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29)
- 2023(13379)
- 2022(11131)
- 2021(10505)
- 2020(8950)
- 2019(20570)
- 2018(19997)
- 2017(38399)
- 2016(20252)
- 2015(22565)
- 2014(22142)
- 2013(21826)
- 2012(20013)
- 2011(17716)
- 2010(17180)
- 2009(15660)
- 2008(14919)
- 2007(12445)
- 2006(10351)
- 2005(9089)
- 学科
- 济(88479)
- 经济(88386)
- 管理(56930)
- 业(55318)
- 方法(47178)
- 企(43431)
- 企业(43431)
- 数学(43372)
- 数学方法(42933)
- 中国(25105)
- 财(24475)
- 农(21825)
- 贸(17951)
- 贸易(17944)
- 易(17541)
- 业经(16485)
- 学(16023)
- 农业(15107)
- 制(15024)
- 务(13821)
- 财务(13778)
- 财务管理(13748)
- 融(13647)
- 金融(13646)
- 银(13615)
- 银行(13597)
- 企业财务(13186)
- 行(13019)
- 地方(12772)
- 技术(12048)
- 机构
- 大学(284618)
- 学院(280618)
- 济(128130)
- 经济(126193)
- 管理(112334)
- 理学(99022)
- 理学院(98046)
- 管理学(96493)
- 管理学院(95970)
- 研究(94232)
- 中国(73375)
- 京(58017)
- 财(56938)
- 科学(54094)
- 财经(47146)
- 所(45089)
- 中心(43984)
- 经(43523)
- 经济学(42179)
- 农(41746)
- 研究所(41388)
- 业大(39201)
- 经济学院(38356)
- 江(36724)
- 北京(36039)
- 财经大学(35801)
- 范(34099)
- 院(34093)
- 师范(33741)
- 农业(32856)
- 基金
- 项目(199750)
- 科学(160855)
- 基金(152725)
- 研究(143284)
- 家(133556)
- 国家(132544)
- 科学基金(115461)
- 社会(97054)
- 社会科(92356)
- 社会科学(92337)
- 基金项目(79700)
- 自然(74255)
- 自然科(72718)
- 自然科学(72698)
- 省(72399)
- 自然科学基金(71457)
- 教育(65688)
- 资助(63186)
- 划(62604)
- 编号(54687)
- 部(46357)
- 重点(44589)
- 成果(43022)
- 国家社会(42928)
- 创(41543)
- 发(41346)
- 教育部(40759)
- 人文(39143)
- 科研(39125)
- 创新(38998)
- 期刊
- 济(123123)
- 经济(123123)
- 研究(80803)
- 中国(46707)
- 财(42788)
- 学报(42044)
- 科学(40749)
- 管理(39975)
- 农(35389)
- 大学(33195)
- 学学(31581)
- 融(25592)
- 金融(25592)
- 农业(24567)
- 财经(23585)
- 经济研究(23223)
- 技术(22959)
- 教育(21403)
- 经(20266)
- 业经(18125)
- 问题(16564)
- 统计(16194)
- 贸(15367)
- 策(14233)
- 业(14053)
- 世界(13764)
- 技术经济(13465)
- 决策(12838)
- 理论(12833)
- 国际(12770)
共检索到394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幽
提高流动人口消费水平,增强其消费弹性是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导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CMDS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在不同人口流动状态下的家庭中,代际收入差距与消费弹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代际收入差距对半流动家庭的消费弹性影响更大,代际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半流动家庭消费福利的增长。相反,在具备高收入特征且市民化程度较高的流动家庭中,代际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弹性的负面影响较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辰 冯广圣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振老年消费对于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提升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CHARLS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群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增加,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群消费规模,对独居老人的正向促进效果更明显,同时对城市老年人群消费结构也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互联网的使用能够通过提高养老代际支持,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生活满意度,增强老人再就业的能力,进而促进消费规模的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教育政策是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机制。本文使用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考察了1986年《义务教育法》和1999年大学扩招两项重要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子代之间的教育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然后,从代际教育相对流动性和绝对流动性的角度,分别考察了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两项政策均没有明显提高农村教育代际相对流动性水平,但显著提高了绝对流动性水平。两项政策的实施确实促进了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子代教育高于父代教育的可能性显著提高,但两项政策并没有降低子代教育和父代教育的代际相关性,即相对流动性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善。基本政策内涵是需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支出,降低城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扬 杨冉璐
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能工资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探讨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效果,首先在双层嵌套的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影响技能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得出当资本和劳动呈替代关系时,技术进步越偏向资本,技能工资差距越小,技术进步越偏向劳动,技能工资差距越大的主要结论。然后,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微观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越高,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工资差距越小。最后,为进一步探究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差异化影响,对不同产业类别、不同企业特征和不同区域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的影响主要通过第三产业和非国有企业实现,并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三类样本中技术进步偏向均缩小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工资差距。因此,政府应注重国有企业招聘市场化和透明化、注重对服务业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以及对低技能劳动者尤其是东部地区低技能劳动者的在职培训。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燕翔
我国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准确估计。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估计了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通过使用微观数据,本文克服了传统时间序列估计中存在的缺陷。同时通过固定效应、一阶差分和GMM动态面板等方法,解决了估计中存在的企业持久效应和测量误差问题。本文发现,我国企业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约为0.75。这支持了货币需求存在规模效应的假说。同时,本文还发现从时间上看企业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不断上升的。
关键词:
货币需求 收入弹性 持久效应 测量误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妤 孙斌栋
如何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备受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尽管多中心被规划者视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灵丹妙药,然而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LandScan人口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以全球13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城市规模分布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分布多中心并不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反而会导致区域差距扩大。单中心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意味着单中心促进小城市人均收入增加要大于大城市,这是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空间表达,显示出经济会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未来应适度放松对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引导城市规模合理分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娟 马凯
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志明,郑文景,许泽秋
中国人口微观数据库简介陈志明,郑文景,许泽秋中国人口微观数据库经过一年的研究,现已由中国人口微观数据库课题研究组完成,现将其简要介绍如下.中国人口微观库由总体抽样子库、少数民族人口子库、迁移人口子库、死亡人口子库组成,数据库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功能管理模...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贫困家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约束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新铭 邓曲恒
近年来,"二代"现象愈演愈烈表明了我国社会各阶层日趋固化。刻画这种社会固化的重要工具就是代际收入传递。已有大量文献估计了我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但以往研究并没有分析父辈收入是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子辈收入,因而也就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利用2008年的天津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分解,以分析父辈收入对子辈收入的传导途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修正了Blanden等(2007)的错误,进而发展出了新的分解方法,并利用新方法对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是父辈收入作用于子辈收入的
关键词:
收入代际传递机制 代际收入弹性 分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新铭 邓曲恒
近年来,"二代"现象愈演愈烈表明了我国社会各阶层日趋固化。刻画这种社会固化的重要工具就是代际收入传递。已有大量文献估计了我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但以往研究并没有分析父辈收入是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子辈收入,因而也就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利用2008年的天津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分解,以分析父辈收入对子辈收入的传导途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修正了Blanden等(2007)的错误,进而发展出了新的分解方法,并利用新方法对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是父辈收入作用于子辈收入的主要传导途径。父辈收入也可通过影响子女的所有制、行业和职业等就业特征进而作用于子辈收入,但就业特征这一传导途径的作用幅度要远低于教育。此外,相当大一部分的代际收入弹性无法由教育与就业特征等传导途径得到解释,父母的能力遗传与社会关系等不可观测因素对子女收入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
收入代际传递机制 代际收入弹性 分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向华 陈雪娟 孙蚌珠
不同所有制部门间的工资差距是近年来中国收入差距现象中的一个显著维度,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由折价到溢价的工资差距现象,构成了其中一个典型特征。但由于进入国有部门者与非国有部门者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所有制性质在多大程度上可解释二者工资差异存在质疑。本文从工资决定因素分析的视角,通过Treatment-effects模型校正样本自选择偏差,利用CHNS数据分析中国部门工资决定中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所有制性质对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1993-2006年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部门性质对部门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呈现出由折价向溢价转换的分阶段特征,表现出了较强的政策与体制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吴伟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调查数据,利用自适应核密度函数估计刻画了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测算和分解了城乡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状况,还运用计量模型讨论了影响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测算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还比较严重,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城乡、地区因素等都是影响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在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中贡献最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梦滔 毕岚岚 师慧丽
本文利用中国8省农村1420户的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户消费行为的三个理论假说。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①整体上,中国农户消费行为能够很好的用PIH/LCH来描述,但是流动性约束对消费也有重要影响;②对于流动性约束组的农户来说,存在消费的过度敏感现象;而对于非流动约束组而言,则消费行为很好的遵循PIH假说;③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流动性约束平均使得农户消费增长率提高1%~2%,农户相对避险系数为1.7~2.1左右;④本文尝试使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IV估计,结果表明,收入的内生性可能会使得标准的固定效应模型产生对流动性约束对消费增长影响的高估。
关键词:
消费 持久收入假说 流动性约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油永华
文章选取2005—2015年深沪两市327家典型制造类企业作为样本,依据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和生产函数泰勒级数展开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构建微观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估计制造业的替代弹性,其值在0.42至0.77范围内,资本与劳动之间替代关系较弱,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资本不易替代劳动力,行业之间以及个体之间替代弹性大小存在差异。三种方法估计值相差较小,方法之间相互检验和印证,增强了结论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中国工业微观数据的CES生产函数要素替代弹性估计
非劳动收入的时间福利——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
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中国制造业要素替代弹性估计
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一个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
家庭收入结构、收入差距与土地流转——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家庭财务弹性、金融资产信念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低分散化”之谜——基于CHFS的微观实证
社会代际流动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中国的贸易开放与工资收入差距——来自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中国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研究
信贷约束与我国农户收入差距的面板门限回归——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