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77)
2023(14154)
2022(11899)
2021(10953)
2020(8835)
2019(19678)
2018(19242)
2017(35796)
2016(18816)
2015(20989)
2014(20521)
2013(20305)
2012(19216)
2011(17866)
2010(17825)
2009(16564)
2008(16031)
2007(13829)
2006(12677)
2005(11761)
作者
(53657)
(44683)
(44549)
(42386)
(28742)
(21349)
(20095)
(17313)
(17053)
(15758)
(15494)
(14894)
(14288)
(14274)
(14028)
(13878)
(13319)
(13000)
(12757)
(12501)
(11418)
(10876)
(10663)
(10414)
(10154)
(10106)
(9773)
(9510)
(8978)
(8878)
学科
(101201)
经济(101108)
管理(48371)
(44205)
(32819)
企业(32819)
方法(32152)
中国(31970)
数学(28207)
数学方法(28005)
地方(27695)
(24351)
业经(20492)
(18733)
贸易(18719)
(18101)
(18074)
(17221)
地方经济(16879)
农业(16756)
(16248)
(15761)
金融(15760)
环境(15394)
(15339)
银行(15324)
(15032)
(14945)
(12590)
(11600)
机构
学院(273349)
大学(272031)
(129498)
经济(127247)
研究(106285)
管理(98236)
理学(83254)
理学院(82209)
中国(81997)
管理学(80957)
管理学院(80435)
科学(60322)
(58709)
(56208)
(53736)
研究所(48413)
中心(46364)
财经(44335)
经济学(42357)
(40752)
(40442)
(40252)
(38235)
(38229)
北京(38109)
师范(37927)
经济学院(37896)
业大(34017)
财经大学(32863)
科学院(32347)
基金
项目(177210)
科学(141637)
研究(133122)
基金(130195)
(113262)
国家(112391)
科学基金(95879)
社会(89407)
社会科(84955)
社会科学(84942)
基金项目(67120)
(66800)
教育(59575)
自然(57384)
(56905)
自然科(56035)
自然科学(56022)
自然科学基金(55018)
资助(52867)
编号(52008)
(44898)
成果(42485)
重点(40955)
(40070)
国家社会(38684)
课题(37251)
发展(37150)
(36845)
(36572)
中国(34867)
期刊
(154080)
经济(154080)
研究(92072)
中国(58998)
(40383)
管理(38942)
(38908)
科学(38350)
学报(37312)
(29205)
金融(29205)
教育(28875)
大学(28795)
农业(27115)
学学(27053)
经济研究(27046)
业经(23748)
技术(23250)
财经(22925)
(20130)
问题(19831)
(18006)
世界(16742)
国际(16464)
(14832)
技术经济(14592)
统计(13414)
资源(13285)
商业(12921)
现代(12366)
共检索到433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从统计上看,一个地区偏离均衡发展的程度可以表示为该地区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占全国份额与人口占全国份额的偏离程度,区域差异其实就是其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间的不匹配程度。文章使用度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指标,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区域差距及其变化,发现区域差距自2003年以后呈现收敛趋势;通过把区域差距分解为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程度变化的相对差异,探讨了区域差距变化的动态机制,发现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由经济聚集度变化所决定,人口聚集度变化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人口流动壁垒的降低,其在缩小区域差距上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恒  苏航  魏修建  
随着我国区域协调战略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发展格局产生了动态演化。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视角,探讨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变具有三个特征:我国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2010年为节点,金融业发展格局从东部开始缓慢转向我国中部地区。且金融业发展格局演变可能具有动力转换特征,表现为由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转化为依托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2)以东部地区金融业最为典型,高涨的劳动工资已经波及到劳动就业,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而劳动力流动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匹配度,但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提高通过对劳动力流动能力的调节,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升。(3)东中部地区之间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竞争关系表现出非良性特征。而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可能存在资本要素投入过度现象,东西部地区可能存在投机性资本要素投入,以上均不利于金融业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高。(4)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实体经济增长能力较弱,导致无法以需求为导向促进金融业发展规模扩大,致使金融业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的匹配度无法有效提高。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较高地区具有的特征为:金融业双要素供给处于相对有效竞争市场,且金融业发展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高于劳动力要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刘姝伶  
文章提出了经济分布基准下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测度指标,并依据相关经济理论设计了基于Matlab的空间模拟与估算方法。选取89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作为节点,对中国2005~2012年的人口与经济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反推得到的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与统计值总体吻合。以此为基础的估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国以经济分布为基准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同期人口与经济重心距离趋于缩小佐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部分参数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研究期内全国的人口与经济都处于集聚化发展趋势中,因此建议进一步扫除人口与其他要素的流动阻碍,通过集聚来实现人口与经济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分布均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箱型图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位数以上的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增长主体;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各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而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加快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收敛速度。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武鹏  金相郁  马丽  
本文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1952~200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数值分布和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长期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没未出现"俱乐部收敛"的现象;邻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对收敛性;无论就数值分布还是空间分布而言,经济体制变迁均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进趋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杏  江晴  
自由市场机制下的一般均衡结果,是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验经济学认为仅以价格功能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并非可靠。如果说一般均衡只是一种在严格假说前提下的理论推导结果,那么通过市场设计达到资源的稳定匹配才是一种更符合现实的均衡状况。本文对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和实验经济学的稳定匹配的基石性假说、研究方法和政策导向进行辨析。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匹配理论是经济学真正从解释性学科走向应用性学科的里程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慕晓飞  雷磊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曾光辉  冯星宇  
研究对277个地级市在2011—2019年间的信用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1)城市的信用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但仅在东部地区信用对经济具有较高的拉动作用,其他地区主要依靠经济推动信用发展;(2)从全国范围来看,信用—经济的耦合程度保持在初级协调水平,东部的协调程度相对更高,处于中级协调水平;(3)信用—经济耦合协调程度高并不能说明两个系统均衡发展。东部双系统均发展良好,中部地区的城市大多是信用领先经济,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与信用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失调数量不断增加。最后,文章就如何实现信用和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曲建  彭坚  
未来30年,深圳应实施"湾区发展"战略,以深圳湾为内核,通过沿珠江东岸向两翼扩展,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形成与特大城市定位相匹配,包含传统优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三位一体"超大型产业综合体。深圳的"内核产业圈"要形成"五体并重"的格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研发设计与加工制造并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现代服务与制造基地并重、都市产业与郊区生产并重。还要加快深莞惠"合作产业圈"建设,构成世界级超大规模产业综合体。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爽  刘黎明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得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及其区域间的特征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存在较严重的非均衡问题,而且区域间的差异十分明显。资源禀赋的初始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以及相关政策效应是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主要经济学因素。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需要适度调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江  秦建友  高书平  
本文在C-P空间聚集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流通效率计算模型,通过代入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计算了三大经济区域的流通效率一致性,并采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对流通效率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我国的商贸流通效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下降,现有商贸流通水平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供给侧改革中应该注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翼飞  张车伟  
地区差距从空间上看表现为人口与产业分布的不匹配,因此研究不匹配是审视地区差距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构造测度不匹配程度的指数,描绘了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程度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并在分析不匹配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可能导致其扩大的研究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口与产业不匹配程度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人口迁移壁垒、资本边际产出变动差异对不匹配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阻止其扩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