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5)
2023(5694)
2022(4674)
2021(4608)
2020(3888)
2019(8491)
2018(8271)
2017(14746)
2016(7916)
2015(8787)
2014(8126)
2013(8085)
2012(7263)
2011(6376)
2010(6811)
2009(6401)
2008(7024)
2007(6231)
2006(5431)
2005(4721)
作者
(21864)
(18368)
(17993)
(17119)
(11773)
(8756)
(8104)
(7149)
(6876)
(6546)
(6175)
(6132)
(5902)
(5898)
(5444)
(5437)
(5359)
(5331)
(5201)
(5148)
(4726)
(4637)
(4324)
(4228)
(4117)
(4002)
(3981)
(3955)
(3668)
(3668)
学科
管理(34702)
(32392)
(30377)
企业(30377)
(23877)
经济(23856)
技术(14160)
技术管理(11427)
(10733)
方法(8779)
中国(8570)
(8313)
财务(8305)
财务管理(8292)
企业财务(7686)
(7288)
业经(7231)
教育(6687)
理论(6574)
数学(6540)
数学方法(6469)
(6440)
人事(6190)
人事管理(6189)
(6113)
(5500)
(5491)
研究(5345)
资源(5036)
(4921)
机构
学院(108242)
大学(107936)
管理(45305)
(40818)
经济(39666)
理学(38850)
理学院(38483)
管理学(37928)
管理学院(37708)
研究(34234)
中国(25899)
(23212)
(22856)
科学(19979)
(18366)
财经(16990)
(16662)
中心(15605)
(15150)
(14515)
研究所(14435)
北京(14410)
业大(13745)
(13683)
(13441)
师范(13315)
商学(13195)
商学院(13076)
(12826)
财经大学(12230)
基金
项目(70799)
科学(56770)
研究(54098)
基金(50144)
(43200)
国家(42798)
科学基金(38021)
社会(34001)
社会科(32289)
社会科学(32281)
(30085)
基金项目(26831)
教育(25660)
自然(24348)
(23994)
自然科(23724)
自然科学(23717)
自然科学基金(23366)
编号(22077)
(21675)
创新(19085)
资助(18795)
成果(17936)
重点(16045)
课题(15904)
(15269)
(15213)
(14618)
项目编号(13928)
(13890)
期刊
(47415)
经济(47415)
研究(33569)
中国(31156)
(23258)
管理(19246)
教育(17513)
科学(14350)
学报(14332)
会计(12079)
(11109)
大学(10695)
技术(10089)
学学(9566)
财会(9040)
财经(8271)
科技(8160)
农业(7770)
(7696)
(7573)
金融(7573)
业经(7497)
(7098)
经济研究(6800)
图书(6686)
技术经济(6355)
通讯(5999)
会通(5980)
资源(5692)
(5552)
共检索到171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刚  张亚丽  
三百多年前,晋商在人力资源激励上锐意创新,发明了顶身股制。为支持该人力资源激励创新行为,晋商会计特意启用专门的辅助账簿万金账进行核算,巧妙突破了当时"会计制度"对人力资源激励行为核算(以下简称"激励核算")的限制,有力支持了晋商人力资源激励决策,为晋商的辉煌做出了相应的会计贡献。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全球企业管理界坚持不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推陈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正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在深入研究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税收激励机制、系统回顾产业变革的历史演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孕育产业新变革的政策激励新格局,精心设计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税收激励机制设计,着重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等方面发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斌  杨乔斯  
对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薪酬管理进行产业间纵向与产业内横向对比研究发现:技能人才平均薪酬水平较高,但人才依然紧缺;人才薪酬满意度呈"双低"现象;横向比较结果表明,专业技术人才薪酬提升需求紧迫,流失阈限值较低;薪酬是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而现实的薪酬激励效果有待提升。应根据电子信息产业中新生代人才特征,实行规范化且人性化的薪酬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性薪酬制度,增强薪酬激励效果;合理评估岗位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鲍步云  刘朝臣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为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设计的,因而对激励员工创新精神的作用日渐衰弱。在企业日益强调创新精神的今天,需要进行激励的变革,即实现从工作激励到创新激励的转换。从人的行为理论出发,企业进行创新激励变革,包括组织环境激励、制度环境激励、员工群体激励和员工个体激励等四个方面。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芬  
论述女性人力资源激励性需求的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女性人力资源成长与发展中的事业激励策略:将为了生存、令人感兴趣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融合,建造一种值得承诺的事业;工作与家庭相平衡,缔造家庭第一、工作第二的生活优先次序;通过个人奋斗与环境的帮助,消除工作场所中的性别歧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庆江  赵明亮  
本文将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创新环境数据与沪深两地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层面数据相结合,采用固定效应泊松模型考察信息化和市场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信息化能够进一步放大这一创新激励效应。上述作用主要通过市场整合过程中有效需求规模扩大、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市场竞争强度提高等途径实现。为此,应积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和融合,同时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提高市场整合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信息化和市场整合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市场整合创新激励效应的放大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勤  
为保证自身长远发展,企业纷纷采取措施提升经营效率,增强自身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开展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企业经营效率受人力资本激励及创新能力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激励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激励能够显著增强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的相关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素枝  
一、薪酬激励下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是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决定计量环节和报告环节的发生与否,因此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问题理应得到广泛的关注。首先,人力资源指的是员工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未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劲  杨玉强  吴善磊  张喆  于飞  
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不力、不畅的现象。国有企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重创新、轻应用、难开放、缺激励",科技创新转化与扩散链条上的体制机制关卡等问题导致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众多优秀成果被束之高阁,职工创新动力不足。为修正国有企业创新激励制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兰·阿舒勒  陈雪莲  
本文以美国的政府创新项目为案例依据,分析了在选举体制下,由选举出的官员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存在的困难以及可能的选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宝鹏  高平发  苏宏伟  
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所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进行分析,可知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要遵循人本原则、利益原则和公平原则,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研究生导师建设管理体制、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资源分配体制、贯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程激励机制,完善精神激励机制和创新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广福  
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提出了360度反馈评价的激励模型,并通过7个要素的结合,构建了具有反馈评价激励机制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模式,对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思慧  赵曙东  
利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对政府财政激励、资源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激励、资源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减免类政策激励效果优于补贴类政策效果,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在"国有企业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强化企业自身竞争力,调整和完善财政激励方式和激励对象,这将是增强企业创新行为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晓华  唐要家  苏梅梅  
中国不同所有权工业在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的配置上具有明显的不匹配性,这对技术创新绩效差异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双重约束模式,认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企业治理约束和资源配置约束是决定技术创新绩效的根本力量,据此解释了技术创新不匹配性的产生机理。因此,建立技术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与激励匹配的制度体制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根本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