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7)
2023(3979)
2022(3291)
2021(3279)
2020(2720)
2019(6009)
2018(5869)
2017(11750)
2016(6494)
2015(7307)
2014(7043)
2013(7221)
2012(6675)
2011(6120)
2010(6366)
2009(5921)
2008(5912)
2007(5643)
2006(5237)
2005(4783)
作者
(17155)
(15192)
(14601)
(13933)
(9065)
(7222)
(6475)
(5872)
(5560)
(5138)
(5071)
(4784)
(4690)
(4543)
(4472)
(4446)
(4324)
(4304)
(4085)
(3985)
(3796)
(3748)
(3721)
(3643)
(3467)
(3451)
(3377)
(3164)
(3024)
(3018)
学科
(43599)
(29901)
经济(29873)
农业(28942)
(28717)
管理(14508)
业经(11731)
农业经济(9603)
(8887)
农村(8883)
(8816)
企业(8816)
中国(8207)
方法(8052)
(7710)
(7486)
劳动(7486)
数学(7375)
数学方法(7344)
(7245)
土地(6778)
(6523)
地方(6359)
发展(6351)
(6350)
农业劳动(6306)
人口(6226)
收入(6197)
(5999)
动力(5834)
机构
学院(91895)
大学(86182)
(42301)
经济(41568)
(38684)
管理(36756)
理学(32025)
理学院(31771)
管理学(31341)
管理学院(31198)
研究(29665)
农业(28975)
中国(26664)
业大(20991)
农业大学(17445)
(17170)
科学(16932)
(16897)
中心(15629)
(14998)
(14981)
经济管理(13890)
(13746)
研究所(13336)
财经(12805)
(12365)
(11937)
经济学(11829)
(11749)
(11415)
基金
项目(58603)
研究(46779)
科学(46582)
基金(42585)
(36015)
国家(35547)
社会(31348)
科学基金(30766)
社会科(29020)
社会科学(29014)
(24467)
(24260)
基金项目(23256)
编号(21188)
教育(19767)
(18309)
自然(17749)
自然科(17307)
自然科学(17306)
自然科学基金(17038)
成果(16443)
资助(16138)
(13840)
(13831)
(13548)
课题(12847)
(12818)
国家社会(12768)
(12527)
重点(12194)
期刊
(56556)
经济(56556)
(46712)
农业(31605)
中国(25243)
研究(24919)
业经(16345)
学报(14125)
(13851)
科学(13646)
(13429)
金融(13429)
农业经济(13047)
农村(12767)
(12767)
大学(12236)
学学(11677)
(11301)
管理(8781)
问题(8678)
农村经济(8548)
教育(8139)
世界(8002)
经济问题(7306)
技术(7124)
(7070)
社会(6667)
财经(6222)
资源(6169)
社会科(6117)
共检索到147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继迁  张宏如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对其工作获得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越可能在业(受雇或创业),受雇就业后的工资收入也越高。而政治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则产生明显的负向影响:有村干部经历的农民无业的几率更高;如果受雇就业,其工资收入也明显低于普通村民。该发现,一定程度上是对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的验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飞  钟涨宝  
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状况不容乐观,近半数没有工作或没有稳定的工作,在获得稳定职业的过程中超过半数的失地农民动用了社会关系,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装饰业和居民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职业待遇水平较低。劳动力市场的排斥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制度性因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足是制约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主体性因素,但它们又源于城市化进程中征地的客观事实。因此,应该从完善劳动力市场和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水平两个角度进行政策设计,以使失地农民群体顺利地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炜  
干中学作为教育之外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长时间以来缺少关注。本文使用201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干中学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干中学是农民工劳动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重要性超过了教育培训。干中学习得的技能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与教育培训习得的技能相比,干中学习得的技能对农民工工资收入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育与干中学存在交互作用,干中学习得的技能所获得的收入回报率要高于教育培训所获得技能的回报率。这说明要提升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鼓励干中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轶  陈建伟  王琦  
本文以北京地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年和2015年两次失地农民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失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稀有事件偏差"检验,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就业机会、职务晋升和就业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失地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方面,2008年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015年人力资本和政治面貌的影响不显著,不过求职途径和户籍的影响显著;在职务晋升方面,两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殷俊  李晓鹤  
社会转型的巨变,城镇化的加速,催生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本文利用实地调查访谈的数据资料,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提出失地农民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制约了失地农民获得公平的经济收入、社会分层、政治地位的机会,是阻碍其城市融入进程的根本原因。文章认为: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特征,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相比,具有较大差异,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特殊性,消减政策的负面影响,引导失地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取城市职业,为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提供经济基础,继而形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城市融入的良性互动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轶  陈建伟  王琦  
本文以北京地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年和2015年两次失地农民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失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稀有事件偏差"检验,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就业机会、职务晋升和就业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失地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方面,2008年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015年人力资本和政治面貌的影响不显著,不过求职途径和户籍的影响显著;在职务晋升方面,两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求职途径、户籍的影响不显著;在就业行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进,2015年失地农民的就业行业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有4.4%的失地农民开始到公共部门就业,2008年人力资本、政治面貌和求职途径变量对其进入传统行业就业无显著影响,2015年开始凸显,特别是对其进入公共部门就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而户籍对进入传统行业有着正向影响,对进入公共部门无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轶  王琦  
利用2008年和2015年北京地区失地农民就业调查的微观数据,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研究新常态背景下特大城市失地农民的就业变化。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各要素中,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与其就业机会、职业选择高度相关。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一般性的技能宣传性培训,对失地农民就业机会、职业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失地是"非常态",就业是"常态"。城镇化进程中,居住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民往往会被吸纳入城市人口大军,这是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资源调动优势,建立城郊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民主参与机制是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伟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状况,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研究结果:对七省一市的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613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失地农民在生理健康与劳动力状况、知识与技能、资历与地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研究结论: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来增加和提高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并最终实现其生计的可持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于宏  周升起  
基于群体卷入模型,对失地农民社会资本影响其市民化进程的微观心理传导机制及其异质性影响下的市民化进程机理进行了理论整合,并利用多元回归对385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和长期归属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其生活方式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在社会资本与其市民化进程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传导效应;社会资本对不同性质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具有差异化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分层管理和差异化安置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波  刘珺  
政府应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尽可能通过市场化和资本化来处理失地农民问题。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征地时,其补偿标准的制定应该参考市场定价。对出于非公共利益目的而需要集体土地的,可以采取“委托——代理”上市或者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等方式来解决。在加快建设土地市场的同时应促进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与土地市场之间的互动。应当设立土地基金将征地补偿费或者土地出让金进行资本化。土地基金实际上是土地的一种替代资本形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源超  潘素昆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基于农民原有财产关系、生活方式剧烈变动的一个经济社会学命题。失地农民是被迫向城镇永久转移的农民。他们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制约,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经济保障。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改善失地农民社会资本投资现状,以提高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氏钒  陈嘉琳  陈琳  林穗慧  
本文基于广东省揭阳市的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失地农民的资本禀赋对其就业状况的影响。根据Logistic模型,个体人力资本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核心因素,对其职业层次、收入水平、工作稳定性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此外,家庭文化、经济、社会资本也对失地农民就业构成一定影响。在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中,政府具有重要的责任,应针对性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创业支持体系、丰富农民社会资本、采取"因地制宜"差异化政策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瑶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获得感如何值得关注。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探究社会资本、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比较显著。社会支持网越大、人情礼支出越多的农民工获得感越高。工资收入增加对农民工获得感有促进作用,签订劳动合同会抑制农民工的获得感,购买社会保险的农民工获得感更高。社会资本通过就业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民工获得感,表现为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获得感越强。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据此提出相关措施,拓宽农民工社会网络,改善其就业质量,提高农民工获得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辉婕  胡侦  陈洋庚  
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CGSS2015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本禀赋和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农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其有序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428、1.373;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296、-0.242和0.012,异质影响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在获得感中介作用下,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间接影响系数为-0.174、-0.141、-0.078,存在抑制作用。资本禀赋、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激励效应不足。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强化农民资本禀赋积累;另一方面更应加快农村政治参与平台制度建构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优化,降低获得感钝化效应,提升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动机与信任,以提高农民有序政治行为参与程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斌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物资资本的贡献。要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就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分析巴中新农村建设的案例,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结合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尝试解释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