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36)
2023(12761)
2022(11221)
2021(10289)
2020(8713)
2019(19848)
2018(19539)
2017(37661)
2016(20745)
2015(22963)
2014(22694)
2013(22462)
2012(20363)
2011(18280)
2010(17865)
2009(16134)
2008(15455)
2007(13253)
2006(11400)
2005(9543)
作者
(62070)
(51451)
(51199)
(48486)
(32602)
(24885)
(23047)
(20380)
(19644)
(18075)
(17525)
(17250)
(16278)
(16025)
(15928)
(15866)
(15708)
(15379)
(14671)
(14533)
(13088)
(12444)
(12277)
(11728)
(11619)
(11402)
(11338)
(11204)
(10456)
(10332)
学科
(78742)
经济(78648)
管理(56717)
(54854)
(44423)
企业(44423)
方法(39804)
数学(35073)
数学方法(34721)
(21726)
中国(20484)
(19454)
(19123)
业经(17444)
地方(15205)
(15119)
贸易(15115)
农业(15004)
(14679)
技术(13016)
环境(12989)
理论(12625)
(12544)
(12220)
(12167)
财务(12105)
财务管理(12089)
企业财务(11451)
(10989)
(10697)
机构
大学(293423)
学院(290774)
管理(116519)
(112115)
经济(109768)
理学(102939)
理学院(101775)
管理学(99880)
管理学院(99384)
研究(97895)
中国(69183)
科学(65234)
(62095)
(55573)
业大(51037)
(50303)
(47682)
研究所(46809)
农业(44307)
中心(43649)
财经(39907)
(39832)
北京(38620)
(37462)
师范(36969)
(36521)
(35134)
经济学(33373)
(32465)
技术(30869)
基金
项目(212971)
科学(165869)
基金(154765)
研究(148011)
(138160)
国家(137042)
科学基金(116456)
社会(92796)
社会科(87917)
社会科学(87892)
基金项目(83453)
(83415)
自然(79075)
自然科(77230)
自然科学(77206)
自然科学基金(75830)
(71102)
教育(67416)
资助(63308)
编号(58971)
重点(47715)
(45900)
成果(45730)
(44634)
(44343)
科研(41605)
创新(41389)
计划(41136)
课题(40135)
大学(38775)
期刊
(112301)
经济(112301)
研究(80246)
学报(55493)
(49003)
中国(48824)
科学(48454)
大学(40560)
管理(39184)
学学(38614)
农业(34151)
(33336)
教育(28299)
技术(22933)
(19945)
金融(19945)
业经(19282)
经济研究(18746)
财经(18327)
(17295)
科技(16041)
(15570)
业大(15477)
问题(15000)
图书(14838)
(14789)
理论(13790)
技术经济(13706)
资源(13152)
商业(12968)
共检索到397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程远  陈蕾  
使用全国省域面板数据,以人口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呈反向关系,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与储蓄率的上升具有客观联系。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等因素也对储蓄率有着显著影响。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制定政策时应该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具体特点,从而形成合理的国民储蓄率,最终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沫凝  
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质量红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人力资本提升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从理论上推导了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及人力资本提升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关系,并利用1990-2014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显著负相关,人力资本提升会通过增加收入提高居民储蓄率,但一期滞后会因为降低未来收入不确定性而降低居民储蓄率。最后本文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程远  陈蕾  
使用全国省域面板数据,以人口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呈反向关系,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与储蓄率的上升具有客观联系。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等因素也对储蓄率有着显著影响。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制定政策时应该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具体特点,从而形成合理的国民储蓄率,最终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凯风  潘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水平之高、速度之快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探寻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原因,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如何作用于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结构作用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广义系统GMM方法分别对全国样本、东中西分区域样本进行了参数估计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城镇化率等角度分别分析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构建长效配套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支持老年服务化发展、协调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吉恒  顾薪宜  杨灿  
本文基于多元函数模型建立居民储蓄率与工资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中国银行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高宏  
本文以1991—2014年全球范围内的91个经济体为样本,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化方面,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期寿命的提高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抵消甚至超过了老龄人口负担上升的负效应。未来,随着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衰减,人口红利进一步消退,中国需要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孟令国  王清  胡广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年龄结构变动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为二次人口红利中储蓄红利的实现提供实证支持和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提高了我国的国民储蓄率。(2)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少儿抚养比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则结果相反;而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无论是否考虑时间效应,都会增加国民储蓄率。(3)二元经济制度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正在弱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具有很强的动态效应。建议:应建立积累制的养老制度、疏通投资渠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思家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建立了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用以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我国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影响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储蓄率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它还受到少儿抚养比变化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抚养比持续下降,那么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同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最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存在剧烈经济波动,居民储蓄率就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性改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谢勇  
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农村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农村居民储蓄率的明显上升;其次,农村居民储蓄率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不明显,但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储蓄率却表现出显著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在45~49岁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低点;第三,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第四,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其财富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户主的政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居民储蓄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储蓄倾向由原来单一的储蓄存款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和兴办私人企业多种方式并重的方向发展,居民储蓄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讨论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变化规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勇  
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农户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农村储蓄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储蓄率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不明显,但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储蓄率呈现出显著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在45~49岁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低点;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农户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户储蓄率与其财富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玲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豫新  程谢君  
我国已经进入以人口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后人口转变"时代。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后人口转变"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水平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呈现U型结构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当人口抚养比小于18.8%的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而当人口抚养比高于18.8%的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将推高居民储蓄率。当前,我国居民抚养比约为13.7%,低于18.8%的临界值。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造成居民储蓄率水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未来可能会促使居民储蓄率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此,要着力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供兼顾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资产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降低居民储蓄率,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