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18)
- 2023(7073)
- 2022(5861)
- 2021(5139)
- 2020(4042)
- 2019(9073)
- 2018(8537)
- 2017(16667)
- 2016(8253)
- 2015(9291)
- 2014(9061)
- 2013(8942)
- 2012(7912)
- 2011(7317)
- 2010(7318)
- 2009(6810)
- 2008(6143)
- 2007(5334)
- 2006(5048)
- 2005(4556)
- 学科
- 济(60877)
- 经济(60832)
- 管理(21404)
- 地方(18738)
- 业(17369)
- 方法(16019)
- 中国(14736)
- 数学(14144)
- 数学方法(14083)
- 企(12803)
- 企业(12803)
- 地方经济(12569)
- 农(10846)
- 业经(10564)
- 学(9977)
- 发(8526)
- 环境(8404)
- 农业(7847)
- 财(7838)
- 经济学(7075)
- 制(6776)
- 融(6510)
- 金融(6508)
- 发展(6432)
- 产业(6429)
- 展(6423)
- 和(6001)
- 资源(5892)
- 体(5854)
- 贸(5603)
- 机构
- 学院(125937)
- 大学(125610)
- 济(66760)
- 经济(65444)
- 研究(48396)
- 管理(45805)
- 理学(39535)
- 理学院(38967)
- 管理学(38470)
- 管理学院(38222)
- 中国(34668)
- 财(27223)
- 科学(26299)
- 京(25097)
- 所(23357)
- 经济学(23068)
- 财经(22167)
- 中心(21075)
- 研究所(21026)
- 经济学院(20502)
- 经(20164)
- 江(17911)
- 范(17819)
- 师范(17745)
- 院(17243)
- 财经大学(16463)
- 北京(15565)
- 农(15287)
- 师范大学(14744)
- 科学院(14684)
- 基金
- 项目(84215)
- 科学(68920)
- 基金(64117)
- 研究(62409)
- 家(55151)
- 国家(54741)
- 科学基金(48175)
- 社会(45308)
- 社会科(43140)
- 社会科学(43133)
- 基金项目(34603)
- 省(31835)
- 自然(28478)
- 自然科(27833)
- 自然科学(27829)
- 自然科学基金(27324)
- 教育(26466)
- 划(26342)
- 资助(23914)
- 编号(22911)
- 发(20307)
- 国家社会(20144)
- 重点(19061)
- 部(18562)
- 成果(17679)
- 发展(17266)
- 创(17220)
- 展(17025)
- 人文(16800)
- 教育部(16525)
共检索到191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宝棣 王成新 崔学刚
分别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维度及其相关关系出发,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选取山东省2006、2013年截面数据,运用均方差赋权法、耦合度分析法、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法,比较分析了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程度及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山东省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快提高,但当前仍是以人口城镇化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增大,但整体耦合水平仍然不高,处于中水平耦合阶段,趋于协调发展。各地市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且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程度比较高,多数地市处在中高水平耦合阶段;鲁西南各地市的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与东部各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明俊 尹茂林 陈笛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人口流动性较低,本地城镇化特征显著;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错位,但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加速;人口向高等级城镇集聚特征显著,县域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城乡流动趋缓,省内城镇化格局趋于均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非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因地制宜,塑造多样化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纵向集聚,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层级体系;夯实基础,培育县级单元为城镇化载体;统筹联动,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区域格局 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孙海燕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重点对基于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东优西劣;基础设施指数则表现出典型的"两高两低"特征,由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而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方式指数三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城镇化发展指数成正相关,大体呈"┣"型分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苏昕 张淑敏
本文对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紧密,现阶段山东省经济增长对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加快全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发展 相关分析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王洋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栋 罗静 郭洋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洪祥
本文首先区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的差别,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是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等更深层次的考察。笔者以山东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运用判断城镇化质量的三个宏观判据,总体上判断了全省城镇化质量所处的基本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据此分析了各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瑞 史文中
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在ArcGIS以及GeoDa的支持下,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广东省2002—2012年城镇化发展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到2012年,广东省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已经全部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并不完全一致,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布局上有较大的异质性,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都集中在东莞以及周边地区,而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集中在珠三角偏东北部的沿海城市。同时,第一产业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作用较大,不同的产业构成也有各自的空间布局特点以及空间布局变化特征。第一产业空间分布在近10年均衡性变弱,东部比重减少较快;第二产业趋于沿海分布,差异性减弱,空间分布均衡性提高;第三产业差异缓慢增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通过分析,从而掌握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布局以及时空变化特点,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经济 空间分析 广东省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单莹 孔凡磊 刘广文 李士雪
目的:基于时空视角分析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现状。方法:依据山东省统计年鉴和财政报表数据,运用疾控机构的数量、基础设施、人员、收支情况、薪酬等指标,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及局部热点分析。结果:"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疾控机构整体收入呈不稳定波动,政府财政拨款有所下降,事业收入占比较高;工作人员总量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均有所下降,人员薪酬有待提升;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较西部优势明显。结论: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可持续的长效投入机制;合理规划机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资源规划,推动区域间平衡发展;提高人员薪酬待遇,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经济运行 山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邹荟霞 任建兰 刘凯
基于绿色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我国291个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定量分析了其时空格局的演变状况,并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经济较落后地区城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负增长的状态;从冷热点结果来看,沿海到内陆整体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分布状态。
关键词:
中国 绿色城镇化 地级以上城市 时空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许锋 张光宏 李飞
文章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采用我国省域人口、经济与土地数据,从"人口-经济"二维驱动视角对土地城镇化驱动作用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60到0.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增加1%,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0.24到0.27个百分点,人口-经济对土地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性特征。基于驱动作用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区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经济城镇化对土地耗用要大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人口城镇化对土地的耗用要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城镇化土地集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基于吉林省各县市2005—2014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研究各县市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究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县市间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格局稳定,东西部与中部相比,空间格局稳定且空间差异较小;多数县市在研究前期和中期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末期协调型县市较多,人口城镇化滞后是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协调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不协调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县市的协调类型倾向于向更加协调的类型方向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基于吉林省各县市2005—2014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研究各县市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究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县市间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格局稳定,东西部与中部相比,空间格局稳定且空间差异较小;多数县市在研究前期和中期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末期协调型县市较多,人口城镇化滞后是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协调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不协调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