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2)
2023(12026)
2022(10823)
2021(10181)
2020(8498)
2019(19464)
2018(19454)
2017(38068)
2016(20616)
2015(22871)
2014(22579)
2013(22217)
2012(20081)
2011(17878)
2010(17706)
2009(16447)
2008(15279)
2007(12934)
2006(11208)
2005(9593)
作者
(57961)
(47988)
(47776)
(45336)
(30535)
(23200)
(21607)
(18995)
(18239)
(17068)
(16341)
(16126)
(15030)
(14950)
(14829)
(14697)
(14411)
(14249)
(13656)
(13507)
(11993)
(11585)
(11469)
(10891)
(10842)
(10703)
(10662)
(10467)
(9627)
(9558)
学科
(80322)
经济(80234)
管理(54876)
(51873)
(42065)
企业(42065)
方法(36764)
数学(32049)
数学方法(31696)
(21494)
中国(20645)
(20277)
(18712)
业经(16693)
地方(16365)
农业(14757)
(14181)
贸易(14173)
(13754)
理论(12943)
(12674)
环境(12671)
(12514)
(11652)
财务(11587)
财务管理(11571)
技术(11480)
企业财务(10864)
教育(10509)
(10494)
机构
大学(279811)
学院(279330)
管理(111183)
(107504)
经济(105118)
理学(96888)
理学院(95781)
研究(94902)
管理学(94015)
管理学院(93532)
中国(68820)
科学(61301)
(60116)
(48276)
(47342)
(46603)
研究所(44401)
业大(44029)
中心(42432)
(39298)
财经(38752)
(37644)
北京(37614)
师范(37280)
农业(36784)
(35292)
(34906)
(32193)
经济学(31639)
师范大学(30112)
基金
项目(198748)
科学(155341)
研究(144102)
基金(143473)
(125815)
国家(124791)
科学基金(106609)
社会(88996)
社会科(84170)
社会科学(84150)
(77668)
基金项目(76663)
自然(70728)
自然科(69031)
自然科学(69018)
自然科学基金(67742)
(65857)
教育(65563)
编号(59851)
资助(58725)
成果(47349)
重点(44655)
(43019)
(42436)
(41059)
课题(40433)
创新(38300)
科研(38195)
大学(36700)
项目编号(36518)
期刊
(115039)
经济(115039)
研究(80314)
中国(51781)
学报(46086)
科学(43640)
(42124)
管理(38842)
(34347)
大学(33643)
学学(31720)
教育(30474)
农业(29737)
技术(22924)
业经(19830)
(19543)
金融(19543)
经济研究(18873)
财经(17448)
图书(15675)
(14871)
(14860)
问题(14798)
资源(14170)
科技(13942)
理论(13431)
技术经济(12799)
(12678)
实践(12435)
(12435)
共检索到396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高地  成升魁  丁贤忠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数量增减和相互转化。该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1970~1995年和未来50年全球人口增长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25年来,在人口增长了546%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39%,从而抵消了人口增长胁迫耕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相应减少的压力。②未来50年当中,人口将增加74%,达到100×108,人均耕地、草场和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梁志武  
在分析研究了吉泰盆地1950年~1995年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之后认为,吉泰盆地具有较典型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特征,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口增长以自然人口增长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形式出现;政府政策与人口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较重要的两个驱动力,由它们引起的诸如毁林、水土流失等环境退化,还可在政策的干预下得到控制和一定程度的恢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绝对值以大于1为主,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弹性系数总体小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忆邵  厉双燕  
快速城市化时期土地问题日趋显要。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澄清了一些认识误区,得出了“房地产价格高涨未必导致房地产资源的高度利用”、“郊区化并未带来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多中心城市模式未必能够有效降低房地产价格”等结论,以裨益于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及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效顺  蒋冬梅  曲福田  诸培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急剧膨胀,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对其关系分析判断及其规律的把握成为制定和实施土地资源保护与控制、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得出我国每增加1单位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供给呈现不断减少的基本判断。然后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构建了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与二三产业产值关系的计量模型,并通过中国1989-2006年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量与二三产业产值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其二,我国边际城镇建设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曹伟  周生路  吴绍华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精明增长与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精明增长的背景、城市精明增长的内涵、城市精明增长的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城市精明增长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从精明土地利用与规划、精明土地集约利用、精明土地优化配置、精明土地利用策略四个方面对精明土地利用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迎春  佟连军  尹君  
在城市用地增长管理中,单一考虑土地利用面积数量的变化,忽略用地强度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本文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获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信息,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指数,从地类变更和集约度变化两个方面,对1994~2002年石家庄市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从面积扩展和强度增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可以补偿单一指标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的不足,集约度增长指数较好地综合了两个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期间耕地仍是城市用地增长的重要来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成为满足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的重要途径;城市用地扩展并辅以集约程度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组织整体上呈集约化圈层式向外扩散,城市土地利用趋向合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区更多向空间立体维度发展,其他区则以内部填充、外延扩展和城市更新等方式实现城市用地增长;在类型上,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空间区位差异性,中心区继续强化城市中心职能,以商业金融业用地等"强"城市属性地类变化为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苗  陈银蓉  
以中美两国45年历史数据为例,借助计量经济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探讨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与土地利用净碳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中美两国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净碳通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口变化与土地利用净碳通量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净碳通量具有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美国的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净碳通量作用较小;(3)从脱钩状态看,1961—2005年,中美两国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净碳通量均基本呈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表明两国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而土地利用净碳通量持续下降。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对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即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的脱钩发展,碳排放大国仍应担负起全球碳减排的重任,努力保持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共同维护地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邢颖  乐立  张文磊  胡琪娟  
[目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析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法]以贵州省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都匀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两个系统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 2009—2016年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类型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变为土地利用滞后型。[结论]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协调发展度水平仍旧较低,且土地利用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都匀市今后发展,建议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对建设用地挖潜的力度,同时注重耕地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摆万奇  柏书琴  
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基本涵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简称LUCC) 的全球环境效应,分析了它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我国LUCC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子腾  严金明  高峰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未实现脱钩,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建议: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为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方创琳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土地、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及工矿迁建等带来了库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巨大变化。为此 ,如何构建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宏观土地利用类型新格局 ,不仅是近10年内百万移民安置和生产布局的重点 ,而且关系到库区未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在土地淹没与置换的胁迫条件下 ,库区土地资源类型转换的方式与过程 ;从要素控制、地段设计到系统模式优化的不同层次 ,提出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模式与措施 ;并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中柳  
一、通城县控制人口增长的形势严峻1.人口净增率高达17.1‰,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抽取通城县五乡两镇346个村民小组的汇总资料显示,1986年调查点上共出生人数389人,死亡人数111人,按抽样总体年平均人口16238人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为17.1‰,远远高过1986年公安年报人口自然增长率7.8‰的9.3‰,超过全国198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4.1‰的3‰,接近该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洁玫  任彧  陈杰  
中共中央提出的"五化"发展战略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鹤壁市作为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又处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列,肩负着保证粮食安全和实现中部崛起的双重重担,基于"五化"视角对鹤壁市过去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使用包括RS和GIS在内的"信息化"手段,运用ENVI、ARc GIS及FRAGStAtS软件方法,对鹤壁市建设用地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耕地基于"农业现代化"、对林地基于"绿色化"进行具体分析。主要结论有:工业化与城镇化下,鹤壁市建设用地实现了扩张与集聚,城市建设向"一核双星"模式发展;农业现代化下,耕地资源丰富且变化日益趋向集中连片,但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杰  黄英  段琪彩  刘新有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影响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分配,进而导致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发生变化。选用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下段牧羊河小流域内及周边气象站气象资料,植被、土壤以及地形数据,构建了研究区SWAT水文模型,分析其在牧羊河适用性后,结合1986~2009年的土地利用以及设置的人类活动增强和生态环境改善的4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用率定好的SW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下牧羊河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径流依次按1986、2000、2009、1995年土地利用方式减小,而蒸散依次按2009、1986、2000、1995年土地利用方式减小,土地利用对径流和蒸散的影响在汛期大于非汛期,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径流将减小;将现有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