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74)
2023(9722)
2022(8138)
2021(7712)
2020(6376)
2019(14665)
2018(14131)
2017(26915)
2016(13952)
2015(15945)
2014(14819)
2013(14898)
2012(13934)
2011(12797)
2010(12742)
2009(11859)
2008(11572)
2007(9887)
2006(8488)
2005(7463)
作者
(36626)
(30663)
(30455)
(29086)
(19989)
(14650)
(13758)
(11796)
(11773)
(10787)
(10533)
(10336)
(9678)
(9611)
(9577)
(9441)
(9020)
(8932)
(8783)
(8476)
(7435)
(7215)
(7160)
(7003)
(6893)
(6821)
(6563)
(6440)
(6091)
(5956)
学科
(68036)
经济(67971)
管理(43186)
(42877)
(34958)
企业(34958)
方法(32428)
数学(29580)
数学方法(29446)
中国(24567)
技术(16417)
(14979)
(14559)
(13910)
贸易(13900)
(13547)
地方(12634)
业经(12543)
技术管理(12412)
(11344)
(10419)
金融(10419)
(10382)
银行(10375)
农业(10278)
(10004)
环境(9416)
(8922)
(8749)
(8482)
机构
大学(202005)
学院(198485)
(98055)
经济(96502)
管理(81041)
理学(70704)
理学院(69943)
研究(69736)
管理学(69274)
管理学院(68857)
中国(54189)
(42145)
(42139)
科学(36101)
财经(34667)
经济学(32808)
(32311)
(32056)
中心(31075)
经济学院(29733)
研究所(29196)
北京(26922)
(26733)
财经大学(26226)
(25199)
(24878)
师范(24717)
(23226)
商学(23221)
商学院(23004)
基金
项目(135595)
科学(111702)
基金(104228)
研究(102013)
(89241)
国家(88561)
科学基金(78516)
社会(71833)
社会科(68531)
社会科学(68518)
基金项目(54909)
(48998)
自然(47485)
教育(46945)
自然科(46587)
自然科学(46580)
自然科学基金(45858)
(42124)
资助(41641)
编号(37397)
(34092)
(32581)
国家社会(31902)
创新(30987)
重点(30216)
成果(29908)
教育部(29403)
(29321)
人文(28017)
中国(27567)
期刊
(98601)
经济(98601)
研究(66206)
中国(39781)
管理(31571)
(30264)
科学(26176)
学报(22421)
(19842)
金融(19842)
教育(19788)
(19512)
大学(18748)
经济研究(18104)
财经(18099)
学学(17514)
技术(16720)
(15739)
问题(14909)
农业(13452)
业经(13331)
(13130)
世界(11585)
技术经济(11566)
国际(11189)
(10269)
科技(10120)
统计(10085)
现代(9059)
(8979)
共检索到294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婷婷  陈宪  
以2006—2018年中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研究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流动的增加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看,人口流动可以通过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从异质性结果看,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凸显。丰富了人口流动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相关文献,对城市制定人口流动政策、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希男  褚德海  贾建锋  
基于我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面向层次结构的竞优分析方法,对12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在识别各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个性优势特征基础上,分别进行了个体代理评析和民主代理评析。评析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各具特色,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综合排名已不再十分重要;竞优分析结果同时指出了各个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昊  侯景新  
创新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城市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从城市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视角,选取了6个层面9个指标作为创新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中国16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了聚类分析和基于非导向的SE-SBM模型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14—2016年的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通过Tobit面板回归对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北京的创新能力最高,1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效率差异正在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效率,需要完善相应的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城市内生的创新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宝英  李军军  
副省级城市在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其创新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和发展经验的复制推广对我国城市群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系统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副省级城市创新竞争力的特征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各城市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增林  郭建科  杨大海  
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创新要素和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这些城市创新状况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对大连的重点剖析,分析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其创新能力成长与提升的关键,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小菲  岳中刚  周勤  
数字金融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新型金融产品影响城市创新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对数字金融降维发现,相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而言,覆盖广度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资本集聚和高素质劳动力集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此外,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发展、城市创新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启良  范红忠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由于拥挤效应的存在,高等教育人口与城市化之间并非呈简单的正向线性关系。在小型、中型城市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直接影响为正,而在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影响明显降低;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均为正,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降低。(2)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相比,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所产生负向的直接影响、正向的间接影响及其减弱的幅度在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文章认为,应做好城市发展定位,采取优先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小型和中型城市工作、严格控制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拥挤效应、合理分布高等教育资源等措施,以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锦1,叶云龙2,李晓楠3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文化在制度改革进程中,促进了体制约束或资源匮乏背景下的企业创新行为。然而,浓重的地区关系文化犹如无形的制度牢笼,束缚着企业创新活动。利用中国内地120个城市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地区关系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关系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地区关系文化的发展,企业创新活动将受到抑制,两者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地区关系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效应仅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显著;相较于国有企业而言,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显著;企业是否属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松涛  刘光中  贺昌政  
本文采用人均GDP等 9个经济变量因子 ,分析了我国 1 5个副省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荣  郑毅敏  
文章在对城市利用外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利用外资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各个城市利用外资能力的约束变量和制约瓶颈进行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熹微  邹克  郑云丹  
基于2003-2016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布滞后、交互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投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不同,投资驱动效果是短期的,长期呈现明显负效应;创新驱动长期效应表现为正负交替特征;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依赖投资结构与技术积累的路径;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存在差异化的门槛效应,当创新水平超过阈值时才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鉴于此,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靖祥  
文章以15个副省级城市群组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土地非农化引致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建立了探讨人地匹配的关系模型,引入市长治理变量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依靠土地非农化来壮大的城市规模存在着扩张边界,通过配置高知化的市长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运营土地做大城市规模的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增长极限的决定变量是人口与经济规模。其政策含义是,为了消除土地非农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增长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市长任期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所起的能动作用,以市民化为推进手段提升城市增长的内生动力,谋划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长久之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义武  林万龙  张莉琴  
文章利用工具变量和门限模型估计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规模城市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与向大城市迁移相比,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会更多地考虑公共服务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跨省迁移存在"门槛"效应,而对人口省内迁移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供给也对人口迁移具有积极作用。当社会福利供给水平低于一定"门槛"值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明显,一旦越过"门槛",对人口迁移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