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1)
- 2023(4436)
- 2022(2897)
- 2021(2496)
- 2020(1895)
- 2019(3936)
- 2018(4115)
- 2017(7683)
- 2016(4453)
- 2015(5002)
- 2014(5333)
- 2013(4703)
- 2012(3909)
- 2011(3463)
- 2010(3512)
- 2009(3241)
- 2008(3516)
- 2007(3469)
- 2006(3086)
- 2005(2937)
- 学科
- 济(19049)
- 经济(19026)
- 业(11991)
- 管理(11866)
- 中国(8874)
- 企(8737)
- 企业(8737)
- 农(7717)
- 业经(6860)
- 农业(5359)
- 发(4979)
- 地方(4934)
- 发展(4407)
- 方法(4407)
- 展(4403)
- 学(4106)
- 制(3914)
- 产业(3907)
- 理论(3765)
- 财(3623)
- 体(3518)
- 信息(3436)
- 总论(3236)
- 信息产业(3186)
- 数学(3138)
- 和(3107)
- 数学方法(3107)
- 化(3072)
- 银(3007)
- 银行(3002)
- 机构
- 学院(62843)
- 大学(61796)
- 济(24792)
- 经济(24245)
- 研究(22685)
- 管理(21059)
- 理学(17559)
- 理学院(17357)
- 管理学(16976)
- 管理学院(16878)
- 中国(16477)
- 科学(13803)
- 京(13598)
- 财(11358)
- 所(11305)
- 农(10876)
- 江(10526)
- 研究所(10240)
- 中心(9809)
- 范(9807)
- 师范(9720)
- 业大(8935)
- 财经(8892)
- 北京(8557)
- 院(8357)
- 农业(8260)
- 州(8259)
- 经(8056)
- 经济学(7975)
- 师范大学(7787)
- 基金
- 项目(40912)
- 科学(32511)
- 研究(31728)
- 基金(28768)
- 家(25020)
- 国家(24799)
- 科学基金(21135)
- 社会(20656)
- 社会科(19467)
- 社会科学(19462)
- 省(16490)
- 基金项目(14784)
- 教育(14599)
- 编号(13519)
- 划(13492)
- 自然(12344)
- 自然科(11847)
- 自然科学(11840)
- 自然科学基金(11625)
- 成果(11194)
- 资助(10550)
- 发(9954)
- 课题(9911)
- 重点(9714)
- 国家社会(8833)
- 化(8475)
- 部(8465)
- 年(8311)
- 发展(8281)
- 创(8191)
共检索到98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我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涵。“现实的人”是其价值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生态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发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因素,包括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和主体自为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能动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意识;主体自主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主体自为性侧重于指人能根据目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通过满足人所需的物质条件、生态场域和精神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维度的鲜明特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宰”的固化逻辑,彰显对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闪烁着耀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芒,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利益主体、实践主体、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为建设真正属人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我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涵。“现实的人”是其价值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生态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发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因素,包括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和主体自为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能动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意识;主体自主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主体自为性侧重于指人能根据目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通过满足人所需的物质条件、生态场域和精神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维度的鲜明特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宰”的固化逻辑,彰显对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闪烁着耀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芒,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利益主体、实践主体、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为建设真正属人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中国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赵晓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趋同、系统性研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为主,学理性较为薄弱,缺乏深入探讨分析。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准确揭示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全面深入挖掘其包含的理论、实践价值,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的后续相关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赵晓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趋同、系统性研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为主,学理性较为薄弱,缺乏深入探讨分析。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准确揭示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全面深入挖掘其包含的理论、实践价值,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的后续相关研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越如 曾文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法治现代化等具体展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元喜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现代化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现代化模式垄断发展话语的格局,为经济发展贡献新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生态底色为导向,绘就出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化新道路,其提出并非形而上的产物,而是反思“发展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果,是以生命共同体、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基本向度,孕育着生活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公益与私利同频共振的生态蕴涵。从实践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自然生成并有效运作,而是需要不断完善治理理念、制度体系、主体结构和治理方式,从而站在现代化与生态化协同共进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繁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鲍浩如 杨志华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就是处理好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关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的生态现代化转型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绿色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基础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要义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战略观,关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最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在于,为化解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矛盾提供了具体思路,那就是解决好三对矛盾,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公共生态利益与私人经济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辩证性、人民性等特征。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将为实现新型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全球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后发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旨归,进行新时代生态话语叙事至关重要。从话语叙事基础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原初语境,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本土底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实践为直接来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特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立场的人民性、叙事内容的超越性和叙事主题的针对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在“源”与“流”的延承中丰富话语叙事内涵,在“中”与“外”的交流中塑造话语叙事主题,在“守”与“变”的结合中创新话语叙事方式,以提升我国话语叙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叶琪 李建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了传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手段,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面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向,要从推进绿色发展、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资源节约、营造生态文化氛围等方面来构建其实现路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鲍浩如 杨志华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就是处理好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关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的生态现代化转型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绿色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基础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要义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战略观,关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最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在于,为化解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矛盾提供了具体思路,那就是解决好三对矛盾,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公共生态利益与私人经济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辩证性、人民性等特征。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将为实现新型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全球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后发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丽娟 郜迅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在新征程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发展。这一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响应了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走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双碳目标稳步实施、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走出具备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