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31)
- 2023(17008)
- 2022(14561)
- 2021(13755)
- 2020(11263)
- 2019(26097)
- 2018(26018)
- 2017(49425)
- 2016(26599)
- 2015(30331)
- 2014(30394)
- 2013(30475)
- 2012(28432)
- 2011(25951)
- 2010(26051)
- 2009(24412)
- 2008(23938)
- 2007(21133)
- 2006(19120)
- 2005(17200)
- 学科
- 济(129624)
- 经济(129489)
- 业(74361)
- 管理(70440)
- 农(52014)
- 企(51858)
- 企业(51858)
- 方法(49795)
- 数学(43547)
- 数学方法(43093)
- 农业(34475)
- 中国(34460)
- 业经(29159)
- 地方(28214)
- 学(25997)
- 财(25571)
- 制(22480)
- 贸(22426)
- 贸易(22413)
- 易(21754)
- 银(17665)
- 银行(17617)
- 发(17595)
- 环境(17502)
- 融(17456)
- 金融(17455)
- 和(17195)
- 行(16959)
- 体(16612)
- 理论(16568)
- 机构
- 大学(392062)
- 学院(389580)
- 济(170389)
- 经济(167053)
- 管理(150630)
- 研究(141321)
- 理学(129979)
- 理学院(128479)
- 管理学(126359)
- 管理学院(125681)
- 中国(108067)
- 科学(84512)
- 京(84387)
- 农(76910)
- 财(73497)
- 所(72049)
- 研究所(65291)
- 中心(63345)
- 业大(60609)
- 农业(58986)
- 财经(58433)
- 江(56819)
- 北京(53862)
- 经(53328)
- 范(52006)
- 经济学(51758)
- 师范(51610)
- 院(49796)
- 经济学院(46365)
- 州(45459)
- 基金
- 项目(259169)
- 科学(203856)
- 研究(191014)
- 基金(189790)
- 家(165293)
- 国家(163883)
- 科学基金(139699)
- 社会(123292)
- 社会科(116465)
- 社会科学(116432)
- 基金项目(100264)
- 省(98159)
- 自然(88153)
- 自然科(86081)
- 自然科学(86062)
- 教育(85247)
- 自然科学基金(84561)
- 划(82419)
- 资助(77965)
- 编号(77316)
- 成果(63376)
- 部(58512)
- 重点(57511)
- 发(56620)
- 课题(52570)
- 创(52460)
- 国家社会(51613)
- 教育部(49972)
- 创新(49033)
- 科研(48658)
- 期刊
- 济(197983)
- 经济(197983)
- 研究(121987)
- 中国(79402)
- 农(77182)
- 学报(62998)
- 科学(59652)
- 管理(53654)
- 财(53582)
- 农业(52735)
- 大学(48771)
- 学学(46021)
- 教育(39248)
- 融(37181)
- 金融(37181)
- 业经(33101)
- 技术(32549)
- 经济研究(30471)
- 财经(29236)
- 问题(26404)
- 业(25467)
- 经(25184)
- 世界(21784)
- 技术经济(20534)
- 贸(20465)
- 版(19927)
- 图书(19002)
- 理论(18601)
- 国际(18400)
- 资源(17952)
共检索到598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志刚
一、历史的潜伏点 任何时代都带有它前一个时代的烙印。中国近代人口运动的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人口经济关系埋下了种子,而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战略选择,也是影响新制度下人口经济关系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潜伏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建国后的四十年间,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始终占到80%以上,这个简单事实的人口学含义是清晰的:中国人口增长变化的历史性进程,基本上是由农村人口的增长变化决定的。 一、农村人口的增长 1949年,中国农村人口4.47亿,到1969年增为6.38亿,年平均增长率19.2‰。1982年则达到8.36亿,1949—1982年间净增人口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秦泽民
制度和政策对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影响〔美〕D·盖尔·约翰逊六、选择其他的政策是否要冒很大风险?政策制定者们可能回答说,一项把旨在减少所期望的儿童数量的适当的政策调整,同提供自愿的计划生育措施结合起来的政策,也许会使中国延缓几年才能达到继续实行现行政策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纯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如此,农村也是如此。不仅一般农村有很大变化,就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也有不小的变化。在诸多变化中,农民离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胡银根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南,朱楚珠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的生存条件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因素。人口增长对人口本身生存条件的全面影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人口增长过速使得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趋于恶化,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结论。人口增长使得某些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减少。由于这种减少的压力,从而又引起质上的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连友 王慧斌 关海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因素就是人口,而人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结构,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促使人口数量以及结构的逐步合理化。文章以山西省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山西省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在山西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口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因子,为政府制定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的人口政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匡家在
速度·效率·增长方式——1949—1979年中国经济增长透视匡家在速度高、效率低是建国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历程中,粗放型增长即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带动的增长是常态,是主流。决定这种增长方式的主要变量是什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该文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在一起的。基于此观点,该文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外地劳动力流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副作用并不明显;当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时,半城镇化的农村人口(劳动力)会出现回流,这种人口回流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导致该地区经济的急剧下滑。该文对我国1980—2013年农村人口流动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触发条件,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所造成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金
在论述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及其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运行现状及其特点,并就进一步协调该系统问题,从战略转变、人口迁移、资源开发及区域合作4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从而为缓解我国尤其是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熵增问题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农村 人口 土地 经济系统 运行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国学 熊启泉 谢玲红
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高彩礼婚姻屡见不鲜,彩礼水平飙升。高彩礼给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文章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特征,对比转型前的农村特征,具体分析了高彩礼婚姻产生并蔓延的原因。
关键词:
高彩礼 经济条件 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春燕
本文以家庭生育决策为理性行为作为分析前提,阐述了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认为中国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对生育有刺激作用,如定期根据家庭人口变化重新分配土地、对城乡提供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城乡间人口迁移等。本文提出一组替代政策和制度,以克服现行政策的缺陷,并可最终导致生育率水平下降。本文还认为人口规模对人均粮食供应、人均收入,从而对人均福利水平基本上无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凌云 向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回顾这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轨迹 ,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 ,对于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分别从动因特征、动态特征和结构特征三个方面 ,剖析 1 979— 2 0 0 1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格局及其成因。文章认为 ,与改革前相比 ,改革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已有了较大改善、形态有了重大转变 ,但仍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稳定以及加快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的转化 ,是实现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焦方义 李楠
本文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进行了理论与经验两方面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在农业生产中实施的不同土地制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形成不同的激励,而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行的价格、财税制度变革又以形成的利益空间影响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借助计量和统计方法,对1978—2004年不同阶段内农村土地制度和价格、财税制度变化影响农业增长的情况进行了检验,用以说明制度变迁的突出贡献。由此可以建议,应该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
农村 制度变迁 农业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绍凤 孟向京
在中国人均资源贫乏、人口对生态系统压力增大、经济落后、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失业严重的情况下 ,人口过快增长既不能促进资本增长 ,也不能促进技术进步 ,它只能会减缓人均收入的提高。因此 ,为了促进人均收入的提高 ,必须尽可能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关键词:
严格控制 人口增长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