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3)
2023(6981)
2022(5317)
2021(4831)
2020(3551)
2019(7618)
2018(7358)
2017(13193)
2016(7270)
2015(8059)
2014(8142)
2013(7460)
2012(6631)
2011(6079)
2010(5997)
2009(5649)
2008(5456)
2007(5015)
2006(4290)
2005(3877)
作者
(21068)
(17612)
(17178)
(16618)
(10910)
(8116)
(7899)
(6816)
(6610)
(6127)
(5932)
(5866)
(5519)
(5483)
(5477)
(5255)
(5157)
(5099)
(5028)
(4869)
(4318)
(4289)
(4184)
(4034)
(3907)
(3895)
(3814)
(3804)
(3613)
(3498)
学科
(23892)
经济(23855)
管理(21469)
(17497)
(14925)
企业(14925)
(8687)
中国(8517)
业经(7775)
(7540)
(7504)
(7177)
方法(6684)
理论(6553)
(6538)
教育(5781)
农业(5730)
(5162)
地方(5159)
银行(5149)
(4944)
(4882)
(4856)
金融(4849)
数学(4741)
(4686)
财务(4666)
财务管理(4658)
数学方法(4649)
环境(4628)
机构
学院(101346)
大学(98744)
研究(35731)
管理(34757)
(34680)
经济(33688)
理学(29343)
理学院(28998)
管理学(28425)
管理学院(28232)
中国(26224)
科学(22506)
(21552)
(18151)
(17910)
(17689)
(16300)
研究所(16155)
中心(16122)
业大(15154)
(15138)
师范(14942)
财经(13939)
农业(13900)
(13891)
技术(13590)
北京(13388)
(12825)
(12594)
师范大学(11771)
基金
项目(69322)
研究(54213)
科学(53902)
基金(47510)
(41920)
国家(41495)
科学基金(34599)
社会(33201)
社会科(31180)
社会科学(31175)
(28470)
教育(25200)
基金项目(23986)
(23826)
编号(23404)
自然(20482)
成果(19955)
自然科(19740)
自然科学(19729)
自然科学基金(19358)
资助(17838)
课题(17455)
重点(16175)
(15744)
(14888)
(14774)
项目编号(14450)
(14344)
(13946)
国家社会(13868)
期刊
(42811)
经济(42811)
研究(29343)
中国(23791)
教育(18347)
学报(18317)
(17487)
(15415)
科学(15410)
大学(13846)
学学(13003)
管理(12945)
农业(11673)
技术(9300)
业经(8714)
(8339)
金融(8339)
经济研究(6914)
财经(6868)
职业(6430)
(6314)
(5983)
(5427)
问题(5309)
图书(5201)
科技(5080)
业大(4967)
(4859)
论坛(4859)
财会(4507)
共检索到154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娜  赵金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在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与自然智慧的思想精华与文化根脉基础上,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理论支撑与理念基因,着眼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人类面临的共同生态危机等现实逻辑,所提出的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与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新范式。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准则主要表现在尊重自然——秉承尊崇自然的理念前提,顺应自然——深耕因地制宜的自然准则,保护自然——演绎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以往生态思想的理论延伸与思想升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选择与科学实践,是为解决全球生态难题、谋求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可以从夯实经济基础、加强制度支撑与厚植思想根基三方面探讨践行路径与架构举措,进而为解决全球人类共同的生态危机、维系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睿  
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树立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高校内部制定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及教育思维,重视高校内部所有教职员工甚至是非生命因素的重要作用。同时将家庭、社会的联系也作为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并唤醒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旋律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构成和重要基石,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地区需从教育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四个镶嵌共生的维度构建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形成人才质量提升与教育育人属性相融并进、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凝聚民心相辅相成、经济转型牵引与教育赋能科创相得益彰、文化共生追求与教育调谐认同相互依存等发展共识。构建多维复合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质量评价优化、构筑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多元主体共意善治,将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进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琳佳   宋志平  
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政行企校协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的内在需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落实高职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面临的主体因素阻碍、运行机制不完善、治理体系滞后、组织文化融合困难等现实难点,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是:强化主体建设,推动共同体参与主体同向同行;重视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优化共同体生态,多主体联合搭建共同体有效治理体系;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包容开放的共同体组织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则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有益探索。以之为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在于,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知识生产需求,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实践需要。围绕“主线观”、坚定“认同观”、树立“历史观”、把握“方向观”、诠释“文明观”这五大面向,则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当前,要在凝聚多元交叉和跨地域的学科力量中形塑理论体系,在政策话语和实践经验的学理性转换中检验理论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发展理论体系。通过依循这三条路径,最终构建起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吉先  
终身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根本保障。文章基于共同体理论,从架构层面提出通过打造实体组织共同体、网络平台与资源共同体以及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共同体等三大核心支撑,构建开放、灵活、协同、融合的省域终身教育治理体系,并通过建立政策法规保障机制、融合联动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等实现治理体系内部的互联互通和高效运行。同时,结合浙江省等长三角地区建设泛在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总目标,系统阐述了省域终身教育实体网络、线上共同体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王佳昕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产教融合作为办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形成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求扎根中国大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基于此,未来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根本要求,遵循"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打造"多元参与、共商共建"的互动格局,以及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蕴藏着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推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价值底蕴。城乡经济共同体与共同富裕本质上存在统一性:共同富裕彰显着城乡经济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城乡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向度需基于城乡经济发展演绎脉络的历史逻辑、城乡发展失衡积重难题的现实逻辑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旨归的实践逻辑予以把握。在实践进路上,城乡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与经济形态共生化是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四重维度,支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亟需统一城乡要素市场,提升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城乡资源的互通与交融;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产业链条双向延伸;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相融相生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管占龙  费艳颖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除依靠系统的知识传授外,更需注重主体的体验生成、情感触发和行动支持。主体间性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注重师生互动、重视主体间交往及彰显共生指向的独特行动逻辑。依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成—情感培育—行为塑造的逻辑进路,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要强化理解与共悟为中心的知识生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教育中要着力提升主体间交往的“量”与“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教育中努力实现他者、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连接,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知到行、情理交融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洪波   严洪广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种融合产业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组织形式,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建逻辑是:战略引导与教育体系构建的统筹逻辑、产业升级与校企融合发展的共赢逻辑、行业需求与技能人才供给的匹配逻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实践中面临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等现实困境,应将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政策支持体系、组织网络、治理结构和价值体系等方面作为突破路径,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强化行业引领和需求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推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晓芳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从理论逻辑看,场域理论、共生理论和治理理论三大理论对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从内涵特征看,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包含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治理共同体和校企情感共同体三个维度,具有战略性、系统化、动态性等特征;从实践路径看,政府、学校和企业要三方联动,依循"激发动力—提升能力—增强活力"的行动路径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阳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理论逻辑、城乡经济发展变革的历史逻辑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逻辑。要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力,在互促互融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中,努力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卢浩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跨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产教融合型组织,其在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和“生产力”三要素出发,可将技术突破、要素创新和产业升级视为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前提条件、核心环节和现实表征。从实现策略上看,企业主导创新、场景驱动应用、知识协同治理和资源高效配置是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路径,它们分别构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基本理念、主要范式、关键机制和根本保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即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和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这一逻辑层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学前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肖姝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涵养各族青年的家国情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逻辑关联,因此高校可以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困境,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升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加以改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