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0)
- 2023(9255)
- 2022(7767)
- 2021(7143)
- 2020(5862)
- 2019(13463)
- 2018(13002)
- 2017(25146)
- 2016(13572)
- 2015(15228)
- 2014(15235)
- 2013(15017)
- 2012(13837)
- 2011(12501)
- 2010(12546)
- 2009(11677)
- 2008(11657)
- 2007(10610)
- 2006(8933)
- 2005(7762)
- 学科
- 济(55962)
- 经济(55909)
- 管理(39981)
- 业(36035)
- 企(28549)
- 企业(28549)
- 方法(26006)
- 数学(22741)
- 数学方法(22540)
- 农(17732)
- 财(14331)
- 中国(14228)
- 环境(13112)
- 业经(12895)
- 学(12820)
- 地方(11970)
- 农业(11856)
- 贸(10926)
- 贸易(10924)
- 易(10609)
- 和(10047)
- 制(9758)
- 划(8943)
- 务(8870)
- 财务(8855)
- 财务管理(8830)
- 理论(8322)
- 企业财务(8315)
- 银(8250)
- 银行(8226)
- 机构
- 学院(198826)
- 大学(196741)
- 济(80299)
- 经济(78612)
- 管理(75667)
- 理学(65842)
- 研究(65478)
- 理学院(65083)
- 管理学(63973)
- 管理学院(63609)
- 中国(48313)
- 科学(42012)
- 京(40594)
- 财(36146)
- 农(35847)
- 所(33121)
- 业大(31634)
- 中心(30965)
- 研究所(30432)
- 财经(29470)
- 江(29412)
- 农业(28336)
- 经(26694)
- 范(26479)
- 师范(26230)
- 北京(25261)
- 经济学(25019)
- 院(23709)
- 州(23537)
- 经济学院(22917)
- 基金
- 项目(136728)
- 科学(107318)
- 研究(100697)
- 基金(98135)
- 家(85777)
- 国家(85057)
- 科学基金(72174)
- 社会(63895)
- 社会科(60463)
- 社会科学(60440)
- 省(54597)
- 基金项目(52739)
- 划(46019)
- 自然(45792)
- 教育(45722)
- 自然科(44455)
- 自然科学(44438)
- 自然科学基金(43624)
- 编号(41338)
- 资助(38291)
- 成果(32835)
- 重点(31353)
- 发(30817)
- 部(29941)
- 创(28982)
- 课题(28237)
- 创新(26989)
- 国家社会(26383)
- 科研(26273)
- 教育部(25423)
共检索到277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汲奕君 高帅 何迎 黄国柱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发生断裂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合理调节物质变换的途径,包括增强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让市场和法制说出生态真理、健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还原者功能类群等。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草 李成勋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是推进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研究方法,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针。人与自然物质之间变换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目前,物质变换间的各主要要素存在着断裂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精神价值观缺失、非生态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蔓延、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现状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重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完善政府职能、推行绿色产业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厘清问题,找对思路,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繁荣 郭丕斌 齐晓燕
"推进绿色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分析了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关系,以及能源生产、消费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变换的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能源生产革命必须改变传统能源格局、推动能源生产循环经济模式、推动能源生产技术革命、实现能源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变换的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能源消费革命要加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的市场倒逼机制、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倡导能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文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舟 万立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秋云 陈墀成
科技进步提升人类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创造了工业文明的辉煌成果,却也引发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囿于科学认识以及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人类在传统工业文明下进行物质变换无可避免地陷入异化的困境。当代绿色科技的发展为人类走出物质变换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而积极营造绿色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则为走出困境提供了现实性。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物质变换 顺应自然 绿色科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发龙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应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三个层面,并与劳动概念结合用来解释自然界内部、社会内部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物质变换的本质关系。通过分析物质变换理论的深刻内涵、物质变换裂缝的形成和物质变换过程的空间属性,有助于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寻找解决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约束的冲突与矛盾,启发我们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坚
十七大之后"生态文明"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十七大报告及相关的论述,对"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求和实现途径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文明的实现既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和行为,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政治文明的保障。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观念行为 生态建设 政治文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泽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彰显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演变到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现如今则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和农村作为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两大空间载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分治格局,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转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 宋兵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核心理念、思想脉络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深度融合。从理论建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恪守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倡导系统全面的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强调实践论精神,遵循唯物史观发展规律,激发全社会共筑和谐生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行动落地相统一,通过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完善法规政策与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关键词:
和谐共生 现代化 生态文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 宋兵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核心理念、思想脉络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深度融合。从理论建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恪守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倡导系统全面的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强调实践论精神,遵循唯物史观发展规律,激发全社会共筑和谐生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行动落地相统一,通过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完善法规政策与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关键词:
和谐共生 现代化 生态文明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珍子
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关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之一是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并从技术和战略层面总结现有土地资源规划模式,分析诸如理性开发欠缺、布局方式结构不合理、城乡土地开发缺乏统筹等影响其优化的相关因素,提出坚持城乡土地规划统筹,完善土地制度,统一城乡土地市场,提升土地规划水平等方面的优化途径。旨在为实现城乡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绿色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彭志红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着意识淡薄、知行分离等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辅助体系,打造"绿色大学"等途径,培养生态文明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素质 现状 教育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季昆森
"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把提高资源产出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反复强调"资源节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产出率不仅是建设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