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5)
2023(9337)
2022(7903)
2021(7137)
2020(5837)
2019(13315)
2018(12596)
2017(25039)
2016(13300)
2015(14345)
2014(14430)
2013(14761)
2012(13866)
2011(12641)
2010(12959)
2009(12133)
2008(11886)
2007(10474)
2006(9696)
2005(8767)
作者
(39258)
(33284)
(33151)
(31595)
(21709)
(16022)
(14923)
(12667)
(12635)
(11775)
(11694)
(11332)
(11073)
(10708)
(10388)
(10367)
(9816)
(9785)
(9704)
(9353)
(8313)
(8044)
(8020)
(7857)
(7541)
(7521)
(7306)
(7003)
(6773)
(6491)
学科
(84203)
经济(84153)
管理(39344)
(35175)
方法(29072)
(27823)
企业(27823)
数学(25073)
数学方法(24937)
地方(22784)
中国(19091)
(15091)
(15090)
(14986)
业经(14455)
地方经济(13875)
农业(11510)
环境(11091)
(10886)
(9801)
金融(9800)
理论(9239)
(9117)
财务(9109)
财务管理(9097)
(8868)
(8840)
(8816)
企业财务(8757)
(8672)
机构
学院(201202)
大学(199863)
(94330)
经济(92455)
管理(75454)
研究(73320)
理学(64876)
理学院(63979)
管理学(63038)
管理学院(62629)
中国(53733)
科学(43815)
(42298)
(41774)
(36653)
(35124)
财经(33496)
研究所(33318)
中心(31931)
经济学(30717)
(30308)
(29499)
(27343)
经济学院(27337)
师范(27075)
(26593)
业大(26567)
北京(25458)
财经大学(24819)
(24462)
基金
项目(132933)
科学(107018)
基金(100290)
研究(92797)
(87610)
国家(86979)
科学基金(75779)
社会(64978)
社会科(61851)
社会科学(61836)
基金项目(54320)
(52033)
自然(48804)
自然科(47654)
自然科学(47644)
自然科学基金(46825)
(42565)
资助(41161)
教育(40736)
编号(33197)
(30253)
重点(29880)
(29286)
国家社会(27796)
(26889)
成果(25437)
教育部(25339)
人文(25316)
创新(25268)
科研(24892)
期刊
(111880)
经济(111880)
研究(63056)
中国(35204)
(32407)
科学(29258)
学报(28817)
管理(27962)
(25452)
大学(21676)
学学(21130)
经济研究(18963)
(18122)
金融(18122)
财经(17787)
农业(17078)
问题(15882)
(15475)
业经(15450)
技术(14926)
资源(11366)
技术经济(11346)
统计(10546)
(10386)
(9911)
教育(9861)
现代(9800)
(9773)
(9711)
商业(9615)
共检索到302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文余源  
基于扩展Solow增长框架,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2001-201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人力资本和FDI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FDI的效应有增强趋势,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控制空间效应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增长依然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城市间增长存在显著的且随时间增强的空间竞争效应即负的空间外部性,FDI的进入加剧了这一效应;劳动力增长对本地城市增长影响不显著,但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上述发现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秀清  白永平  白永亮  
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产业、基础设施等的协调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基础,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包含了更广泛的含义。首先分析了城市集群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的未来发展就是要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接下来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最后针对性提出了组建区域合作委员会、建立区域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加强功能区规划、全区域生态协调发展规划、政府规划与民间参与的协调以及三省人才交流机制等对策,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思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党彦龙  白永亮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红  曹玲  
文章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0个城市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同一城市在不同子系统上发展水平表现不一;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对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性最强;三个子城市圈总体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其内部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不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凌翔  张臣刚  卢静  杨璐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翀   陈梦雨   王强   张梦洁   林樱子  
经济韧性是指城市与区域在遭受冲击时,快速吸收、恢复并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能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冲击周期出发,将区域经济韧性划分为长周期经济韧性和短周期经济韧性,分别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从时序演变特征、空间演变格局两方面分析其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短周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冲击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不同,其中政府治理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持久正向促进作用;(3)长周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新能力、劳动力状况始终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基础、外贸情况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以期为把握经济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航  张雅雯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在对其2010-2019年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ESDA方法对这些城市经济增长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判断,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且其空间关系较为稳定;城市群内空间集聚模式变化较小,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性;物流产业集聚对于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杨洋  张远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叶连广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背景,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7年至2016年70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及广义熵值法,研究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关联、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禀赋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之间呈现出极强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投入要素的增加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而地方政府干预市场能力的增强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受地区限制较小,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城市间经济投入要素熵值和人均GDP分布结果基本一致。
[期刊] 改革  [作者] 牛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和城市群来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沿海主要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城市群渐次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从珠三角起步,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先后形成,成渝城市群快速崛起,实际上构成了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四个核心区和增长极。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城市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起的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