)
- 部(56906)
- 发(56341)
- 创(54972)
- 课题(52647)
- 科研(51374)
- 创新(51342)
- 计划(51072)
- 大学(48047)
- 期刊
- 济(155362)
- 经济(155362)
- 研究(109102)
- 中国(75014)
- 学报(73638)
- 农(68288)
- 科学(63743)
- 大学(54070)
- 管理(52016)
- 学学(51008)
- 财(47449)
- 农业(46751)
- 教育(44653)
- 技术(30746)
- 融(29883)
- 金融(29883)
- 业经(25904)
- 经济研究(25275)
- 财经(24824)
- 业(24595)
- 经(21268)
- 问题(20567)
- 图书(20489)
- 版(20437)
- 业大(20421)
- 科技(20099)
- 技术经济(16839)
- 理论(16690)
- 农业大学(16611)
- 资源(16084)
共检索到549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佳伟
近年来,人口流动家庭化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已经相对提高了很多,71.9%的家庭户已经全部成员入京。2000年进入家庭化的鼎盛期,人们不再单身外出,或是举家同迁,或是接亲属入京。流动人口外出后平均约三年可接来一批亲属。随着时间的推进,流动人口家庭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受教育程度越高,一次性迁入的可能性越小,但是接第二批、第三批可能性增大,它们的间隔时间缩短。此外,第一批"当家人"的来京时年龄及其家庭规模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家庭化过程 个体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移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正 艾小青 李晨曦
文章基于国家计生委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的就业率和求职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迁而不工"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束缚;(2)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分布及劳动付出等并不是导致男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3)男女收入差距的70%左右是由于性别歧视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和高考招生的政策倾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显性"和"隐形"的性别歧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正 艾小青 李晨曦
文章基于国家计生委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的就业率和求职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迁而不工"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束缚;(2)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分布及劳动付出等并不是导致男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3)男女收入差距的70%左右是由于性别歧视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和高考招生的政策倾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显性"和"隐形"的性别歧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陈小兵 邵宁宁
聚焦于流动人口群体,从家庭迁移的角度出发,使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了个人、家庭、迁出地和迁入地四个方面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响家庭迁移和家庭居留的因素。结果显示:在迁移家庭决策迁移阶段,主要受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受户口性质、耕地及迁出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较小;在迁移家庭决策居留阶段,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迁出地的地域差异因素及迁入地的住房状况因素影响较大;家庭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和户籍、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宏观制度则是影响家庭居留城市的主要限制因素。
关键词:
家庭迁移 家庭居留 流动人口 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淑娟 颛慧玲 武汉祥
基于2015年山西省流动人口监测数据,通过构建Order Probit模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流动及经济特征、家庭特征及流动意愿均对家庭化流动产生深刻影响。其中,女性、年青人、已婚者更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流动范围越小、流动时间越长、就业自由度越高、经济收入越普通越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子女数量越少、在农村中有兄弟姐妹、家庭生活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同时流动意愿越强越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建议不断完善家庭政策和社会政策以鼓励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家庭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淑娟 颛慧玲 武汉祥
基于2015年山西省流动人口监测数据,通过构建Order Probit模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流动及经济特征、家庭特征及流动意愿均对家庭化流动产生深刻影响。其中,女性、年青人、已婚者更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流动范围越小、流动时间越长、就业自由度越高、经济收入越普通越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子女数量越少、在农村中有兄弟姐妹、家庭生活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同时流动意愿越强越容易实现家庭化流动。建议不断完善家庭政策和社会政策以鼓励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家庭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家庭户 户主 人口迁移 家庭迁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教育水平 生育间隔 Cox回归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谭静 陈盼佳
居民消费率上升是目前我国宏观结构调整需要关注的重要背景,而我国不同居民群体间消费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人口群体,其消费储蓄行为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直接联系。本文从城市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角度出发,探讨了职业属性对流动人口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显示,蓝领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储蓄率显著更高,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利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职业属性通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不稳定性、支出增加的风险性和社会融合程度三方面机制影响家庭储蓄行为。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消费储蓄行为 蓝领工作者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邢洋 戴天宇 吴增明
人口流动是城镇化背景下影响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探讨人口流动对城镇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和作用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人口流动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次,居民拥有房产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居民拥有房产显著地缓解了人口流动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的负向影响;再次,从异质性结果检验来看,居民拥有房产在缓解人口流动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的负向影响方面,在无子女、低收入以及对未来生活预期较低的居民样本中更加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人口流动机制以促进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家庭风险资产 风险偏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仇志娟 杜昊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结构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以及对养老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老年人口主要的三种家庭类型依次是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和单人户,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生活来源、居住意愿、现住房归属情况都是与家庭结构相关的影响因素。城市的、无配偶的、健康状况好的、自己/配偶有生活来源的、独立居住意愿强的、居住属于自己/配偶的住房的老年女性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对她们来说最大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养老服务。
关键词:
性别 老年人 家庭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翊 侯莉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消耗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能耗,影响居民能源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作为消费主体,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量化人口因素的影响,表明城镇化率、抚养比、受教育程度都是影响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变量。城镇化率和抚养比与人均家庭能耗成正比。受教育年限与居民总能耗成正比,与间接能耗成反比,说明教育程度的提高起到了降低居民间接生活能耗的作用,但总体还是使居民能耗增加。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 直接 间接 人口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慧
健康消费无论对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抑或是居民福利提升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中的江苏样本,考察了江苏居民健康消费的基本状况,并通过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江苏居民健康消费的个体与家庭因素,得到如下结论:居民的健康消费与居民个人的年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有无医保、身体锻炼频率、经常看病的医疗机构级别、城乡地区分布,家庭的收入、人口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消费;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努力提高全民参保意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重视妇幼健康消费需求的增长;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关键词:
健康消费 个体 家庭 影响因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林 黄浩
收入流动将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收入流动性结构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收入格局。基于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在2010—2012年、2012—2014年和2014—2016年三个时间段,整体样本、农村样本和城市样本家庭收入流动的向上/向下比率均大于1,表明当前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流动性结构合理,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虽然低收入层级向上流动的几率较大,但高收入层级(尤其是城市地区)固化的现象也较为显著;长期来看,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幸福感的提高有助于防范家庭收入层级向下流动。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