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25)
- 2023(18385)
- 2022(15807)
- 2021(14785)
- 2020(12385)
- 2019(28542)
- 2018(27654)
- 2017(51649)
- 2016(28570)
- 2015(32354)
- 2014(32178)
- 2013(30746)
- 2012(27973)
- 2011(25142)
- 2010(24731)
- 2009(22469)
- 2008(21946)
- 2007(18889)
- 2006(16107)
- 2005(13765)
- 学科
- 济(107948)
- 经济(107837)
- 管理(82335)
- 业(76016)
- 企(62943)
- 企业(62943)
- 方法(54623)
- 数学(48346)
- 数学方法(47727)
- 中国(30085)
- 财(28725)
- 农(28660)
- 业经(24154)
- 学(23141)
- 贸(21115)
- 贸易(21104)
- 地方(20529)
- 易(20504)
- 农业(19546)
- 务(19143)
- 财务(19068)
- 财务管理(19034)
- 理论(18666)
- 企业财务(18118)
- 制(17649)
- 技术(17486)
- 和(16524)
- 环境(16181)
- 教育(15956)
- 融(15566)
- 机构
- 大学(397889)
- 学院(392980)
- 管理(155679)
- 济(152061)
- 经济(148869)
- 理学(136600)
- 理学院(135084)
- 管理学(132333)
- 管理学院(131644)
- 研究(127287)
- 中国(93745)
- 京(83149)
- 科学(81464)
- 财(68542)
- 农(67386)
- 业大(63161)
- 所(62552)
- 中心(60111)
- 研究所(57735)
- 财经(56277)
- 江(55663)
- 农业(53199)
- 范(52776)
- 师范(52167)
- 北京(51617)
- 经(51577)
- 院(46633)
- 经济学(46009)
- 州(45679)
- 财经大学(42343)
- 基金
- 项目(281837)
- 科学(221065)
- 基金(204390)
- 研究(201513)
- 家(179848)
- 国家(178378)
- 科学基金(153515)
- 社会(126712)
- 社会科(120108)
- 社会科学(120079)
- 省(110505)
- 基金项目(108623)
- 自然(102255)
- 自然科(99948)
- 自然科学(99919)
- 自然科学基金(98136)
- 教育(95113)
- 划(93528)
- 资助(84386)
- 编号(81694)
- 成果(65460)
- 重点(63219)
- 部(61586)
- 创(58895)
- 发(58608)
- 课题(56202)
- 科研(54864)
- 创新(54788)
- 大学(53809)
- 教育部(52929)
- 期刊
- 济(152529)
- 经济(152529)
- 研究(109343)
- 中国(75523)
- 学报(69009)
- 科学(59245)
- 农(58443)
- 管理(54451)
- 大学(52288)
- 财(52016)
- 教育(50696)
- 学学(48523)
- 农业(40400)
- 技术(33739)
- 融(30376)
- 金融(30376)
- 财经(26962)
- 经济研究(25574)
- 业经(25340)
- 图书(24240)
- 经(23047)
- 业(21341)
- 问题(19682)
- 科技(19521)
- 版(19397)
- 理论(18579)
- 统计(18340)
- 技术经济(17928)
- 业大(17726)
- 资源(17151)
共检索到559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高耀  刘志民  方鹏  
                                    
                                
                            
                            基于2010年高校毕业生网络调查数据,用罗吉斯蒂回归法和OLS回归法分析了人力资本拥有情况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从客观的初次就业单位性质、初次就业月薪高低和主观的初次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对初次就业质量进行了衡量。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学校层次、所学专业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业水平、兼职经历及政治面貌对其初次就业所在单位性质、初次就业月薪高低及初次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毕业生的学校类型、兼职经历等对其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丁韧  
                                    
                                
                            
                            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从用户社会组织背景、用户情感、用户知识结构、搜索任务、信息对象、检索工具六大维度出发,探讨影响用户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采用逻辑回归,其结果有助于了解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特点,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敬宝  
                                    
                                
                            
                            综合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体现,总体上不能提高就业概率,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有助于展示人力资本价值,可提高就业率。与2008年相比,2010年综合素质和就业行为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减弱,就业意愿的作用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这会打击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导致"弃考"、"弃学"现象,并最终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顺利就业。打破体制性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并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双方匹配。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信息发布、面试、录用等环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蒋承  金文旺  张翼  
                                    
                                
                            
                            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5年组织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研究定量评估了高校学生创业参与、学工参与、社团参与和实习参与等社会性参与的经历、特别是参与程度对就业起薪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社会性参与的质量并不高,表现在泛学工参与、泛社团参与和泛实习参与的比率都超过60%;而深度的社会性参与经历对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曾经有过校级学生干部经历、社团负责人经历和3次以上实习经历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可能拿到更高的薪资回报。研究同时发现,创业参与经历是最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起薪水平的社会性参与方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深度社会性参与,来优化人才培养环节,从而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轩  
                                    
                                
                            
                            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在就业前对630名高职院校在校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就业前的社会实践、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准备情况,并获取了其中489名跟踪样本的毕业后就业质量数据,建立了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路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就业准备主要包括能力准备、心态准备、行为准备和资历准备4个因子;高职学生能力准备和资历准备在不同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业准备受到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能力准备、心态准备和行为准备3个维度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资历准备对就业质量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孙海荣  
                                    
                                
                            
                            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不论接受任何层次教育,最终都将会进入社会选择职业,以期实现自身价值。为此,选择何种职业不仅是就业数量的反映,更是就业质量的体现。实证调查发现,"职业定位"和"专业选择"的问题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的保证就业质量,应尽早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引入教育体系,并将端口前移,尤其是高中阶段。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培养,使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认知社会、合理定位、选择专业、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科学规划,提升就业质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善仕  孙博  葛淳棉  王琪  
                                    
                                
                            
                            社会网络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创新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研究虽然考察了企业通过合作、联盟协议等方式形成的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的影响,但是这些方式相比于人员流动而言,并非是获取其他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最直接方式。本文基于领英(中国)职业社交网站的人才简历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一个新颖的由人员流动而形成的企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并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企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位置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本文依据流动人才的类型进一步将人力资本社会网络细分为技术型人力资本社会网络和管理型人力资本社会网络。结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长安  苏丽锋  
                                    
                                
                            
                            人力资本是推动创业活动及其带动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运用中国2003年-2011年的数据,建立了广义线性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各地区创业活动及其带动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情况来看,以6岁及以上人口每百人拥有大学生比例为衡量的人力资本对创业人数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但却对每名创业者带动就业人数的影响负面。从分地区的具体情况看,人力资本高的地区创业活动就越活跃,但对各地区每个创业者带动就业人数的影响则要微弱得多,且东中西部的差别并不很显著。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创业  就业  广义线性模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梁枫  赵建敏  任荣明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两个基本视角。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水平较高,就业竞争力较弱,人力资本影响就业竞争力的程度高于社会资本;民族因素会弱化人力资本的影响,强化学校社会资本的影响,对家庭社会资本的调节效果不显著,但人力资本的影响仍高于社会资本。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努力,而三方的联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苏群  
                                    
                                
                            
                            高质量人力资本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诸多文献表明了农村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不利地位,留守是否会给人力资本质量带来持久性的影响?本文利用CFPS2010—2016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法,考察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长期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并检验留守时长、留守时机和留守模式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个体成年期的语言能力、数理能力,对“留守者”尤其是留守男性的认知能力造成了持久性的负向冲击;尽管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留守者”尤其是留守女性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但留守经历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整体效应不显著。留守经历对认知能力的负效应随留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发生在4~12岁的完全留守对认知能力的负效应更大。为此,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消除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以避免由“拆分型家庭再生产模式”带来的人力资本损失及由此引致的社会成本。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冯沁雪  曹宇莲  岳昌君  
                                    
                                
                            
                            基于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考察了成绩和学用匹配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分析了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毕业生专业兴趣较稳定且2009-2019年间有小幅提升;第二,专业与兴趣越吻合,毕业落实率越高,就业满意度也越高,但对起薪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影响毕业生毕业落实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学用匹配则在专业兴趣影响就业满意度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第四,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的正向影响近5年存在上升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邢敏慧  张航  
                                    
                                
                            
                            本文利用CFPS2018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对就业影响中发挥一定调节作用;教育与社会资本在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中分别具有互补和替代效应;健康与社会资本在就业质量中存在互补效应。两类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代际差异,人力资本是影响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老一代就业分化和质量则受到两类资本的双重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兼顾群体共性和代际差异特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序转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岳昌君  杨中超  
                                    
                                
                            
                            对2011年全国8个省份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起薪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对求职结果有显著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就业机会获得方面,也表现在起薪和工作满意度上;就业结果的地区和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就业单位性质、行业状况是造成毕业生起薪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用结合程度、户口档案解决情况和起薪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起薪  工作满意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阚大学  
                                    
                                
                            
                            本文利用1999~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流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FDI有利于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二是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之所以提升,主要是由于FDI增加使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部分增长,同时抑制了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三是流入西部地区的FDI对人力资本结构提升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流入西部地区的FDI量小,对各层次人力资本部分的影响均不显著的缘故。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人力资本结构  人力资本存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东海  
                                    
                                
                            
                            研究生就业匹配涉及教育程度、专业和能力是否匹配三个方面。基于对36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就业时出现教育程度不匹配、专业不匹配、能力不匹配现象的比例分别约为35%、40%和35%。性别是影响就业匹配的重要因素,女性研究生在就业匹配上处于劣势;专业、就读院校、学位类别也是影响就业匹配的主要因素,其中研究生阶段就读院校因素的影响大于本科毕业院校;社会实践经历和学业成绩对就业匹配也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就读院校和专业的信号功能强于学业产出因素。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匹配  教育过度  能力匹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基于CFPS2010~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机会扩展、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基于高校学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7年的经验证据
                    
                
                    
                        信息手段对人力资本和农户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固定电话和电脑网络数据为例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对高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医疗监管深化与高校医学毕业生人力资本配置——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
                    
                
                    
                        “转折”: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题词——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三维要素与城乡减贫成效差异——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对中国物流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9年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