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9)
2023(7786)
2022(6451)
2021(5890)
2020(4851)
2019(10554)
2018(10370)
2017(18596)
2016(10623)
2015(11489)
2014(11224)
2013(10562)
2012(9597)
2011(8575)
2010(8415)
2009(7747)
2008(7441)
2007(6563)
2006(5614)
2005(4739)
作者
(34451)
(28816)
(28646)
(26925)
(18002)
(13981)
(12752)
(11538)
(11046)
(10018)
(10001)
(9485)
(9461)
(9178)
(9110)
(9001)
(8740)
(8558)
(8265)
(8156)
(7612)
(7036)
(7017)
(6520)
(6511)
(6345)
(6284)
(6129)
(5923)
(5914)
学科
(34244)
经济(34192)
管理(28025)
(25582)
(19817)
企业(19817)
方法(14758)
数学(13096)
数学方法(12936)
(11326)
(11234)
(10047)
中国(10001)
(8912)
业经(8172)
(7741)
贸易(7741)
(7540)
(7536)
农业(7446)
(6515)
银行(6452)
地方(6363)
技术(6275)
(6144)
(6122)
金融(6115)
环境(6087)
(5914)
财务(5893)
机构
学院(145914)
大学(145654)
研究(54753)
(53592)
经济(52500)
管理(51891)
理学(45476)
理学院(44926)
管理学(43810)
管理学院(43589)
(39739)
科学(39239)
中国(38950)
业大(32877)
(31987)
农业(31520)
(30170)
研究所(28269)
中心(24062)
(23313)
(22009)
农业大学(21226)
(20974)
(20162)
北京(19837)
财经(18819)
技术(18208)
(18068)
(17561)
(17260)
基金
项目(109802)
科学(83404)
基金(78437)
(74251)
国家(73657)
研究(70293)
科学基金(59906)
(44485)
社会(43542)
自然(42130)
基金项目(41924)
社会科(41160)
自然科(41154)
社会科学(41149)
自然科学(41135)
自然科学基金(40407)
(37775)
教育(31879)
资助(31256)
编号(26174)
重点(25474)
计划(24185)
科技(22864)
(22846)
(22759)
(22350)
科研(22246)
创新(21405)
(20257)
成果(19712)
期刊
(54714)
经济(54714)
学报(38769)
研究(36075)
(34809)
科学(30737)
中国(28735)
大学(27901)
学学(27150)
农业(22959)
(17554)
管理(17154)
教育(13924)
林业(12565)
业大(12380)
(12264)
业经(11171)
(10621)
金融(10621)
技术(10448)
(10148)
农业大学(9621)
经济研究(9555)
科技(9536)
财经(8847)
问题(7855)
(7580)
商业(6642)
自然(6458)
中国农业(6270)
共检索到207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谷会岩  代力民  王顺忠  于大炮  周莉  
研究人为干扰(森林采伐)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和择伐林的粗木质残体平均材积分别为78.88和41.7m3.hm-2;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2~40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94%、5.8%和0.2%,择伐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11~50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41%、4%和55%。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覆盖面积分别为376.2和189.3m2.hm-2;天然林和择伐林倒木腐烂级为E的倒木分别占33.5%和14%。择伐活动明显减少了森林倒木的数量。为促使采伐后的森林能维持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现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施婷婷  韩士杰  于贵瑞  孙晓敏  
采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非生长季的CO2通量特征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非生长季CO2通量变动范围为-0·3~0·5mg·m-2s-1;秋末与初春均为显著的释放过程,虽然气温低于生物学最低温度,但在晴朗的午间,森林仍有数小时表现为碳汇的特征;在冬季覆雪状态下,森林存在微弱的相对恒定的CO2释放,在融雪阶段有一释放高峰;土壤温度高于0℃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与5cm深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变化。观测期间(190d),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碳交换量为127g C·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释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向阳  韩进轩  
在长白山西坡的风灾干扰迹地进行永久样地连续更新调查和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风灾迹地更新种群是由耐荫的红松、冷杉、鱼鳞云杉和阳性树种白桦、山杨、大青杨、大黄柳、落叶松等的混合;耐荫树种优势度趋于降低,阳性树种优势度逐年增加。风灾迹地土壤水分及碳、氮、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人工抚育迹地生境恢复指标较天然更新迹地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韩士杰  张弥  施婷婷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_2 flux above the Korean Pine and broad_leaved mixed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expound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s by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urnal variation during growing seas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photosynthet...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亚南  杨华  马士友  任玫玫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径阶分布近似为反"J"型曲线,落叶松云冷杉林的径阶分布为多峰的反"J"型曲线,呈现出同代林的特征;2个林分的空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546 0和4.149 4。2)2个林分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特征差异不显著,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胸径和树高处于中庸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所占比例为14%和13%,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1%和1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强、极强度混交且胸径和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贝贝  王凯  倪瑞强  程艳霞  
【目的】了解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中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科学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长白山光明林场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对连续1 hm2面积内乔木幼苗和大树进行定位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样地内典型阔叶乔木(水曲柳、紫椴)和针叶乔木(红松、臭冷杉)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样地内乔木幼苗树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幼苗10 865株,隶属于17个乔木树种,且幼苗全部来自样地内大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启昌  张英楠  其其格  
采用量热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热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不同器官间的热值差异很大,多年生枝,1、2年生枝,多年生叶和1、2年生叶分别与皮、主根、干、侧根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多年生枝,1、2年生枝与侧根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叶>皮>干>根,对于枝和叶,多年生的热值要高于1,2年生的热值,对于根来说,主根要高于侧根。不同径级间的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随径级增加而呈明显的波浪形分布。不同季节的红松热值不同,秋季热值高于春季。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红松的热值高于阔叶红松林红松的热值,以侧根热值差距最大,差值为3471J·g-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强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张君  李金功  
为分析不同采伐强度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及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于2013—2015年5—10月,在吉林省蛟河红松阔叶混交林地表无雪期间,使用LI-8100土壤CO2全自动通量测量仪器测量定不同采伐强度土壤呼吸速率及土深5 Cm处温、湿度,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轻度采伐15%、中度采伐25%、重度采伐50%。结果表明:采伐使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降低。不同采伐强度处理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值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研究的第1年与第2年,轻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中度采伐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要显著高于轻度采伐处理和重度采伐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P<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海龙  王龙  林存学  丛健  杨文化  张鹏  张群  范少辉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各处理累计的定期生长量均高于对照,且随调整时期延长差异不断加大;K=1.5和K=2.0水平的年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的差异基本都达到显著水平;量化调整改善了上层阔叶树树种组成,水曲柳、黄檗和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比例上升,白桦和山杨等先锋树种比例下降;量化调整使阔叶树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或差别不大,生态优势度降低或差别不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郑景明  
该文应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以中小型林隙为主,大林隙极少出现.林冠空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12.5%,扩展林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28.8%;冠空隙面积在20~100m2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0.7%,扩展林隙面积在80~240m2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1.8%.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大小结构都呈峰值左偏的偏山状分布.冠空隙大小结构服从高斯分布,扩展林隙大小结构可以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进行理论描述;根据复相关系数、决定系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振良  于贵瑞  王秋凤  赵士洞  延晓冬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 2 5 0m2 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 70 %以上 ,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1 0 0m2 ~ 5 0 0m2 之间 (70 %左右 ) ,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3 0 0m2 ~ 90 0m2 之间 ,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 5 0 0m2 ~ 90 0m2 之间。 4 0 %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 2 .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 5 0cm~ 60cm和 60cm~ 70cm两个径级内 ,占总数的5 0 %以上 ,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 95 %以上 ,其中紫椴 (4 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张弥  韩士杰  于贵瑞  孙晓敏  
植被--大气间CO2交换研究对准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CO2交换特征进行了整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季节变化明显,2003年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在-6.37~2.13 g/(m2.d)之间,5—9月均表现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其中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最大的月份分别为6和10月;全年森林净吸收的碳量为-191.3 g/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影响NEE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温度等,白天NEE对PAR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夜间的NEE与5 cm深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蕾  张春雨  赵秀海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阔叶红松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运用均匀度理论对不同径阶大小的林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径阶林木的分布状态为集群分布,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2)阔叶红松林的格局分布为集群分布,这主要受到了演替阶段和林分年龄的影响。3)3种方法在格局不太明显的种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伟  宫浩  韩士杰  金阳  王译焓  冯圆  王存国  
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分配,进而影响树木细根形态结构和生产量。本文以我国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沉降增加(50 kg/(hm2·a))和降雨量减少(30%穿透雨,约210 mm/a)情形下,细根形态结构和生产量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细根形态结构和生产量受多种因素(处理、取样时间、取样层次)的共同影响。施氮样地(N)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壤层细根直径,从而增加了比根长;减少降雨样地(D)细根根长密度增加了1.55~3.24倍,细根生产量增加了104 g/(m2·a);减少降雨同时施氮样地(DN)10~20cm土壤层细根直径和生产量显著增加。因此,长白山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杨  亢新刚  
【目的】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模型,为天然混交林中不同树种间生产力的比较提供依据,为单木成熟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林木生长量与树冠大小比值定义林木空间利用率,以长白山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块标准地的2 268株单木数据,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混合模型,拟合各树种的空间利用率。【结果】(1)备选指标中蓄积生长量和树冠投影面积之比与胸径相关系数最高,适宜作为计算指标。(2)通过逐步回归,最终选定林木胸径、胸径平方(代表胸高断面积)、树高、冠幅、样地蓄积、针阔比、坡向坡度、竞争指标作为林木空间利用率基础模型的自变量。(3)确定按树种分组,包含胸径平方及截距随机效应参数、指数函数异方差结构的混合模型,经检验,混合模型在建模数据及检验数据中的表现均略优于一般线性模型。(4)利用所构建的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拟合预测,各树种空间利用率最高时期的胸径分别为云杉约40 cm,冷杉、落叶松、红松、中阔组约37 cm,慢阔组约32 cm。【结论】林木利用率模型得到的数量成熟是以单位营养空间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使不同树种间的比较更为合理,且计算结果符合一般林学规律,可以作为该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判定单木成熟及优化林分结构的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