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32)
2023(16864)
2022(14070)
2021(12787)
2020(10696)
2019(23988)
2018(23894)
2017(45874)
2016(24954)
2015(27812)
2014(27783)
2013(27506)
2012(25017)
2011(22740)
2010(22556)
2009(20762)
2008(19823)
2007(17369)
2006(15444)
2005(13609)
作者
(75112)
(62907)
(62337)
(59294)
(39917)
(30172)
(27907)
(24691)
(23907)
(22196)
(21433)
(21091)
(20057)
(19764)
(19316)
(19216)
(18653)
(18624)
(18029)
(17791)
(15827)
(15294)
(15121)
(14286)
(14256)
(13882)
(13758)
(13553)
(12678)
(12268)
学科
(119181)
经济(119062)
管理(70181)
(65635)
(52981)
企业(52981)
方法(47366)
数学(41396)
数学方法(41026)
中国(29300)
(28975)
(26822)
地方(26052)
业经(24485)
(24129)
农业(19654)
(18179)
(18073)
贸易(18064)
(17457)
环境(17188)
(15969)
理论(15701)
技术(15382)
地方经济(15078)
(14712)
金融(14710)
(14541)
银行(14475)
(14317)
机构
大学(364645)
学院(361700)
(152272)
经济(149261)
管理(141186)
研究(127214)
理学(122965)
理学院(121568)
管理学(119390)
管理学院(118767)
中国(91869)
科学(80339)
(77475)
(65774)
(65166)
(65024)
研究所(59728)
业大(58749)
中心(56116)
财经(53302)
(52158)
农业(51764)
(48581)
北京(48520)
经济学(47161)
(46604)
师范(46078)
(45689)
经济学院(42355)
(41607)
基金
项目(252710)
科学(197762)
基金(184348)
研究(178015)
(163422)
国家(162113)
科学基金(138068)
社会(114790)
社会科(108825)
社会科学(108795)
基金项目(98403)
(97946)
自然(90918)
自然科(88781)
自然科学(88755)
自然科学基金(87139)
(82862)
教育(80140)
资助(75149)
编号(70342)
重点(56668)
成果(55509)
(54915)
(54326)
(52010)
创新(48655)
课题(48407)
科研(48351)
国家社会(47955)
计划(46777)
期刊
(167812)
经济(167812)
研究(106903)
中国(66923)
学报(64080)
(60391)
科学(57928)
管理(50875)
大学(47486)
(47157)
学学(45278)
农业(41068)
教育(32533)
技术(29168)
(28594)
金融(28594)
经济研究(28043)
业经(26508)
财经(26378)
(22702)
问题(22246)
(20509)
技术经济(18549)
科技(18209)
(17483)
业大(16813)
图书(16481)
理论(16325)
资源(16260)
商业(16254)
共检索到523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新刚  孙钰  
基于城镇化内涵的深度辨析,对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城镇化系统的S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北京市城镇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能够持续承载人口、经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但城镇化系统之间还存在着支撑力度不够、互动关系不强等问题,必须促进城镇化系统协同发展。方差分解技术表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波动受人口城镇化结构性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率分别稳定在76.2%、64.4%、67.0%,土地城镇化结构性冲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琳  王亚辉  郭雨娜  
文章基于城镇化内涵讨论和理论推断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度模型,检验了大陆31个省份1999-2014年两者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无论是基于全国各省份还是典型区域分析,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度的实证检验均与理论推断基本吻合,即两者的协调度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关系。初期,土地城镇化率先启动,两者协调度较低;之后,经济城镇化逐年赶超土地城镇化,两者协调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最大;后期,经济城镇化领先于土地城镇化,且两者协调度降低。其演化过程也是城镇建设用地从粗放利用到集约利用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文莉  张小林  潘义勇  张春梅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不能从单方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归纳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衡量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时空城市在人口、土地和产业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态。结果显示,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从衰退发展阶段(1998-2003)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2004-2005),最后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三维  邵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许锋  张光宏  李飞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到0.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24到0.27个百分点,人口-经济对土地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性特征。基于驱动作用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经济城镇化对土地耗用要大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人口城镇化对土地的耗用要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城镇化土地集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孝忠  李平  廖良美  
通过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城镇化六个指标综合为两个经济城镇化因子,然后,利用所得到的经济城镇化综合因子,根据IPAT模型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探究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经济城镇化因子1降低了碳排放而经济城镇化因子2增加了碳排放,但总体而言,降低作用大于增加作用,即经济城镇化总体上减少了碳排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刘程军  
以2008-2016年粤港澳2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粤港澳城镇化总体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而相对差距趋于扩大;粤港澳城镇化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粤港澳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偏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澳门围合的倒"V"型区域,长期失调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深圳、东莞为显著热点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部驱动、政府行为及信息化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作用强度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莉  滕祥河  文传浩  
文章在梳理人口城镇化质量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1978—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和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本相同,但前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系数弱于后者;从长期来看,人口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一种正向线性关系,短期内,由于体制弊端和传导机制的滞后性和复杂性等因素,这种线性关系暂时性发生逆转;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人口城镇化质量借助消费扩大升级路径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更强的作用力,说明新常态时期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莉  滕祥河  文传浩  
文章在梳理人口城镇化质量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1978—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和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本相同,但前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系数弱于后者;从长期来看,人口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一种正向线性关系,短期内,由于体制弊端和传导机制的滞后性和复杂性等因素,这种线性关系暂时性发生逆转;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人口城镇化质量借助消费扩大升级路径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更强的作用力,说明新常态时期通过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可以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续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光勤  
文章构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指标,衡量全国和各省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并通过模型量化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近二十年来,全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不协调,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省份基本协调的年份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东部地区的协调度还不及中、西部地区;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影响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作用没有产业结构明显,经济开放程度影响最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进  赵定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衍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就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建立了协调性指数模型,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的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外在制度和内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这种不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的直接因素是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而这又内生于以投资驱动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东杰  王晓庆  
人口流动受地区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影响,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明,城镇化水平与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相关系数达0.82和0.79。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劳动力需求及其本身的外溢效应促进城镇化,贸易通过就业创造和收入效应影响城镇化进程。文章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经济开放能提高城镇化率,贸易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02和0.05。分地区看,贸易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作用已不显著;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弹性系数更高,但相同数量的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对内陆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