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65)
2023(20250)
2022(17183)
2021(15866)
2020(13229)
2019(29869)
2018(29622)
2017(57019)
2016(30763)
2015(34375)
2014(34168)
2013(34199)
2012(31532)
2011(28588)
2010(29048)
2009(27352)
2008(26793)
2007(23995)
2006(21788)
2005(19832)
作者
(89493)
(74634)
(74151)
(70376)
(47479)
(35704)
(33592)
(29127)
(28221)
(26878)
(25395)
(24949)
(23916)
(23787)
(23163)
(22645)
(21829)
(21555)
(21379)
(21315)
(18748)
(18470)
(18017)
(17326)
(16877)
(16602)
(16599)
(16518)
(15119)
(14749)
学科
(145138)
经济(144980)
(106646)
管理(95188)
(86967)
企业(86967)
方法(55315)
(51011)
数学(44880)
数学方法(44462)
中国(38788)
业经(38123)
(36142)
农业(33993)
地方(32336)
(26956)
(26648)
贸易(26632)
(26581)
(25852)
(23267)
财务(23191)
财务管理(23155)
技术(22952)
理论(22340)
(22311)
企业财务(21884)
(20532)
(20366)
银行(20320)
机构
学院(445837)
大学(441377)
(192543)
经济(188720)
管理(175839)
研究(154285)
理学(150247)
理学院(148659)
管理学(146466)
管理学院(145659)
中国(119854)
(94615)
科学(91585)
(86616)
(82399)
(78394)
研究所(70450)
中心(69732)
(68877)
财经(67975)
业大(66901)
农业(63329)
(61690)
北京(59848)
经济学(57698)
(57371)
师范(56875)
(54803)
(54727)
经济学院(51725)
基金
项目(290308)
科学(229234)
研究(216207)
基金(210459)
(182114)
国家(180433)
科学基金(155546)
社会(139272)
社会科(131771)
社会科学(131738)
(114089)
基金项目(110929)
自然(98050)
教育(97356)
自然科(95764)
自然科学(95746)
自然科学基金(94063)
(93952)
编号(88989)
资助(86010)
成果(71849)
(65696)
重点(64392)
(64124)
(61331)
课题(60506)
国家社会(57496)
创新(56819)
教育部(55084)
人文(54558)
期刊
(228686)
经济(228686)
研究(138464)
中国(92518)
(80122)
管理(68599)
(67368)
学报(65788)
科学(63426)
农业(54345)
大学(50839)
学学(48126)
教育(46619)
(44115)
金融(44115)
技术(40454)
业经(39921)
经济研究(35334)
财经(33914)
问题(29853)
(29238)
(28818)
技术经济(24948)
世界(22976)
(22824)
现代(21501)
图书(20857)
商业(20758)
(20688)
理论(20408)
共检索到691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凯翔  
本文以史志宏对清代农业产出的测算为主,比较了关于历史时期亩产量、人均占有粮食等指标的各种估计,并将其与近现代的统计数据相对照,认为通过大量亩产事例估计的历史时期单作物亩产量是相对可靠的,但对人均占有粮食等指标的估计则受复种指数、要素投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仍有存疑之处。特别是,清中期以后人均占有粮食的下降程度可能是高估的,而且其下降未必能直接解释为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衰退,它可能是手工业效率提高、要素投入调整的结果。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左学金  
本文在综述马尔萨斯以来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人口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过高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但是中低水平生育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1990年代以来,超低生育率(lowest low fertility)在部分欧洲和亚洲国家(地区)蔓延,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口超低生育率的担忧。中国人口态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严峻挑战,中国目前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应该及早作出调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许涤新  
(一) 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1949年末大陆人口总数是5亿4100多万。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到1982年7月1日,大陆人口为10亿零817万,比1949年末增长4亿6000多万,快要增加一倍了。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仲生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理论学说是从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发展而来的。本文以资本形成和资本/产出比例变动模型、"临界最小努力"发展模型以及技术进步发展模型等理论学说为基础,阐述了20世纪以来有关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理论学说,并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了简评。然后就人口增长的经济效应、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言进行理论的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东峰  王静文  殷成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使我国大城市地区普遍实现了建成区空间的大规模扩张过程。以2004年我国大城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动力的现状特征。研究认为,我国大城市在普遍呈现出建成区空间快速增长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元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等各种因素共同驱动了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张的现实进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道路交通条件改善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影响较为复杂、尚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研究建议,致力于空间紧凑型城市建设、适当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强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涌泉  
正确处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一书评介王涌泉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探索、研究、论述、争论已延续数千年,但其核心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如果单纯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彪  陈璐  
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还是我国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二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作者通过"积差相关系数"这一数理指标验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人均财政收入差异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负相关关系,并从粮食主产区耕地机会成本损失视角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反差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以期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志贤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注意,许多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正在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阐明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 我认为,在人口理论上有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必须遵循的,那就是:人口是一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赖德健  熊婷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锋正  刘新平  刘向晖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耕地硬约束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形成了巨大挑战,劳动力需求和食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对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树立现代粮食安全理念,保障粮食供需平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柳杨  
忽略面源污染外部性的生产率分析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政策指导价值,而从非期望产出角度构造的生产率分析难以用于冬小麦生产。本文在方向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投入产出双视角Malmquist-Luenberge(DML)指数,将环境影响纳入到生产率中,通过分析带来环境污染投入的效率可以获得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使用DML指数方法,以11个冬小麦主产区2004-2011年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TFP)仅增长了4.41%,其中技术效率提高了3.20%,技术进步为1.17%,环境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志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唐华俊  李文娟  赵书河  
农业是以作物生长为基础,因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和南北之间气候差异显著。气候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主要农区水资源和热量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种资源及其抗逆性也会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气候变化直接导致局部地区农业气候灾害和农业病虫害频度与强度加剧。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我国农业作物种植制度、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围绕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开展了很多研究。综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自古以来,“吃饭问题”在中国这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泱泱大国就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古人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而现代的认识则是:“无粮不稳、无农不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在人口控制还是在农业生产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卓越成绩。但中国目前尚有6500万绝对贫困人口(我国1995年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线为530元——参见《经济日报》1996年3月20日),吃饭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在于,人口增长势必会带来粮食消费的增加,因为人口是天然的消费力的存在,这该是无异议的。 我们常常听说一种说法:中国大陆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这可以说是一种成就,但也同时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中国迄今仍处在温饱略有余的初级发展阶段。应当说,粮食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无法使我们掉以轻心。中国现在粮食供需紧张,粮价持续上升问题已开始为传媒所关注,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醒一下读者:眼下,“粮食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关心国事的读者一定可以从各路媒介获得这么一个信息:粮食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1996年4月8日出刊的《瞭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宏霞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持续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陈宏霞如何处理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与持续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关系?这是关系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问题。广东省在过去几年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