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4)
2023(15573)
2022(12981)
2021(12425)
2020(9958)
2019(23261)
2018(23026)
2017(43975)
2016(23877)
2015(27177)
2014(27299)
2013(26610)
2012(23946)
2011(21611)
2010(21545)
2009(19549)
2008(19139)
2007(16786)
2006(14623)
2005(13048)
作者
(67239)
(55773)
(55304)
(52941)
(35441)
(26472)
(25177)
(21951)
(21199)
(19757)
(18956)
(18870)
(17741)
(17504)
(17244)
(17093)
(16630)
(16337)
(15854)
(15830)
(13824)
(13723)
(13359)
(12608)
(12458)
(12373)
(12297)
(12229)
(11094)
(10891)
学科
(95819)
经济(95711)
管理(65516)
(62280)
(50370)
企业(50370)
方法(41046)
数学(35247)
数学方法(34883)
中国(30146)
(28006)
业经(23003)
(21418)
(19934)
(19147)
贸易(19135)
地方(18875)
(18661)
农业(18610)
(17861)
理论(16510)
(15494)
环境(15034)
(14729)
银行(14693)
技术(14653)
(14081)
(13829)
金融(13826)
教育(13752)
机构
大学(335579)
学院(334579)
(135650)
经济(132840)
管理(130509)
研究(115255)
理学(112764)
理学院(111520)
管理学(109696)
管理学院(109109)
中国(86245)
(72655)
科学(70537)
(59654)
(57122)
研究所(52374)
(51641)
中心(50981)
财经(48366)
业大(48208)
(47141)
北京(46539)
(45803)
师范(45417)
(44213)
(42041)
经济学(41282)
农业(40261)
(38567)
经济学院(37259)
基金
项目(229744)
科学(180616)
研究(172064)
基金(165740)
(144334)
国家(143125)
科学基金(122316)
社会(108172)
社会科(102336)
社会科学(102306)
(87898)
基金项目(87595)
教育(79065)
自然(77560)
自然科(75653)
自然科学(75634)
(74692)
自然科学基金(74272)
编号(70883)
资助(67601)
成果(58266)
重点(51587)
(51016)
(49859)
课题(49284)
(47751)
国家社会(44693)
创新(44532)
教育部(43936)
大学(43278)
期刊
(148490)
经济(148490)
研究(101149)
中国(65205)
学报(51987)
科学(48777)
(48612)
管理(48313)
教育(43342)
(43166)
大学(39872)
学学(37091)
农业(34325)
技术(29756)
(27476)
金融(27476)
经济研究(24677)
业经(24396)
财经(23342)
(20044)
问题(19603)
图书(18886)
(18306)
科技(15977)
(15828)
理论(15672)
技术经济(15501)
现代(15140)
(15139)
世界(15013)
共检索到489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丽娟   郜迅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在新征程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发展。这一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响应了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走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双碳目标稳步实施、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走出具备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法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存在着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理念引领行动尚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支撑保障体系仍待完善等关键问题。为此,应精准识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目标,即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及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重点领域,即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及生态建设;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支撑体系,即科技创新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及资金投入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保障体系,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法律法规建设。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景春   韩俊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内蕴,并以此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三重逻辑关系的融合,呈现出“产业模式—制度保障—价值旨归”的完整互动结构。囿于我国区域生态质量分异明显、绿色技术创新不充分不协调“、双碳”目标面临多重挑战、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短板等状况,因而在推进现代化的生态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鉴于此,可重点从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数字技术创新生态转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健全适配现代生态经济治理的制度体系入手,从而进一步构建和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制度和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自然基础性地位与认识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要求与粗放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公共性与主体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牢牢抓住结构绿色优化这个牛鼻子,构建激励共容、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舟   万立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