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4)
2023(9634)
2022(7553)
2021(7194)
2020(5785)
2019(13089)
2018(13072)
2017(23662)
2016(12747)
2015(14830)
2014(14533)
2013(14013)
2012(12528)
2011(11505)
2010(11497)
2009(10334)
2008(10524)
2007(9352)
2006(8328)
2005(7797)
作者
(35556)
(29642)
(29570)
(28480)
(18874)
(14119)
(13325)
(11513)
(11434)
(10430)
(10388)
(10026)
(9705)
(9532)
(9432)
(9246)
(8889)
(8725)
(8495)
(8303)
(7705)
(7247)
(7182)
(6768)
(6753)
(6586)
(6553)
(6393)
(5946)
(5875)
学科
(53386)
经济(53328)
管理(31050)
(30128)
(22534)
企业(22534)
中国(21074)
方法(19135)
(16717)
数学(16425)
数学方法(16301)
业经(13220)
(12659)
贸易(12648)
(12384)
(11402)
(10831)
农业(10766)
(10478)
(9420)
地方(9278)
(9145)
银行(9133)
(8886)
理论(8661)
(8317)
金融(8316)
(8153)
(7984)
环境(7956)
机构
大学(180869)
学院(180184)
(79438)
经济(78052)
研究(69169)
管理(63003)
中国(53823)
理学(53230)
理学院(52565)
管理学(51698)
管理学院(51376)
科学(40286)
(39853)
(35046)
(34630)
研究所(31703)
中心(30063)
(28225)
财经(27935)
经济学(26248)
(26186)
北京(25997)
(25815)
(25757)
师范(25590)
(25189)
经济学院(23585)
业大(23562)
农业(21952)
师范大学(21014)
基金
项目(118670)
科学(94012)
研究(89463)
基金(86807)
(76811)
国家(76233)
科学基金(64054)
社会(58193)
社会科(55082)
社会科学(55068)
基金项目(44921)
(43155)
教育(41237)
自然(38952)
自然科(37904)
自然科学(37891)
(37857)
自然科学基金(37242)
编号(35730)
资助(34820)
成果(29958)
重点(28116)
(27301)
(27209)
课题(25820)
国家社会(25551)
中国(25445)
(24647)
教育部(23440)
创新(23248)
期刊
(89098)
经济(89098)
研究(58522)
中国(40294)
学报(27544)
科学(27169)
(27019)
(25423)
教育(25078)
管理(24733)
大学(21498)
学学(19927)
农业(18833)
(16716)
金融(16716)
经济研究(16075)
技术(15778)
财经(14450)
业经(13658)
(12724)
问题(12062)
(11627)
(11598)
世界(11295)
国际(10772)
资源(8668)
图书(8649)
(8168)
论坛(8168)
现代(8137)
共检索到278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丽娟   郜迅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在新征程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发展。这一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响应了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走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双碳目标稳步实施、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走出具备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法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存在着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理念引领行动尚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支撑保障体系仍待完善等关键问题。为此,应精准识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目标,即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及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重点领域,即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及生态建设;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支撑体系,即科技创新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及资金投入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保障体系,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法律法规建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舟   万立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昌敦虎  
环境经济政策因其调节环境行为者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总体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与创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任务,认为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要以服务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制度,强化政策统筹与综合优化调控,加快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建设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昌敦虎  
环境经济政策因其调节环境行为者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总体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与创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任务,认为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要以服务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制度,强化政策统筹与综合优化调控,加快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建设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景春   韩俊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内蕴,并以此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三重逻辑关系的融合,呈现出“产业模式—制度保障—价值旨归”的完整互动结构。囿于我国区域生态质量分异明显、绿色技术创新不充分不协调“、双碳”目标面临多重挑战、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短板等状况,因而在推进现代化的生态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鉴于此,可重点从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数字技术创新生态转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健全适配现代生态经济治理的制度体系入手,从而进一步构建和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