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6)
2023(14911)
2022(12418)
2021(11628)
2020(9448)
2019(21839)
2018(21965)
2017(42221)
2016(23159)
2015(26099)
2014(26262)
2013(25856)
2012(23535)
2011(20947)
2010(20840)
2009(19014)
2008(18335)
2007(16337)
2006(14545)
2005(12622)
作者
(65654)
(54900)
(54204)
(51672)
(34631)
(26353)
(24576)
(21591)
(20928)
(19376)
(18636)
(18385)
(17176)
(17159)
(16729)
(16576)
(16345)
(16022)
(15766)
(15452)
(13629)
(13370)
(13174)
(12743)
(12360)
(12232)
(12190)
(11966)
(11020)
(10864)
学科
(94553)
经济(94447)
(67747)
管理(60198)
(51201)
(45749)
企业(45749)
方法(37985)
农业(34078)
数学(32913)
数学方法(32575)
中国(27520)
业经(26414)
地方(22535)
(21132)
(19097)
(17268)
(15560)
(15133)
贸易(15125)
(14630)
理论(14243)
技术(14068)
环境(13956)
(13249)
(13042)
(12935)
财务(12862)
财务管理(12841)
农业经济(12672)
机构
学院(322699)
大学(320813)
管理(129053)
(127142)
经济(124298)
理学(112361)
理学院(111138)
管理学(109218)
管理学院(108656)
研究(107810)
中国(81103)
(69034)
(69031)
科学(67855)
业大(54337)
(54306)
(53739)
农业(52695)
中心(50422)
研究所(49000)
(47872)
(44414)
师范(44071)
财经(43814)
北京(43203)
(40025)
(38978)
(38437)
经济学(36432)
经济管理(35625)
基金
项目(224842)
科学(176542)
研究(167588)
基金(161865)
(140136)
国家(138855)
科学基金(119673)
社会(105181)
社会科(99117)
社会科学(99092)
(88482)
基金项目(87388)
自然(76678)
教育(75029)
自然科(74840)
自然科学(74822)
(73476)
自然科学基金(73460)
编号(71011)
资助(64498)
成果(56654)
重点(49414)
(49013)
(48993)
课题(47286)
(46204)
创新(43002)
国家社会(42718)
科研(42295)
教育部(41610)
期刊
(145286)
经济(145286)
研究(93275)
(71200)
中国(65778)
学报(51832)
科学(49007)
农业(48530)
管理(42483)
大学(40198)
(39198)
学学(37847)
教育(35791)
业经(29520)
(28535)
金融(28535)
技术(27555)
(22611)
问题(20834)
经济研究(20053)
财经(19987)
图书(17741)
(17718)
(16940)
资源(16471)
科技(16030)
理论(15508)
农业经济(15360)
技术经济(15137)
现代(15135)
共检索到473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章磷  王春霞  
我国农业部门还能够析出多少劳动力?本文系统分析了人口、农业劳动力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系发现,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机械化是影响剩余劳动力流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替代的劳动力低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流量将绝对减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从农业部门析出更多劳动力。以大庆市为例分析得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量为负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和发展农机服务市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春雨  方觉曙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胜杰  韩树林  
本文运用传统建模和现代协整建模理论 ,以重庆市为例 ,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行业分布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并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力  
分析了重庆市部分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概况、区域分布及规模,论述了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增加收入的贡献,产生的非农化效应,以及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堂林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本文仅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优势、机遇、挑战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应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等,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蒋序怀  胡广  
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先运  
The paper discussed several current methods to measure rural residual labor forces,forwards a feasible shortcut way to measure,and conducts research and forecast by using the data of Shangdong Province.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宁建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阶段的转移应该将大中城市 (包括输出地的县城 )作为流向的第一渠道 ,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作为流向的第二渠道 ,因农产品需求和多样化带动的农村内部转移作为第三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压力 ,才能相对疏通农民工流向的整体渠道。为了论证这一点 ,本文选用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调查的特例 ,结合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一些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