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0)
2023(269)
2022(235)
2021(225)
2020(167)
2019(394)
2018(360)
2017(693)
2016(396)
2015(403)
2014(365)
2013(363)
2012(249)
2011(203)
2010(205)
2009(180)
2008(224)
2007(182)
2006(190)
2005(172)
作者
(1075)
(865)
(844)
(783)
(584)
(480)
(384)
(372)
(366)
(320)
(317)
(309)
(296)
(274)
(265)
(258)
(253)
(245)
(244)
(236)
(230)
(215)
(204)
(203)
(190)
(189)
(181)
(177)
(176)
(174)
学科
人口(4177)
中国(2427)
国人(1984)
中国人(1939)
(1145)
经济(1136)
问题(974)
研究(874)
人口问题(810)
(627)
(567)
农业(554)
(453)
管理(441)
数学(419)
地方(411)
(400)
劳动(400)
方法(390)
(379)
动力(376)
劳动力(375)
农业人口(369)
农业劳动(369)
数学方法(361)
制度(355)
(355)
关系(331)
城市(313)
(313)
机构
大学(5813)
学院(5049)
研究(3150)
(2547)
经济(2490)
(2002)
中国(1929)
研究所(1748)
人口(1718)
管理(1618)
科学(1461)
理学(1441)
理学院(1404)
(1394)
管理学(1360)
管理学院(1347)
中心(1187)
社会(1186)
学人(1085)
经济学(1059)
(1056)
北京(986)
经济学院(970)
(957)
(952)
师范(951)
财经(941)
研究中心(917)
发展(897)
(892)
基金
项目(3565)
科学(2951)
基金(2854)
研究(2556)
(2516)
国家(2492)
科学基金(2157)
社会(2066)
社会科(1902)
社会科学(1902)
基金项目(1466)
自然(1192)
自然科(1172)
自然科学(1172)
自然科学基金(1162)
资助(1073)
(1051)
教育(1042)
(1018)
国家社会(983)
编号(977)
人口(850)
成果(839)
(812)
中国(794)
(760)
重点(745)
重大(739)
社科(723)
发展(716)
期刊
研究(3112)
人口(2891)
(2245)
经济(2245)
人口研究(1750)
中国(1651)
科学(1551)
中国人(1170)
国人(1170)
统计(513)
(509)
(486)
学报(483)
大学(436)
学学(432)
经济研究(399)
财经(397)
问题(395)
(388)
决策(386)
资源(381)
管理(380)
(353)
农业(348)
地理(335)
城市(328)
(285)
业经(278)
教育(262)
环境(247)
共检索到8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蒋正华  
本文就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口学者在人口研究中对系统工程、应用数学等技术性学科方法的利用和吸收,以及在研究工作中的创造、发展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向作一概述。一、人口数据分析及人口数学方法在10年前,中国的人口数据收集和分析尚处在初级阶段,数据的项目有限,分析方法也仅限于计算一些直接指标。近10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对外交往的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梁振华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利用2013年天津人口变动抽样数据,研究常住人口总数、常住人口户数、常住人口分年龄结构、劳动力人口结构等主要人口指标的推算方法,并提出数据评估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海玲  
以长沙市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预测模型的比较,选用灰色预测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对长沙市2007-2015年人口总数进行了预测,并针对长沙市人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桂新  
在考察和分析人口普查之间时间系列人口数量变化时,通常需要对其间的缺损或异常数据进行插值或调整。在其他一些科学研究过程中,也往往需要对其时间系列的缺损或异常数据进行插值或调整。文章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区间时间系列人口数据插值方法,并以上海常住人口数据调整为例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说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陶涛  张现苓  
数据质量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前的重要步骤,而登记人数的准确性是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对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比较多次普查数据的生命表回推结果以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六普数据在中老年组数据质量较高,与四普、五普数据相比,同批人人口规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六普数据在低龄组依然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在青年组人口中,六普数据16~21岁的人口规模相对于2000年普查及其他来源数据中的同批人规模出现异常增多。与五普数据及户籍统计数据相比,六普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100万人以上,且可能主要是流动人口女性重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史实  
我国历史典籍中载有丰富的历代户口统计资料。只要对这些资料采取分析的态度,是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的。现就我国历代人口总数的变化和南北方人口数的变化略作探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翟振武  陶涛  
文章从人口统计数据系统存在的矛盾出发,对低年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利用人口系统以外的教育数据来对人口数据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在考虑死亡的情况下,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对应的0~3岁人口平均每个年龄组漏报了近340万人。这种漏报对中国生育水平、老龄化程度、未来劳动力供给状况、未来育龄人群人数、男女婴儿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等重要人口指标的准确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柏中强  王卷乐  杨飞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旨在发掘和展现人口统计数据中隐含的空间信息,并以地理格网或其他区域划分的形式再现客观世界的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有助于从不同地理尺度和地理维度对人口统计数据形成有益补充,其应用广泛,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进行综述:①主要空间化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性;②空间化中用到的建模参考因素,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分析其作用机理;③典型人口空间化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人口数据空间化所运用的输入数据的质量和详细程度、尺度效应及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和精度检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骆毅  
清代前期200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是我国前现代经济史中数量指标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这种近于爆炸速度的人口增长,为明末清初战乱残破的社会经济尽快恢复、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来源,也构成了清代前期社会经济总规模增长的重要基础。但过快膨胀的人口也带来了人均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琦  曹树基  
文章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对广西10个县新修地方志中的人口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59~1961年的人口数据为分析重点,结果发现,两套县级人口数据资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工”,其意为以数据处理的方式来降低这3年的灾情。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旭光  
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中,最尖锐的当属家庭人口供给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容量之间存在的偏差问题。为了使这种偏差缩小,进行偏差干预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对这种偏差的干预最好通过调节家庭的生育成本及收益来进行,在此基础上的计划生育政策才是有效率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莉蕾  
一、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相互适应的内涵 当前,对我国未来人口一般测算到二○○○年或二○八○年。作为一个远期的人口战略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它们只能说是近期或中期目标。我们必须考虑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为依据,定出远期目标。然后根据人口变化的现象,再定出近期和中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家汇,朱容村,程祖培,倪祥康  
本文介绍了利用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而建立的湖北省人口数据库应用系统。较详细地分析了微观人口库和宏观人口库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并从用户的角度介绍了该应用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泽旻,潘红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灰色系统建模的思想是直接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微分方程,从而建立起抽象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型,对于原始序列X(t),t=0,1,2,……,N;最常用的预测模型是GM(1,1)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耀岭   徐洋洋  
基于2000~2020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7.529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年降至6.431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