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8)
- 2023(2090)
- 2022(1918)
- 2021(1728)
- 2020(1606)
- 2019(3544)
- 2018(3605)
- 2017(6877)
- 2016(4012)
- 2015(4512)
- 2014(4748)
- 2013(4787)
- 2012(4598)
- 2011(4245)
- 2010(4560)
- 2009(4441)
- 2008(4674)
- 2007(4446)
- 2006(4072)
- 2005(3681)
- 学科
- 济(18683)
- 经济(18655)
- 管理(14129)
- 业(12245)
- 企(10894)
- 企业(10894)
- 方法(8335)
- 数学(7130)
- 数学方法(7037)
- 中国(5537)
- 财(5341)
- 制(4769)
- 农(4351)
- 地方(4351)
- 学(4308)
- 业经(3680)
- 银(3577)
- 银行(3571)
- 行(3425)
- 理论(3229)
- 贸(3129)
- 贸易(3125)
- 和(3117)
- 融(3021)
- 金融(3021)
- 教育(3019)
- 易(2989)
- 体(2951)
- 策(2924)
- 划(2805)
- 机构
- 大学(60768)
- 学院(59023)
- 济(23819)
- 经济(23186)
- 管理(22387)
- 研究(20100)
- 理学(18666)
- 理学院(18429)
- 管理学(18041)
- 管理学院(17944)
- 中国(16677)
- 财(13169)
- 京(13098)
- 科学(11689)
- 江(10965)
- 所(10194)
- 财经(9915)
- 中心(9877)
- 研究所(8980)
- 经(8890)
- 范(8773)
- 农(8767)
- 师范(8720)
- 北京(8616)
- 州(8524)
- 省(7811)
- 业大(7567)
- 财经大学(7248)
- 经济学(7178)
- 院(7143)
- 基金
- 项目(34871)
- 科学(27820)
- 基金(25776)
- 研究(25456)
- 家(22124)
- 国家(21896)
- 科学基金(18894)
- 社会(16804)
- 社会科(15833)
- 社会科学(15832)
- 基金项目(13096)
- 省(12982)
- 教育(12500)
- 自然(12364)
- 自然科(11883)
- 自然科学(11875)
- 自然科学基金(11690)
- 资助(11302)
- 划(11099)
- 编号(9880)
- 成果(9344)
- 部(8039)
- 重点(7738)
- 课题(7443)
- 教育部(7093)
- 发(6942)
- 人文(6833)
- 国家社会(6706)
- 创(6684)
- 大学(6659)
共检索到100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罗正茂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类的生态灾难,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人类现代经济发展危机的一种综合反映,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根源,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大力推进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结构完整的、功能齐全、处于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夏静雷 王书波
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时代,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千年大计,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价值理念及其重点任务,坚守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及其生态环保制度。要完善生态环保政策理念、技术法规及其治理体制机制,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坚持共同担当但责任有别的国际原则与生态环保的治理合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资树荣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必然性,但一些现实因素影响制约着这种关系的建设。就目前而言,经济增长与发展对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把双刃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趋利避害,既致力于发展经济,又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关系 构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继瑞 杨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表述,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凝练与诠释,既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从经济理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与立场;从经济实践角度看,绿色GDP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莲香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统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中根 林哲
高速膨胀的消费需求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生态消费具有缓解生态危机的功能,必须积极提倡和大力开展生态消费,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消费 和谐相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中国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继辉 李彦龙
人与自然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掠夺自然;自然又加倍报复人类;人类与动物争夺生存环境;人类与动物相互伤害。要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及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等等。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对抗 和谐 重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颜新长 侯沛
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建人与自然平衡,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保证。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发展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新元 熊跃辉 曹立平 张胜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社会 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丽平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师生关系的改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此,需要从观念到行为的重大转变。
关键词:
和谐 师生关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史迎凤
和谐征纳关系是在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符合新时期特点和要求的平等科学、民主秩序、高效便捷、互信友善的新型征纳关系。和谐征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赵晓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趋同、系统性研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为主,学理性较为薄弱,缺乏深入探讨分析。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准确揭示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全面深入挖掘其包含的理论、实践价值,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的后续相关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董正爱
环境权是于20世纪中后期基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已经成为环境法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一般认为,环境权维护的是人对环境的权利及利益,是传统人权理论的延伸与扩展。但环境权在其从提出、发展及被人们所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就充斥着各种争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等各种主张。突破传统法学的樊篱,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对环境权理念予以审视,从而以环境权为中心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推动环境权入宪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环境权的现实意义,将环境权的具体权利框架在法律体系中建构起来,推进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有益于促进环境权的进...
关键词:
环境权 和谐发展 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