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31)
2023(15413)
2022(12376)
2021(11109)
2020(9390)
2019(21125)
2018(20472)
2017(39432)
2016(21349)
2015(23943)
2014(23791)
2013(23342)
2012(21404)
2011(19118)
2010(19473)
2009(18544)
2008(17886)
2007(16222)
2006(14211)
2005(12848)
作者
(64270)
(53503)
(53472)
(50921)
(34042)
(25877)
(24461)
(20927)
(20331)
(18913)
(18143)
(17858)
(16999)
(16827)
(16805)
(16794)
(16531)
(15754)
(15468)
(15407)
(13392)
(13140)
(12972)
(12352)
(12254)
(11991)
(11889)
(11747)
(10762)
(10759)
学科
(88768)
经济(88666)
(60981)
管理(60319)
(48561)
企业(48561)
方法(37915)
中国(33673)
数学(33583)
数学方法(33339)
(28602)
金融(28600)
(26635)
银行(26578)
(25955)
(25599)
(24809)
地方(20463)
业经(20392)
(19748)
农业(17957)
(17944)
(17193)
贸易(17183)
(16704)
(16403)
财务(16369)
财务管理(16334)
企业财务(15626)
理论(13363)
机构
大学(309098)
学院(307313)
(128663)
经济(125951)
管理(114734)
研究(107473)
理学(98980)
理学院(97798)
管理学(96114)
管理学院(95560)
中国(85818)
科学(66650)
(65044)
(59470)
(59141)
(55375)
中心(51252)
研究所(50678)
业大(49259)
财经(47777)
农业(47253)
(45684)
(43459)
经济学(41316)
北京(40556)
(39077)
师范(38553)
(37903)
经济学院(37649)
(36961)
基金
项目(208515)
科学(163235)
基金(152617)
研究(146199)
(135974)
国家(134549)
科学基金(113898)
社会(95319)
社会科(90414)
社会科学(90385)
基金项目(81474)
(81326)
自然(74047)
自然科(72393)
自然科学(72368)
自然科学基金(71103)
(69001)
教育(65863)
资助(61064)
编号(57111)
重点(47538)
成果(45881)
(45765)
(45378)
(43709)
创新(40936)
科研(40478)
国家社会(40376)
课题(39642)
计划(39275)
期刊
(136280)
经济(136280)
研究(89534)
中国(58759)
学报(54745)
(54273)
科学(48626)
(45916)
(42147)
金融(42147)
大学(40345)
管理(39279)
学学(38559)
农业(35409)
教育(25225)
财经(24065)
技术(22999)
经济研究(22555)
业经(22018)
(20639)
问题(19947)
(19362)
(16163)
技术经济(14628)
(14612)
理论(14270)
商业(14241)
科技(14133)
现代(13912)
业大(13667)
共检索到454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纯琍  
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迁移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成因素。人口流动家庭化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文章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研究家庭化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就人力资本对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各维度的影响做了分析和解读,提出应关注家庭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其人力资本积累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张娇娇  
社会融入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话题,而流动前后获得的各类人力资本是移民融入的决定要素之一。文章实证研究了国内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大都提升收入水平,促进社区参与,增强对流入地文化理念的接纳和长期居留意愿。但是,人力资本与不同融入维度之间的关系并非整齐划一,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对文化的影响最小;在多个人力资本变量中,岗位就业年数对融入的影响最为一致,其作用不亚于正规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本与融入之间存在一种有差别的关系,因融入的维度和测量指标而异。但是,不是提高了收入,流动人口就能全面融入;提升流动人口流入前的人力资本,强化流动后的工作经验积累,对于流动人口的全面融入至关重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子成  郭沐蓉  
住房是迁移者融入当地社会和实现持久性迁移的基本条件,也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集对城市融入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住房实现模式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位宿舍,租赁住房与自有住房均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度,而自有住房的融入促进效应更大;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及考虑了流动人口的个体异质性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不同的住房实现模式对城市融入分维度指标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单位宿舍,自有住房能显著提高迁移者经济融入、社会适应、心理认同以及文化接纳,而个人租赁住房虽有利于经济融入和文化接纳,但对其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带来显著负面效应;居住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住房影响城市融入的传导机制,并表现出明显的阻滞效应,而政府介入提供保障性住房可对迁移者融入城市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庄西真  李政  
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的融入问题,不仅关系着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更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对苏南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稳定性、收入状况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城影响较为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融入、人际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等方面。比较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状况,两者之间也存在诸多异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叶茂鑫   丁百仁  
本文基于2011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城市层面落户门槛指标,利用多层回归模型,分别从超大、特大城市(以下简称“超、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角度探究了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整体来看,城市落户门槛会降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但在不同类型的城市间呈现差异化。第二,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政府流动人口包容度会中介超、特大城市落户门槛对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提升性影响,但其并不能中介其他城市落户门槛对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降低性影响。这意味着政府流动人口包容度是超、特大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的主要机制。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超、特大城市中,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正向影响在非农户口以及高收入人群中更加强烈;而在其他城市中,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负向影响在非农户口、高学历、精英职业和高收入人群中更弱。这说明,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非农户口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自主性都更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正  艾小青  李晨曦  
文章基于国家计生委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的就业率和求职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迁而不工"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束缚;(2)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分布及劳动付出等并不是导致男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3)男女收入差距的70%左右是由于性别歧视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和高考招生的政策倾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显性"和"隐形"的性别歧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正  艾小青  李晨曦  
文章基于国家计生委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的就业率和求职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迁而不工"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束缚;(2)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分布及劳动付出等并不是导致男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3)男女收入差距的70%左右是由于性别歧视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和高考招生的政策倾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显性"和"隐形"的性别歧视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在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增长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结构也渐渐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流动人口性别结构渐渐趋于均衡,女性流动人口渐渐加入了流动人口行列,但是在此过程中许多"流而不工"的现象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基于2014年云南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迁移模式中的流动女性就业机会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对女性就业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龙飞  陈传波  
本文根据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78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考察农地流转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地流转和流转租金有助于提升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地流转通过"非农就业层次效应"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即农地流转提升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高层次非农就业的概率,进而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未来要高度重视农地流转对人口城镇化的助推作用,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农地交易市场,推动流转交易规范运行。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伟增  张思思  
本文利用2011—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租金上涨对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和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租金上涨显著挤出了非住房消费,并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租金上涨对于年更大、男性、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服务业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此外,租金上涨加剧了城市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居住分异。本研究对于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奎臣  孙波  李勇杰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市民化教育从影响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制度建构能力和与城市居民相互接纳等方面,对其社会融入过程发挥着基础功能。因此应实现以社会融入为目标的流动人口教育公共服务政策转型,发展服务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实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全方位市民化教育。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欢  席鹏辉  
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对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低技能、流动时间较短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完整迁移,这种负向影响在跨省迁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搭载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则是其抑制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实证发现,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隐性"社会福利供给,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增加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而破除户籍制度约束的关键举措仍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即建立"以人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与社会福利供给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琪  
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Logit和Mlogit模型分别检验子女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创业决策以及创业类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子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的子女平均人力资本能显著促进流动人口创业;使用各学历子女所占比例反映子女人力资本结构,证实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子女所占比例越大,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越大;子女人力资本在不同创业类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其更能促进雇主型创业。政策启示在于引导流动人口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立法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晓敏  周战强  张博尧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相对贫困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重点议题。本文基于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数据、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及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减少流动人口家庭在本地的社会参与实现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低、社会保险缺乏加深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户籍、流入东部地区、金融监管较弱地区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较大。为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流动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