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38)
2023(12806)
2022(11198)
2021(10497)
2020(8633)
2019(19691)
2018(19586)
2017(38114)
2016(20835)
2015(23082)
2014(23104)
2013(22932)
2012(20916)
2011(18775)
2010(18436)
2009(16716)
2008(16209)
2007(14160)
2006(12182)
2005(10665)
作者
(60137)
(50130)
(49876)
(47512)
(31816)
(24001)
(22616)
(19662)
(18923)
(17622)
(17089)
(16876)
(15879)
(15746)
(15515)
(15406)
(14912)
(14887)
(14256)
(14206)
(12424)
(12154)
(12060)
(11345)
(11277)
(11126)
(10920)
(10906)
(10033)
(9903)
学科
(86049)
经济(85961)
管理(60073)
(57919)
(46970)
企业(46970)
方法(40979)
数学(36016)
数学方法(35646)
(22846)
中国(22018)
(20457)
地方(19064)
(18978)
业经(18064)
农业(16091)
理论(13993)
(13746)
财务(13684)
财务管理(13666)
(13546)
(13542)
贸易(13537)
(13251)
(13119)
企业财务(13079)
技术(13023)
环境(12803)
(12164)
金融(12162)
机构
大学(296218)
学院(293879)
管理(118546)
(116890)
经济(114448)
理学(103998)
理学院(102825)
管理学(101020)
管理学院(100485)
研究(98239)
中国(71331)
科学(62949)
(62549)
(51522)
(49414)
(48360)
研究所(45675)
业大(45584)
中心(43885)
财经(42682)
(40823)
北京(39065)
(39022)
(38902)
师范(38529)
农业(38147)
(35862)
经济学(35577)
(33531)
经济学院(32264)
基金
项目(210347)
科学(165877)
基金(154069)
研究(151091)
(135271)
国家(134202)
科学基金(115226)
社会(95933)
社会科(90918)
社会科学(90898)
基金项目(82217)
(81319)
自然(76164)
自然科(74382)
自然科学(74365)
自然科学基金(73025)
(69100)
教育(68822)
资助(63660)
编号(60563)
成果(48148)
重点(46928)
(46340)
(44586)
(43532)
课题(41175)
创新(40613)
科研(40535)
国家社会(39692)
教育部(39562)
期刊
(120979)
经济(120979)
研究(83214)
中国(52144)
学报(49010)
科学(45327)
(43022)
管理(41658)
(37097)
大学(36666)
学学(34715)
农业(30472)
教育(30229)
技术(24400)
(22682)
金融(22682)
财经(20448)
经济研究(19600)
业经(19386)
(17394)
问题(15753)
(15577)
图书(14733)
科技(14640)
理论(14481)
资源(14400)
技术经济(14396)
(13721)
实践(13349)
(13349)
共检索到410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基于1999—2015年中国工业省份-行业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加速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不同人力资本分布差异对不同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同,这种推动作用是由行业的技能特征实现的。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沿海区域,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层次的人口作用显著为正。对于东北和中部,初中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作用要明显大于高层次人口,对于西部区域,三种层次的人力资本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可以实施差别化的人力资本提升等策略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竞博  高瑗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由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而截然不同。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发散趋势,但是最终都呈现出σ收敛趋势。在束紧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0.83%的速度显著收敛,东部是所有地区中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具有绝对β收敛现象;在放宽初始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在1%水平下显著收敛,西部地区在1991-2015年之间,不具有条件β收敛现象,分阶段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也完全低于其他地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基于2001~2017年中国工业分企业所有制-分地区-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变异系数指标对全国和分区域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收敛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但是收敛速度呈现差异。其中,私营企业收敛速度最快,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收敛速度最慢。分区域来看,东北和西部收敛速度相对较快,中部次之,而沿海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均较慢。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等方面努力,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所有制结构的收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收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帆  石磊  
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6年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文简称"省份")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问题。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出东部领先背景下的有限收敛,劳动生产率绝对值则表现出东部占优条件下的相对发散,这种格局在1993年之后有相对增强态势。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靠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的,这种状况在1993年之后得以强化。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较小,这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纯生产率效应的贡献最大,这...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媛  应瑞瑶  杨向阳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平  
针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现状,本文对索洛模型进行拓展,并运用截面、pool、panel(固定效应)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均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降低农村生育率和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从流量和存量两方面减少过多的农业劳动力,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增加农业总产量,从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牛志伟  许晨曦  武瑛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本文以2015~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改善宏观层面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法制环境及商业信用环境,促进微观层面人力资本升级、员工权益保护和提升员工信任度,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拓展性检验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重点关注了宏观制度软环境优化产生的正向人力资本效应,进而改善微观企业生产经营。这不仅丰富了相关研究文献,拓展了宏微观整合的研究视角,也对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柯福艳  王秀清  
本文在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上 ,利用变异系数β和收敛的方法 ,对 1 993— 2 0 0 1年我国不同省间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 993— 1 996年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差距在扩大 ,而 1 996— 2 0 0 1年的差距在缩小 ,1 993— 2 0 0 1年整个过程来看劳动生产率差距也在缩小。并且通过分析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企业改革政策是造成我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范金  严斌剑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长三角都市圈16城市"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第二,期初的技术禀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影响很大,其传导机制是期初技术禀赋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各地政府经营城市行为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第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切忌对引进外资持盲目崇拜态度。伴随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FDI对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通过与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毅蓉  袁伦渠  
本文基于1985-2010年期间我国大陆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σ收敛性检验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省际)差异不断缩小,但主要是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区域内部差异的不断缩小所引起,而三大经济带之间的收敛效应未能显现。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平衡发展和促进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文慧  
社会资本构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制度条件,而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中得到了肯定。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资本、产业集聚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结果显示,由于空间溢出的作用,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社会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但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其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也不同;控制地区和开放度等因素后发现,经济集聚对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心颖  
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异质性使得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合理解释人口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究竟几何。根据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考察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人口聚集度的上升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但表现出地区差异:人口聚集对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呈东、中、西部递减态势;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印证了"威廉姆森假说"。文章政策涵义明显:实施分类指导的人口政策,对于处于"倒U"形不同阶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提升教育水平和吸引人才,以改善同质低端劳动力过度聚集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