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72)
2023(13474)
2022(11243)
2021(10467)
2020(8653)
2019(19915)
2018(20150)
2017(39302)
2016(21557)
2015(24339)
2014(24667)
2013(24312)
2012(21938)
2011(19731)
2010(19742)
2009(18079)
2008(17543)
2007(15530)
2006(13843)
2005(12110)
作者
(62258)
(52221)
(51328)
(48968)
(32682)
(24959)
(23242)
(20691)
(19813)
(18438)
(17600)
(17437)
(16358)
(16219)
(15796)
(15724)
(15527)
(15253)
(14872)
(14540)
(13024)
(12805)
(12565)
(12007)
(11827)
(11588)
(11485)
(11381)
(10505)
(10265)
学科
(90445)
经济(90342)
(64394)
管理(56369)
(47984)
(43179)
企业(43179)
方法(37248)
数学(32325)
数学方法(32004)
农业(31865)
中国(26147)
业经(24133)
(19984)
(19041)
地方(19025)
(16413)
(14695)
贸易(14688)
(14500)
(14234)
理论(13475)
技术(13470)
环境(13069)
(12793)
(12569)
(12249)
(12218)
银行(12177)
土地(11762)
机构
学院(306119)
大学(305080)
管理(123562)
(121957)
经济(119323)
理学(107855)
理学院(106690)
管理学(104817)
管理学院(104302)
研究(102917)
中国(76750)
(67573)
(65471)
科学(64994)
业大(52848)
(52127)
农业(51885)
(51554)
研究所(47619)
中心(47293)
(44771)
财经(41953)
(41227)
师范(40910)
北京(40833)
(38325)
(36364)
(36147)
经济学(34918)
经济管理(34114)
基金
项目(212890)
科学(167404)
研究(157671)
基金(153980)
(133781)
国家(132566)
科学基金(113855)
社会(99093)
社会科(93355)
社会科学(93330)
(83696)
基金项目(82855)
自然(73501)
自然科(71737)
自然科学(71720)
教育(70701)
自然科学基金(70435)
(69479)
编号(66372)
资助(61870)
成果(53003)
(46884)
重点(46829)
(46061)
课题(44338)
(43776)
创新(40661)
国家社会(40180)
科研(40152)
教育部(39616)
期刊
(137186)
经济(137186)
研究(88165)
(68909)
中国(61940)
学报(49735)
科学(47698)
农业(46860)
管理(40743)
大学(38308)
学学(36189)
(35814)
教育(33567)
业经(27947)
(26391)
金融(26391)
技术(25508)
(21929)
问题(19624)
经济研究(19337)
财经(19326)
(16345)
(16184)
图书(15682)
科技(15289)
资源(15017)
理论(14706)
技术经济(14691)
农业经济(14651)
农村(14483)
共检索到444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伟艳  张安录  渠丽萍  
在Carlino-Mills区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农地非农化变量,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截面数据,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人口与非农就业相互影响,非农就业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要大于城市人口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三产业就业呈负相关关系;②城市人口和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城市人口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要大于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农地非农化与第二产业就业正相关,与第三产就业负相关;③就业非农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吉军  许实  马贤磊  陈健  
研究目的:模拟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方法: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和库诺特竞争模型。研究结果:土地税费政策监管不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土地过度非农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结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税费政策,加强税费监管;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文涛  刘秀玲  
文章利用1978—2013年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推进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而劳动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不合理的制度性原因,使得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受到阻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岑  冯长春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城市人口规模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异速生长模型,探讨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用地扩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我国城市用地发展整体上处于较合理的水平,但是土地城市化的相对速度在加快,人地关系正异速生长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其中小城市和工业城市用地平均水平最高,特大城市、综合性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超出了合理阈值,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有针对性的予以调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在余  张运华  
长期以来,工业化文献中多数从供给的角度强调资本是解决工业化问题的决定作用,忽视市场需求约束,把欠发达国家视作天然的萨伊法则统治的古典世界,刘易斯(1989)指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由原先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国民收入的4%-5%转变为自愿的储蓄达到国民收入12%~15%以上的这个过程,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学者们开始探索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长忠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理论是土地征用过程提出的重大命题。据此命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应该突出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应该从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贴标准、正视征地行为等方面完善征地制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龙花楼  李裕瑞  
基于土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阶段耦合规律的理论分析,应用承载力模型,开展了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非农化适度性的评价和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的界定。结果表明:①受区域土地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建设用地供给之间呈现为正反双向的"S"型曲线,两者之间的耦合变化规律以工业化完成阶段最为显著;②工业化初期至后期阶段土地非农化趋势表现为缓慢增长,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为10.0%~17.5%;③工业化与城镇化驱动作用强度决定着土地非农化规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科学调控土地非农化进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孝强  吴次芳  方明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全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得到持续提高,由0.54上升至0.76,从中协调耦合等级发展为较协调耦合等级,各市协调耦合度及其等级都获得相应提高,但"北高南低,南北分化"的空间差异特征依然显著;2以2005年为界,前半期全省及省内各市协调耦合度增速较快,但2005年之后显著放缓,说明促进各要素协调非农化的难度在上升;3地区不平衡未得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长青  钱文荣  翟印礼  
文章利用1995~2006年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总量和每镇平均量两个层次,测算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人口非农化的关系,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口非农化的贡献弹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全国总量层次还是从镇均层次看,公共投资对非农人口贡献效率均呈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特点。从贡献弹性看,全国总量贡献弹性变化小于镇均贡献弹性,二者贡献弹性均呈下降趋势。建议当前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在中部地区,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人口非农化发展;西部地区通过撤乡并镇,扩大小城镇规模,以提高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和缩小地区差距。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培芳  
本文选取了 1 978年到 2 0 0 0年国民经济与人口统计资料 ,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与经济非农化率的依存关系用 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关系模型 ,并对其进行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新华  陈利根  王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基于此认识,提出了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仁锋  候勃  金邑霞  张悦  
在中国土地制度与发达地区经济双重转型驱动下,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呈现出的独特性亟待探讨。基于2005、2010、2015年浙江省县域土地利用信息,定量分析2005~2015年浙江省县域综合城市化、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分异及重点县建设用地转化源与流,继而用泰尔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探究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非农化的空间关联模式。研究发现:(1)浙江县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并逐渐实现空间均衡,形成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市辖区为核心的团状城市化态势;建设用地变化重心从中、北部平原地区向东南沿海平原县/区迁移,但仍以市辖区增幅最为明显,农转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地的增减是导致浙江县域建设用地大幅度变化的关键原因;(2)浙江省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增加、空间分异态势凸显,呈现出高集聚区由浙中转向浙东沿海及岛屿;总体看,高-高型多分布在浙北平原,而低-低型则从沿海向内陆扩展;(3)浙江省综合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存在显著尺度效应,且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加而增加。研究揭示了经济发达省份城市化进入稳定期阶段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相关性,对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同性、因地制宜实施农转建土地流转和跨行政区置换具有重要指引价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涛  
通过对土地非农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征收、转让和产权等制度性问题提供相关对策,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浩军  
农民工作为我国庞大却弱势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后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平稳有序合理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有利于解决三农痼疾,又能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分流农民转移就业的现实意义;农民工作为农民非农就业主渠道对现代化的贡献;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原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伟艳  张安录  
研究目的: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协整关系;(2)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存在从农地非农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人口城镇化到农地非农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人口城镇化关于农地非农化的弹性为0.53,即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变动1%,人口城镇化将变动约0.53%。研究结论:研究区城镇化方式为先土地非农化再带动人口城镇化,土地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速度方面非常明显,是一种粗放、摊大饼式的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收的城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