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1)
2023(7567)
2022(5863)
2021(5485)
2020(4517)
2019(10412)
2018(10013)
2017(19832)
2016(10263)
2015(11062)
2014(10527)
2013(10580)
2012(9500)
2011(8646)
2010(8598)
2009(8036)
2008(7593)
2007(6876)
2006(6337)
2005(5524)
作者
(26820)
(23409)
(22520)
(21675)
(14315)
(11185)
(10148)
(8936)
(8723)
(8114)
(7860)
(7432)
(7143)
(7067)
(7040)
(6788)
(6691)
(6569)
(6531)
(6415)
(5665)
(5661)
(5644)
(5600)
(5317)
(5111)
(5009)
(4892)
(4671)
(4512)
学科
(45812)
经济(45761)
(44988)
(35374)
农业(29879)
管理(21554)
业经(15799)
(15096)
企业(15096)
中国(13912)
方法(12427)
数学(10681)
数学方法(10545)
地方(10157)
农业经济(10098)
(10091)
人口(9818)
(9048)
农村(9039)
(8960)
(8750)
(8066)
(7763)
贸易(7757)
(7741)
发展(7677)
(7664)
(7591)
收入(7321)
土地(7313)
机构
学院(139684)
大学(134834)
(63821)
经济(62788)
管理(53689)
研究(50206)
理学(46763)
理学院(46335)
管理学(45640)
管理学院(45387)
(45147)
中国(39613)
农业(34077)
科学(28219)
(27344)
业大(27204)
(26373)
(25120)
中心(24165)
研究所(22491)
(21522)
农业大学(20797)
财经(20622)
经济学(19021)
(18926)
(18308)
师范(18213)
经济管理(17993)
经济学院(17266)
(16819)
基金
项目(95134)
科学(76020)
研究(74230)
基金(69681)
(60357)
国家(59710)
科学基金(51400)
社会(49715)
社会科(46659)
社会科学(46647)
(37898)
基金项目(36995)
教育(31735)
编号(31337)
(30435)
自然(30140)
自然科(29470)
自然科学(29464)
自然科学基金(28940)
(27802)
资助(25987)
成果(24730)
(22655)
(21766)
国家社会(21295)
重点(21067)
课题(20308)
(20290)
(20271)
(19679)
期刊
(77170)
经济(77170)
(51923)
研究(42609)
农业(34943)
中国(32697)
科学(21329)
学报(21226)
业经(19999)
(18182)
大学(17527)
(16756)
金融(16756)
学学(16691)
(16219)
管理(15699)
农业经济(13512)
农村(13503)
(13503)
教育(13427)
问题(11586)
技术(10619)
经济研究(10227)
世界(9934)
财经(9543)
(9011)
农村经济(8920)
经济问题(8842)
(8320)
社会(7960)
共检索到215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建雷  
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经济结构。由此,这也使得农村中发育形成了一个以"半工半耕"农户为主体的、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农村中间阶层。这一规模庞大的中间阶层将趋向何种阶级状态,应如何理解其分化路径及阶级属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约束下,农村中间阶层农户的家庭收入变动,更与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及配置方式相关,即人口分化构成为这一阶层分化的基本机制。这也是黄宗智先生所指称的当前我国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悖论社会形态"的基本生成机制。农民家庭的人口分化模式,意味着我国农民的分化路径既非沿着欧美发达社会中产化的职业分层模式演变,也非沿着马克思主义传统下农民的无产化模式演进。由此,所形成的去无产化的农村社会,也构成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稳定的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胜祥  
研究目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土地情结变迁的基本情况及趋势,考察转型期中国的人地关系及土地流转中的情感阻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法。研究结果:(1)经过30余年的经济社会转型,农民土地情结已经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但传统色彩依然浓厚;(2)土地情结中的"传统信仰"维度与农民分化各组变量显著负相关,"土地依赖"维度主要与农民的经济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显著负相关,"离土创业"维度则只与农民的经济分化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如果农民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会逐渐淡化对土地价值的传统信仰,在生活和心理上弱化对土地的依赖,强化离土创业的动机,届时,土地才会去除附着于其上几千年的情感纠结,单纯地作为经济...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洪仁  杨学成  
农业、农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我国目前的农民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同质性农民的分化日益明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对山东省农民分化的现状研究,把握农民分化的真实情况,正确估量农民分化的趋势,从而使农村政策的制定更多地着眼于变化了的农民,实现以农民为本位,重新认识农民,尊重、保护、教育、引导农民,把我国诱致性的农村改革进一步地推向深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张士林  
转型期农民道德观念的分化与冲突折射出一定程度范围内的道德困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道德共识的任务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农民道德分化产生的经济基础,政治对道德控制力的弱化是农民道德分化产生的政治环境,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趋势,彰显了多元基础上强化道德共识诉求的历史必然。要解决农民道德困境问题,必须对外在的制度建构和内心的道德自律两条路径进行整合优化,即培育乡村共同体,强化凝聚农民道德共识的组织支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凝聚农民道德共识的价值引领;培育公共理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柳建平  闫鹏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进程持续推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也在不断强化。本文依据韦伯的社会阶层分化理论,结合中国农民工实际,提出了一个关于农民工内部分化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中国农民工内部分化是"基于市场竞争力的分化"、"基于劳动收入的分化"和"基于家庭禀赋的分化",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渐次递进。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根据社会调查资料,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工群体内部在从事职业、技术水平、经济收入及城市消费等关联方面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于1992年通过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312个固定观察村点,对农民职业分化的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回收调查村有效问卷305份,农户问卷7604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利群  
农民分化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象。本文对农民分化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探讨英、俄等国家农民分化的历史轨迹及各自特点,并通过对中国与英、俄农民分化的比较,揭示中国农民分化的特点及规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家骥  
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陈家骥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又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二是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那它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中国特色。一、农民流动是农民分化的过程“民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宇雄  
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合作出现了互助性合作、服务性合作和市场性合作的依次转换,与此相对应,农民本身也经历了从生存型农民到发展型农民再到现代型农民的转变,农民合作形式的提升推动了农民的现代转型。在我国农民绝对数量多,相对比例高,人均可耕地资源少,而城市吸纳农村人口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吸收农村人口比例的基本国情之下,通过这样升级的合作路径可以走出一条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民现代化之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胜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行,使得铁板一块的农村社会开始分化。农村居民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差异化,不仅是村落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推动着村落社会新的分层体系的形成。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一个普通村落的解剖,在一个特定村落社区里揭示了改革开发后农民分化的变迁过程。案例研究表明,在农村居民职业分化和收入差异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以职业为基础、财产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社会分层标准正成为村落社会分层的基准;在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分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速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体系正在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城中村”这一新生事物。“城中村”农民也随之急剧分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时代特点,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本文以陕西省的付村、梁村、彭村、南村、北村和东村6个村庄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实证的角度系统地考察转型时期的“城中村”农民分化及其特点。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宋敏  陈青  
农地城市流转是土地资源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置的必然过程。为探明异质化日益明显的农民群体的福利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异性变动,采用湖北省武汉市所辖6个远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纯农业生产者、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等3种分化类型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略有上升;3种分化类型农民的福利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经商兼农类农民、半工半农类农民和纯农业生产类农民;提升纯农业生产者和半工半农者这两个分化类型的福利水平是改善农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关键;此外,影响这两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同春芬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整体分化的诱因和特征的分析 ,提出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 ,应及时、科学地研究农民分化的特征 ,全面正确认识农村和农民 ;应高度重视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社会各阶层影响的宏观调节机制 ;正确处理农民阶层分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学制定和调整有关农民的政策 ,加速农民阶层的分化 ,这是事关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苟兴朝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成本约束又是当前市民化的最大障碍。尽管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市民化的主要方式,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决定了农民市民化路径应该也能够多样化。不同群体农民的市民化成本构成不尽相同,分担主体各异,资金来源有别。在进行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制度顶层设计时,需遵循"中央主导,地方主体"、"注重公平,务实求效"、"承认差异,分类改革"、"整体谋划,渐次推进"的原则,做到责任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筹资途径常态化,以实现农民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的农民市民化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